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廖仲恺作为孙中山的忠实助手,鼎力协助孙改组国民党并建立了首次国共合作联合战线;他作为国民党左派领袖,在国共合作后的新形势下,忠诚地执行孙中山的三大革命政策,与共产党人携手进行革命;他作为国民党左派领袖,为巩固与捍卫两党联合战线努力奋斗,直至为此最后献出生命。廖的言行表明他是献身于首次国共联合战线及其事业的第一功臣。  相似文献   

2.
廖仲恺(1877—1925)是我国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的政治活动家,孙中山的亲密战友,是坚持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代表人物。1924年国民党改组以后,廖仲恺为推动我国工农运动的发展,付出了极大的努力,立下了卓越的功勋,使他由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家成长为工农群众的好朋友。研究和探讨廖仲恺的这个发屐历程对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和中国革命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廖仲恺和何香凝是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著名政治活动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孙中山的久经考验的亲密战友,国民党左派的领袖,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群众的好朋友。从本世纪初年开始,他们就在孙中山领导的推翻清王朝的革命和反对南北军阀的斗争中,立下了伟大的功勋。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他们全力协助孙中山制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改组国民党,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国民革命运动,建  相似文献   

4.
本世纪二十年代实现的国民党和共产党的第一次合作,是我国民主革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推动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走上高涨,它开拓了各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反对共同敌人的新道路,它的经验教训直到今天还是值得我们借鉴。作为国民党领袖孙中山的主要助手廖仲恺,在国共合作形成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探索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廖仲恺的思想发展和革命活动,对于中国民主革命历史以及廖仲恺的研究,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白应华  李莲 《学术探索》2001,9(4):91-93
"振兴国民党以振兴中国"是孙中山晚年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对辛亥革命失败教训做了深刻反思之后所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孙中山晚年革命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把国民党的改组与"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紧密结合起来的战略思想,成为国共建立"党内合作"的思想基础,对国民党和中国革命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改组国民党,是中国民主革命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孙中山一生中最光辉的业绩。孙中山在长期革命实践后,毅然坚定地改组了国民党,在短短的时间内,取得了东征及北伐进军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使中国革命大大推进,为中国民主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孙中山不断适应时代潮流前进,追求真理的革命家气魄,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在纪念孙中山诞辰一百二十周年时,对孙中山改组国民党进行一些探讨,于今天祖国统一大业仍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一九二三至一九二五年是廖仲恺一生中在中国革命史上最为重要的两年。在这两年中,他对改组国民党、领导工农运动和创办黄埔军校都发挥了重大作用。前两个方面,国内外研究廖仲恺的专家都有专文探讨,本文似主要考察廖仲恺在黄埔军校筹备中的作用、党代表的职责等问题,从一个侧面来探讨廖仲恺作为一个民主革命家在国民革命中的历史地位及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在民国初年的民主宪政实践过程中,临时政府的政体从总统制改为内阁制,其基本的法理依据是由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制定的《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和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临时约法》,并不是孙中山为限制袁世凯专权而对人立法。孙中山在极力宣扬民生主义的同时,其实并没有忘情于政治。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意在建立大政党,参与国会选举,以国会多数党组织政党内阁;孙中山因主要关注点和工作重心在民生主义与实业建设,对此虽不甚热衷,但亦深表赞同和支持,正说明其宪政思想也有与时代相契合的一面。然而,民初宪政实践的失败与孙中山的理想形成巨大反差,最终使其难免失望与无奈。  相似文献   

9.
论国民党改组后的性质和联俄容共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次国共合作 ,在现代中国历史上曾经发挥过重大作用 ,占有重要历史地位。但是 ,史学界对于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国民党改组后的性质和联俄容共政策问题 ,认识上还存在着不同看法 ,下面仅就这两个问题 ,提出浅见 ,以就教于史学界。一、国民党改组后的性质  国民党改组后的性质是什么 ?大陆史学界流行的传统看法是“改组后的国民党基本上成为工人阶级、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① 。实际上 ,这个提法最早来源于共产国际对国民党性质的分析。例如 :共产国际执委会第六次扩大会议…  相似文献   

10.
乔兆红 《社会科学》2007,7(1):115-123
1924年前孙中山国民党领导的革命是精英革命而非真正的民众革命,因此国民党对商人与商民运动颇为忽视。以1924年国民党改组为转折,中国革命的先觉者为唤醒民众,创造出一系列组织、技术和程序,以唤起人们的公民身份和民族认同。共产党人则对中国国情有比较清醒的认识,认为商人应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力量之一,因此大力发展群众运动。在此背景下,商民运动应运而生。商民运动是国共合作的结晶,是中国民众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廖仲恺(1877——1925)是我国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民主主义者。他的一生经历了旧民主主义和新民主主义两个革命阶段。他自二十世纪初年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活动以后,无论在同盟会时期或中华革命党、中国国民党时期,都作了出色的贡献,成为孙中山先生的亲密战友。特别是一九二四年以后,廖仲恺成了改组后的中国国民党的核心人物,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初期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立下了卓越的功勋。由于  相似文献   

12.
1924年,中国共产党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推动了北伐大业的顺利实施,促进了民族的进步.北伐是孙中山的一贯主张.早在1921年5月,他在广州宣誓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时,在《就任总统宣言》中,表示要"竭志尽诚以救民国,破坏障碍,促成统一,巩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晚年做出许多新的革命建树,同中共建立合作关系,改组国民党,重视民众宣传,提出三大政策,创立新三民主义,创建黄埔学校。使其事业更加多彩多姿,对中国革命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孙中山的这些新建树同中国共产党的合作与帮助又是密不可分的。孙中山晚年的卓越建材及其革命精神,当今仍然是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精神纽带。  相似文献   

14.
早期国民党人传播社会主义学说的历史地位陶季邑从辛亥革命时期到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孙中山、朱执信、廖仲恺、宋教仁、胡汉民、戴季陶等早期国民党人一直在探索与宣传社会主义学说。他们传播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世界社会主义思想史...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先后组建了中国同盟会、国民党、中华革命党和中国国民党等几个资产阶级政党,为建立和捍卫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而呕心沥血、奋斗终身。本文试就国民党的改组及其历史必然性来揭示孙中山的党务工作,并进而揭示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民主共和而奋斗的历史发展轨迹。 一、“遥遥前路,罔知所届” 孙中山改组国民党,是有其深刻的历史必然性的。 早在1905年,孙中山即创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鉴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险恶,同盟会采取秘密结党的形式,入会者均须宣誓,誓词是:“当天发誓,驱除鞑  相似文献   

16.
廖仲恺的重民、利民、为民思想,来源于对辛亥革命及其在民国初年一系列政治斗争失败教训的总结;来源于对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成功经验的了解启发;来源于对中国共产党人重视民众力量的了解启发;在改组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人精诚合作教育启发工农觉悟的过程中,廖仲恺的重民、利民、为民思想得到集中体现,并且有了深入发展.在组织领导工农运动的实践中,廖仲恺的重民、利民、为民思想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促发他与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等反动势力作坚决斗争,最终"为工人农民谋利益"而流血牺牲.廖仲恺的重民、利民、为民思想,"为工人农民谋利益"而献身的精神,至今仍有借鉴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7.
陈国庆 《学术论坛》2005,2(6):132-134
邵力子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著名的民主人士,是中国共产党的真诚挚友。第一次国共合作之前,他热心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歌颂苏俄,赞扬工农运动,推动孙中山以三大政策改组国民党,为促进、巩固和发展国共两党合作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18.
1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伟大的先行者。在其晚年,他力排众议,毅然改组国民党,通过容纳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方式,建立了国共合作的民族民主革命统一战线。长期以来,海峡两岸史学界不仅在如何趣解、就是在如何表述孙中山关于国共关系主张的问题上,一直存在着分歧。台湾出版的著作,把孙中山关于国共关系的  相似文献   

19.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至今已六十周年了。这次大会完成了国民党的改组,实现了国共两党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合作。经过两党合作,发动了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创立了广东革命根据地,取得了北伐战争的胜利。在仅仅两三年内,使孙中山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中国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第一次国共合作能够实现,首先是由于共产党人的积极倡导和推动,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但是孙中山能够顺应历史潮流,执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孙中山是一位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家,为了在中国建立民主共和国制度,他整整奋斗了四十年。在斗争中,他长时期以来都是效法西欧北美,但在晚年却主张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怎样解释孙中山这一重大转变?在纪念第一次国共合作六十周年,争取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的今天,认真探讨这个问题,正确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对于一切真正尊敬孙中山,关心中国革命事业的人,具有显然的教益。  相似文献   

20.
一 在民主革命时期,党和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关于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领导的问题,以及共产党同革命的民主政党及党外民主人士合作共事的思想。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共产党应该出来联合全国革新党派,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以扫清封建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建设真正民主政治的独立国家为职志。”党的“三大”的中心议题就是解决中国共产党同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国民党合作问题,到了1924年中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