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青春岁月:学术版》2014,(3)
明代著名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混淆"知"与"行"的界限,其哲学理论上的纰缪是明显的。但王阳明此说的立言宗旨在于解决人民的道德修养过程中知行脱节的实际问题,因而王阳明关于"知行合一"的论证中又包含了对于解决人们道德修养的实际问题有价值的认识和道德修养思想成分,可为我们提供一份吸收借鉴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2.
王阳明是中国古代心学理论的集大成者。他的心学体系是一个以“致良知”为核心的实践道德学说。良知是其道德论的基础,致良知是主体的道德实践过程,而这个过程则是以“知行合一”的形式展开的。本文立足于其“知行合一”的思想,分析了“致良知”的德育过程是以成就德性、成就德行的逻辑形式展开的。最后指出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德育过程理论中一些可贵的思想对现代思想道德建设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是其哲学理论、道德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整个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因立论新颖,且与已成为官方主流思想的程朱理学中的知行观相悖,自提出后受到诸多怀疑,批评之论时出。本文试图在简述“知行合一”的基本内容与王阳明提出这一理论的立言宗旨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批评论断,恢复与发掘其中的伦理意蕴。 相似文献
4.
当代道德教育以立德树人为重要使命,而当代道德教育存在道德理想不够坚定、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失衡及与生活联系不紧密等问题。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具有极高的道德教育价值,是能够有效提升当代道德教育质量的文化资源。将其与当今道德教育相结合并进行创造性转化,有助于明了理想信念和道德星空、提升道德教育境界、完善道德教育方法,最终提升道德教育归宿。 相似文献
5.
6.
7.
8.
9.
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全面转轨,道德教育受到了应有重视,然而目前的道德教育却陷入一种“知行不一”的困境。为了走出这种德育困境,本文就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理论讨论其在德育中的意义,研究当代中职学生的德育表现,探索令中职学生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合一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青春岁月:学术版》2017,(3)
宋明理学对为学之方一贯都很重视的。朱熹和王阳明关于对为学之方的重视主要体现在他们对格物致知的理解上。本文正是从这一点出发,从理学与心学的角度探究了王阳明与朱熹对格物致知的各自理解,并探究了二人对格物致知理解的异同之处,从而得出了从最终目的上讲,王阳明对格物致知的理解,优于朱熹对格物致知的理解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12.
知行合一,既是青少年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青少年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目标.实现青少年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知行合一,必须优化环境,营造知行合一的良好氛围;整合资源,建构知行合一的教育机制;重视内化,创设知行合一的心理条件;强化实践,提高知行合一的行为能力. 相似文献
13.
14.
《青春岁月:学术版》2017,(13)
阳明先生是我国明朝著名政治家。在理论方面,他的智慧包括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哲学观、明德亲民的政治主张和赏罚严明情法交申重纲纪的法器观;在实践方面,他实施了具有时代特性的十家牌法、南赣乡约及兴办社学等地方措施。这些政治智慧既是对前人治世经验的总结与传承,更是阳明先生立足基层形成的经事谋略。 相似文献
15.
高职文化课程的改革思路与专业课程不同,应采用与专业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推进课程改革。在不改变课程知识结构的前提下,适当整合课程内容,大力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评价,是高职文化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其中,教学方法的改革应成为改革的重中之重,实景教学和B P L教学法是比较适合高职《中国旅游文化》课程改革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6.
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和基础范畴,虽然《道德经》仅有五千余言,但是老子在使用“道”时,其所指意义却并不相同。这引起了对道的多种解释,正因为如此,全面理解和把握道的本质意义,对于正确解读老子的思想具有至关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阳明著作中,《大学问》同《传习录》一样,都是研究阳明心学的重要素材,《大学问》是阳明56岁时将征思、田时所授,可谓是阳明晚年之教,被阳明后学誉为“师门之教典”。本文拟通过对《大学问》的背景做一个深入的解读,以期能深入理解阳明《大学问》思想及心学思想。本文分为三个部分:一、宋明理学的发展;二、《大学》对于重构整个宋明理学的重要作用;三、《大学问》的最终成文。 相似文献
18.
王阳明(守仁)是时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明正德元年(1506),身为明朝兵部主事的王阳明遣奸宦陷害,被谪贬为贵州龙场驿丞:赴住途中,奸宦几次派人暗杀,王阳明均机智脱险。三年(1508)春,王阳明历尽艰险,抵达贵州龙场。到龙场后,十阳明居无所,食无粮。在这种极端艰苦孤寂的环境中,他自认一切得失荣辱皆能超脱,只生死一念尚存。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