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术鉴赏课程教学中,其主要的目的是运用感知、经验以及知识使学生逐渐提高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并通过联想及分析,使学生在美术鉴赏的过程中获得对美的感受。因此,在现阶段高校美术鉴赏课程构建的过程中,主语应该认识到美术鉴赏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意义,为教育事业的优化及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2.
美术鉴赏本质是让人们能够识别美,感受美。在高中时期开设美术鉴赏的目的是让学生形成审美观。教师在教学阶段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怎样去鉴赏,教授的是一种识别美的能力,让学生可以在美术作品中的线条、肌理、质材、色彩、构图、造型等方面有自己独到的感受,并将这种美融入到生活中,提升自己对作品的鉴别能力以及判断能力。  相似文献   

3.
美术欣赏的本质是对于美术作品的一种审美活动。即由于接触艺术作品而产生的感知、体验、理解、想象、再创造等综合心理活动,也是一种通过美术形象去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活动。运用美术心理学进行美术欣赏,可以使欣赏者掌握一些艺术审美的基础和理论,把握各种艺术作品的审美特征、作用和欣赏方法,提高美术欣赏水平。  相似文献   

4.
汪静 《职业》2022,(5):85-87
笔者通过对当前中职学校美术欣赏课教学现状的分析思考,探寻美术欣赏课教学新路径,尝试通过知识、情感、思维、行为四个方面的引导,采取知行合一教学策略,最终培育学生艺术感知、审美判断、创意表达、文化理解的四维艺术核心素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5.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体验学习就是在课程实施中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把知识对象化,以获得客观、准确的知识的过程。它是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凭借自己的直观的感受、体会、领悟,去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从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理性知识理解的一种教与学的互动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体验学习能够不仅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6.
美术作品历来是创作者和欣赏者之间的桥梁,正因为有美术作品的存在才使美术创作者得到自我价值的体现,也让美术欣赏者收获了一份美得感受。美术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美术创作者和美术欣赏者的心理活动的学科。美术作品是创作者和欣赏者之间一种无声的交流,当然这也得益于美术心理学的强大作用。本文就以美术心理学在美术欣赏中的有效运用为研究课题,系统的进行阐述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把写作看作一种"特定语境下的对话交流",强调写作的交际属性和实用性,通过生活经验、情感体验和知识积累等方式来创设相应的情景,从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创新等诸方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情境写作中运用正确的教学策略可以有效提升课程质量,将"情境"与写作教学结合,加强"情境化"写作策略培养,构建学生"情境"素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教学实践总结经验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8.
体验教学,就是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注重美术新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引导学生通过身临具体情境或亲身实践,体验、感受美术课程的丰富和微妙,并产生独特的领悟和认识,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实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9.
欣赏难于艺术实践。不同的人对同一幅美术作品有着不同的欣赏角度和情感理解。那么在高中美术欣赏课中,我们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的欣赏美术作品呢?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与分析,理解作品的内涵及艺术家创作的情感;运用留白艺术,充分激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营造一片自由翱翔的天空;通过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他们的艺术修养水平,进而促进学生在时间有限的课堂内获得最大化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和认识美术作品,还要使学生在课堂上培养良好的核心素养,让学生在艺术学习中构建与美相关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在不断学习和积累的过程中达到培养核心素养的目的。因此,在美术课上,应进一步渗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感性和理性的观察分析,创造最有利于核心素养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审美联想等,从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美术教学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张旭辉 《职业》2013,(24):69-69
美术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从鉴赏与体验、鉴赏与动手结合、创设情境、多媒体技术利用几方面探讨美术鉴赏课的教学。  相似文献   

12.
王建丽 《职业》2011,(17):142-143
美术鉴赏是人类高尚的精神活动,是人们在接触美术作品过程中产生的审美评价和审美享受活动,也是一种通过美术作品所展现的直观的艺术形态去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活动。  相似文献   

13.
人本主义视角下,量化商业街道空间使用者的视觉体验进而理解空间要素如何影响视觉行为与主观感知,对文化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结合眼动实验和语义差异法问卷调研测度街道空间主体的客观视觉行为与主观心理感受,并采用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解析不同商业街道空间对视觉吸引力及其感知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街道空间的视觉吸引力与主观感知情况存在一定联系但不完全趋同;第二,绿化景观的视觉吸引力较弱,但能够降低街道的负面感知;第三,商业门店、招牌广告具有较高的吸引力,但易产生失调、粗糙、狭窄等负面感知;第四,龙头路的历史风貌建筑并未产生较强的视觉吸引力;第五,部分非历史风貌建筑产生了较强的视觉吸引力,但可能增强现代感而削弱历史文化氛围;第六,铺地作为商业街道底界面,是易被忽视的街道空间要素。总体上,本文从主体行为的角度分析了客体环境的视觉品质,结合主客观感知为街道空间设计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4.
小学美术欣赏课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情操,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最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对艺术家及其作品有全面的认识;要通过欣赏、感受、体验、交流、外化等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美术欣赏技能,并能应用所学的美术知识和技能欣赏美术作品;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本文探讨了如何以审美为中心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水平,优化课堂教学,充分发挥美术欣赏课的功能和价值,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达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完善学生人格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小学美术欣赏课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情操,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最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对艺术家及其作品有全面的认识;要通过欣赏、感受、体验、交流、外化等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美术欣赏技能,并能应用所学的美术知识和技能欣赏美术作品;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本文探讨了如何以审美为中心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水平,优化课堂教学,充分发挥美术欣赏课的功能和价值,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达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完善学生人格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改革针对政治教学明确指出:在当前的政治教学工作开展中必须立足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课堂教学中要联系生活的实际进行政治知识要点的授课,将生活中演化而来的经验进行政治化,以切实的彰显政治源于生活的教学理念,使学生最大化的观察生活、贴近生活,分析感受生活,以获取多姿多彩的生活体验,并从这类生活体验中领悟到政治的真谛与内涵。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加里·斯奈德的寒山诗翻译为例,介绍了其在古汉语诗歌翻译中所运用的“视觉化”翻译方式,分析此种翻译方式的优点与局限.有别于传统诗歌翻译中的对语言、意向对等的追求,斯奈德所提倡的视觉翻译方法注重在译诗中重现阅读原诗过程中所有的体验与感受,强调经验的对等,也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在诗歌翻译过程中加入译者自身的经验与感受.  相似文献   

18.
音乐是人类情感最自然的流露,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之一。音乐欣赏则是人们感知音乐艺术、体验音乐情感的音乐审美实践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艺术活动,整个音乐欣赏的过程需要欣赏者在欣赏音乐时根据自己的直观感受,通过想象、联想等手段对音乐作品的内涵加以理解、丰富并通过适当的语言表达使之得以外化,从而更深刻地体验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文章从音乐艺术的本质入手,对音乐艺术中的审美情感体验的界定范围加以分析,从而对音乐欣赏教学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9.
潘辉 《现代交际》2011,(12):190-190
“任务型”教学(Task--BasedLanguageTeaching)是以任务为中心的语言教学流派。它是一种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教学模式,它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强调教师教学活动的设计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感知、体验、实践以及参与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感受学习所带来的乐趣。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师应该把语文看作美的载体,把语文看作一个美的系统的存在,引导学生去感受美、理解美、发现美,从审美感知中获得美感,获取知识,在美的熏陶中发展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