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明代著名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混淆"知"与"行"的界限,其哲学理论上的纰缪是明显的。但王阳明此说的立言宗旨在于解决人民的道德修养过程中知行脱节的实际问题,因而王阳明关于"知行合一"的论证中又包含了对于解决人们道德修养的实际问题有价值的认识和道德修养思想成分,可为我们提供一份吸收借鉴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2.
王阳明是中国古代心学理论的集大成者。他的心学体系是一个以“致良知”为核心的实践道德学说。良知是其道德论的基础,致良知是主体的道德实践过程,而这个过程则是以“知行合一”的形式展开的。本文立足于其“知行合一”的思想,分析了“致良知”的德育过程是以成就德性、成就德行的逻辑形式展开的。最后指出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德育过程理论中一些可贵的思想对现代思想道德建设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是其哲学理论、道德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整个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因立论新颖,且与已成为官方主流思想的程朱理学中的知行观相悖,自提出后受到诸多怀疑,批评之论时出。本文试图在简述“知行合一”的基本内容与王阳明提出这一理论的立言宗旨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批评论断,恢复与发掘其中的伦理意蕴。  相似文献   

4.
张琴  杜学元 《现代交际》2023,(3):75-82+123
当代道德教育以立德树人为重要使命,而当代道德教育存在道德理想不够坚定、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失衡及与生活联系不紧密等问题。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具有极高的道德教育价值,是能够有效提升当代道德教育质量的文化资源。将其与当今道德教育相结合并进行创造性转化,有助于明了理想信念和道德星空、提升道德教育境界、完善道德教育方法,最终提升道德教育归宿。  相似文献   

5.
学校德育是陶冶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是贯穿于学生整个在校学习生涯的教育。中职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思想道德品质正处于可塑期,学校德育松一松或紧一紧的效果对于学生的道德养成状况将关系他们的一生,因而学校德育教育必须加强。中职学校加强德育的重点要落实到学生的"知行合一"上。  相似文献   

6.
王阳明哲学体系的主要思想涵盖心即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三大理论,囊括了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等多个教育维度。探讨王阳明的三大哲学理论,旨在关注心灵成长教育,使思想理论与实践行动实现统一,强化道德修养的培育,对当代教育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7.
我们党作为百年大党,如何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葆青春活力,如何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如何实现长期执政,是我们必须回答好、解决好的一个根本性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全党同志能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知行合一地贯彻党的性质和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党员要牢记党的初心,展现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拥有自我革命精神。新的时代有新的要求,党员要不断学习党的新方针,贯彻党的新理念,做到知行合一,永葆党的青春,释放党的活力。  相似文献   

8.
知行合一是明朝的思想家王阳明提出的,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知行合一的思想对我国当下的社会工作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潘小莹 《职业》2013,(21):61-63
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全面转轨,道德教育受到了应有重视,然而目前的道德教育却陷入一种“知行不一”的困境。为了走出这种德育困境,本文就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理论讨论其在德育中的意义,研究当代中职学生的德育表现,探索令中职学生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合一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宋明理学对为学之方一贯都很重视的。朱熹和王阳明关于对为学之方的重视主要体现在他们对格物致知的理解上。本文正是从这一点出发,从理学与心学的角度探究了王阳明与朱熹对格物致知的各自理解,并探究了二人对格物致知理解的异同之处,从而得出了从最终目的上讲,王阳明对格物致知的理解,优于朱熹对格物致知的理解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当前我国高效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缺少抓手、专业各自为政、课外实践缺乏引导、较少关注学生兴趣等问题。通过两个案例的分析,提出建立以知行合一为目标,融合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和实践创新的课程体系,通过制度建设、师资联合、互联网+等路径实现。  相似文献   

12.
知行合一,既是青少年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青少年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目标.实现青少年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知行合一,必须优化环境,营造知行合一的良好氛围;整合资源,建构知行合一的教育机制;重视内化,创设知行合一的心理条件;强化实践,提高知行合一的行为能力.  相似文献   

13.
诡道王阳明     
明朝历史上有个人很诡,特立独行,处事不按常规出牌,这个人却后来被称之为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与文学家,他就是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  相似文献   

14.
阳明先生是我国明朝著名政治家。在理论方面,他的智慧包括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哲学观、明德亲民的政治主张和赏罚严明情法交申重纲纪的法器观;在实践方面,他实施了具有时代特性的十家牌法、南赣乡约及兴办社学等地方措施。这些政治智慧既是对前人治世经验的总结与传承,更是阳明先生立足基层形成的经事谋略。  相似文献   

15.
魏文静  方法林 《职业时空》2012,(7):42-43,46
高职文化课程的改革思路与专业课程不同,应采用与专业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推进课程改革。在不改变课程知识结构的前提下,适当整合课程内容,大力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评价,是高职文化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其中,教学方法的改革应成为改革的重中之重,实景教学和B P L教学法是比较适合高职《中国旅游文化》课程改革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6.
王栋梁 《现代交际》2010,(4):33-33,32
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和基础范畴,虽然《道德经》仅有五千余言,但是老子在使用“道”时,其所指意义却并不相同。这引起了对道的多种解释,正因为如此,全面理解和把握道的本质意义,对于正确解读老子的思想具有至关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阳明著作中,《大学问》同《传习录》一样,都是研究阳明心学的重要素材,《大学问》是阳明56岁时将征思、田时所授,可谓是阳明晚年之教,被阳明后学誉为“师门之教典”。本文拟通过对《大学问》的背景做一个深入的解读,以期能深入理解阳明《大学问》思想及心学思想。本文分为三个部分:一、宋明理学的发展;二、《大学》对于重构整个宋明理学的重要作用;三、《大学问》的最终成文。  相似文献   

18.
唐异常 《老年人》2008,(11):38-39
王阳明(守仁)是时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明正德元年(1506),身为明朝兵部主事的王阳明遣奸宦陷害,被谪贬为贵州龙场驿丞:赴住途中,奸宦几次派人暗杀,王阳明均机智脱险。三年(1508)春,王阳明历尽艰险,抵达贵州龙场。到龙场后,十阳明居无所,食无粮。在这种极端艰苦孤寂的环境中,他自认一切得失荣辱皆能超脱,只生死一念尚存。  相似文献   

19.
20.
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第一次真正确立了人的主体性,强调在现实的世界中认识自己的灵魂,不断审视自己,过有道德的生活。但是生活在经济快速发展、网络高度发达和竞争极其激烈的今天,我们有可能在与时间赛跑,有可能沉迷于网络,有可能为了在竞争中获得自己的利益而使用不正当的手段,这些都使我们迷失了自我,找不到人生的价值,更加实现不了自己的社会价值。只有不断审视自己,明白我们不可能十全十美,并且知道自己内心想要的是什么,才能真正做到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