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 毫秒
1.
李曦  张冀 《现代妇女》2014,(4):236-238
英汉两种语言的句子在结构方面的差异最明显的表现为:英语句法结构呈现为"树形",汉语句法结构呈现为"竹节"。在翻译过程中,以汉语为母语的语言学习者要准确把握两种语言形式之间的转换规律,用符合英汉民族的不同思维逻辑来解决英汉互译中涉及句子结构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邓莉 《职业时空》2010,(1):141-142
由于英汉语言的起源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其产生的种类可以分为语言的不可译性和文化的不可译性。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现象一直是翻译界长期争论的问题。文章从不同的视角具体分析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现象,指出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文化和语言的不可译性都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得到克服,尽可能地达到可译。  相似文献   

3.
安令娟 《现代妇女》2013,(11):177-177,179
在英汉互译中,直译和意译是两种非常重要的翻译手段。在翻译过程中,直译与意译之间的关系应受到高度重视。本文从直译与意译的概念和应用两个方面入手,分析了在直译与意译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从而得出.在翻译中直译和意译的不同作用和用途。  相似文献   

4.
笔译是英汉互译中重要的一种翻译形式,翻译是文化的映射,对文化的了解程度决定着翻译效果的高低,所以说,某种意义上来讲,翻译是对文化的理解和阐释,是文化内涵的语言外化。在英汉翻译过程中,根据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来决定选择何种翻译方法,是达到良好效果的关键。本文通过比较中西方文化差异,来探讨如何进行英汉笔译方法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英语习语是英语国家的人们经常使用的一种固定的表达方式,它用最通俗易懂的话概括人们各个方面的体验及经验教训。汉英民族都有包含极为丰富文化的习语,由于潜在的文化背景和心理联想的不同,英汉习语互译过程中有着不可避免的困难。因此,它是语言文化宝库中一笔可贵的财产,是词汇海洋中绚丽多彩的瑰宝。文中试图从中西文化差异以及英汉习语翻译的区别几个方面谈谈英汉习语的翻译。  相似文献   

6.
在英汉互译过程中,由于两种语言在句法、词汇以及修辞等方面存在极大的差异,可想而知在进行英语笔译时,势必会遇到诸多问题,这时就需要采用一定的翻译技巧,而增译法与省译法作为常见的翻译手段,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在英语笔译中。本文就从增译法与省译法在英语笔译中的运用原因及其重要性着手分析,进而对其实践应用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7.
在英汉互译中,翻译技巧层出不穷,复杂多样,而抽象名词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其翻译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本文将对英汉互译中的抽象名词的翻译进行粗略分析。在英汉翻译中英文的抽象名词大体上分为两种:第一种,抽象名词有动词词根时,翻译为动词;第二种,没有动词词根时进行增译。具体可翻译为汉语的主谓结构、动宾结构、所属结构以及将抽象名词翻译为汉语中的形容词。翻译策略各不相同主要根据文章内容、上下文关系以及中文的用词习惯而出现差异。本文将对各种情况的不同翻译方法做浅要分析。  相似文献   

8.
唐慧 《现代交际》2011,(3):27+26-27,26
本文比较了英汉语在被动结构上的特点与差异,结合翻译中具体的译例来分析英汉互译中被动、主动结构的转换,旨在通过对英汉语被动结构的对比分析,进一步了解两种语言的异同,从而促进翻译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存在大量成语,都具有结构稳定、言简意赅、生动形象的特点,但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较大,在翻译成语时,不能只从字面理解而忽视文化内涵,否则就会造成表述错误,引起误解。在英汉成语互译时应对比其文化差异,考虑直译、意译、借用和归化等多种译法。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的发展,新世纪大学生不仅要具备阅读各种英文文献的能力,更需要担当起翻译英文材料的重任.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课时限制、教材布局以及部分教师自身翻译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学生的英汉互译能力并没有得到提高.因此,笔者结合个人的学习和教学经历,从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教学的必要性、翻译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他者地位形成的原因以及如何取得翻译教学成果改变翻译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他者地位等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1.
陈杰 《现代交际》2010,(9):26-26
由于生存环境、思维模式、风俗习惯等的差异,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存在各种貌合神离的“假朋友”,不仅妨碍人们在日常交际中正确地理解与表达,而且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也会使人误入歧途。因此英语学习者应了解英汉互译中的“假朋友”,学会正确解读,并掌握其翻译技巧,以便促进英语学习,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  相似文献   

12.
周永攀 《现代妇女》2014,(3):127-127,120
翻译被认为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本文从翻译发展历程入手,探讨了文化与语言以及文化与翻译的关系。本文旨在通过这些分析使读者明了中西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准确性的影响,从而能对英汉互译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闫旭  赵善青 《公关世界》2024,(4):157-159
目前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发展,翻译领域中应用计算机辅助翻译的场景越来越多,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的应用也愈加广泛。本文阐述了计算机辅助翻译的作用和原理,以搜狗翻译为例,对比搜狗翻译与人工翻译的区别,从而分析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搜狗翻译在英汉互译时展现的优劣势加以分析,并且对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在具体翻译实践操作中合理的使用方式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4.
孙飞盈 《职业》2013,(27):171-172
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一套符号,它是文字体系的特殊成分,是标示书面语言的符号系统。在书面语言的具体运用过程中,标点符号被赋予了丰富多样的信息沟通功能。这主要是因为书面语言受到一定的限制,需要借助标点符号来有效地表达停顿、语气、情绪、态度和情感等多方面的信息,使语言文字在标点符号的辅助下达到具体、形象、生动、传情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15.
商务英语函电是在经济贸易一体化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各国进行商务沟通时使用的重要的沟通方式之一。考虑到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行文特点、文化习俗、行文思维等因素以及商务英语函电的专业特点,在函电词句的翻译与整合排序方面,本文做出了总结:即运用三个互译原则(函电词句精准原则、函电用语礼仪原则、函电译法灵动原则),两个语序译法(词汇与短语换序法、语句换序法),来提升译者应用在翻译函电时的相应技能,间接拓宽对外贸易业务的前景。  相似文献   

16.
中西方的思维方式具有差异性。西方注重理性,注重客观事实,注重客体意识;而中国在传统思想影响下,注重主体意识,注重"群己合一",注重群体观念,倡导集体主义。因此,西方注重客体意识,使得英语语言多用物称表达法进行造句,而中国注重以人为本的主体意识,使得汉语常常倾向于使用人称主语(有灵主语)遣词造句。本文语料选自沈从文的《边城》与金介甫的英译本Boarder Town,首先分析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原因;其次,对文本中物称、人称的使用进行英汉对比分析;最后提出在今后英汉互译中,译者要注重在不同语言情况下物称与人称使用的转化,以使得译文更加流利通顺。  相似文献   

17.
标点符号长期被定义成单纯的书面符号,其中包含的语音要素常被忽略。有些标点符号具有特定的语音,而这些语音在诵读、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对这类标点符号的读音及作用进行研究,以期人们在诵读中注意标点符号的语音,在写作中重视标点符号的使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旨在对英汉语中分句做定语的现象从句法层面进行描述和分析。指出:英汉语中都存在分句做定语修饰名词中心语的现象,汉语语法往往将其划分为主谓短语或述宾短语+"的"字结构。但英汉语中修饰语与中心词的位置关系在句法结构上表现不同,英语为中心词前置,汉语为后置。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应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这一语言现象,并应用于英语写作与英汉互译中去,进而减少错误,提高语言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19.
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存在大量比喻,展现了各个民族的独特的文化特性。由于两国地理环境、生产文化、宗教信仰及人们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的不同,比喻及其联想意义千差万别。互译时,应充分挖掘内在的文化因素,对喻体的取舍和替换做适当选择。灵活选用直译、意译及归化、异化等手段和方法,力求使原文与译文保持高度一致,形神兼备。  相似文献   

20.
英语作为国际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与汉语间的互译越来越频繁,但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我们总会发生一些翻译笑话,导致文不对题或是翻译错误,这都导致我国学生在观看英文原著或电影时走进某些误区。要是两种语言互译准确、完整,需要有良好的翻译技巧与能力,创造性思维是翻译过程中最好的思维方式与方法,作为一名英语专业的学生,提高自身的翻译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文章从不同方面写出创造性思维在英语翻译中的合理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