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本质学说分为两个层次:人的类本质和人的现实本质;“虚拟人”的本质是对现实人的类本质的虚拟化,即对现实人的目的性、意识性和创造性活动的提升和对现实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超越;人的现实本质是无法虚拟的,它规定和制约着“虚拟人”的虚拟本质,后者只是前者在网络空间的一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的解放的学说,因而人就是马克思主义的阿基米德点,而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就成了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前提。马克思主义通常在人的现实生存和形而上本体两个层面来理解人的本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只是人的现实本质,不足以构建起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则是人的形而上本质,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思维和理论前提,它把人和动物从根本上区别开来,也把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理论与以往人的本质理论彻底区别开来。同时,它还是整个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包括关于人的类本质和人的现实本质的理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于人的本质的不同理解,实际上是分别从哲学-人类学层面和哲学-社会学层面对人的类本质和人的现实本质的理解,二者相辅相成,构成了完整而科学的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而非正误对立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人的类本质和人的现实本质的理论,在逻辑上对于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先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人的有限性本质获得普遍性的假象遮蔽着人与人类之间的区别,并为人的扩张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历史上存在的众多的人的本质的定义表明了人的真正本质是"无","无"是人的本质在现实中丰富和充实的前提,"无"随境而生成人的有限性本质.  相似文献   

5.
对人的本质的沉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是客观地存在的且能为我们所认识、从事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 ,具有三个方面的特性 :“自然存在物”、“有意识的存在物”、“类的存在物”。“社会关系的总和”是探究人的本质的“阿基米德之点”。社会性、实践性、理性等是人的次生形态的本质。自由是人之为人的原由 ,是人与动物一切区别的区别。只有自由才是人的原生形态的本质。  相似文献   

6.
在马克思的论著中,有两个最著名的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自由自觉的活动"、"和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自由自觉的活动"就是合目的性合规律性的活动,即劳动或实践,这是马克思从价值层面对人的本质所作的考察,是人的最高本质."社会关系的总和"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的具体的现实的展开形式,它是人的历史或现实本质.在人的本质问题上,劳动是内涵,社会关系是外延.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人的本质”学说是为了无产阶级和人类的最终解放这一伟大目标而提出的,从出发点来看,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具有进步意义.然而在今天,马克思“人的本质”学说是否依然具有科学性,学界众说纷纭,并无最终定论.相反,随着“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观念的深入人心,这一学说更是激起了人们的思考.因此,重新审视马克思“人的本质”学说的科学性,反思人的所作所为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追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探讨历程,马克思进行探讨的根本思维方式是实践的思维方式。本文运用实践的思维方式,遵循黑格尔的“本质的反思”理论所蕴含的辨证的方法论原则,历史地对人的本质进行反思,从而得出与理论界迥然不同而与马克思的“人的本质”命题相吻合的结论:人的本质是具有多维多层次的整合体,人的三个层次的本质(或者说人的本质的三层涵义)——现实本质、类本质、最高本质三者相辅相成,构成了完整而科学的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在逻辑上,这一学说是科学共产主义的理论先导。  相似文献   

9.
关于人的本质的再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完整含义应该是其一般本质、类本质及个体本质的有机统一.人不失为天然求生的存在物,人们"对幸福的追求”这一根本性质作为潜在的目的,一直激励着人在其实践活动中努力实现着以主体为我性、自由自觉性、主动创造性和自我意识性为特征的能动性;而在实践、交往、合作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又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社会关系.所以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中所表现出来的社会关系本质,应该只是人的个体本质.  相似文献   

10.
“人是什么”是古往今来几乎所有的哲学家都要面对和思索的谜题,以往的哲学家对这一谜题的解答各有特点,也存在一些片面性。马克思在吸取前人思想精华的基础上,创立了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但国内外学术界对这一学说尚存在一些争论。本文在分析马克思“人的本质”经典论断的基础上,引入主客体视角,力求以这一视角来阐释马克思“人的本质”的不同层面,从而达到全面、准确理解马克思人的本质学说的目的,为马克思人的本质学说的继承与发展略尽绵力。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基本观点,不仅深刻地说明了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根本原理,而且还说明了作为主体的人本身与“人的存在世界”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普遍规律。从而形成了“我们的世界”的独特时空观,为寻找人的存在状态的演变规律提供了物质性、社会性依据。  相似文献   

12.
论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的新发展:“中国梦”之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基本内涵目标的中国梦的提出,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人的本质的历史性、实践性、社会性和丰富性。无论从其深刻内涵,还是从其话语表述形式来看,都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的新发展。中国梦的提出,使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更具时代性,促进了其大众化的进程,满足了人民大众精神发展的新需要。  相似文献   

13.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把"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同"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联系起来, 依托邓小平的思路及其理论成就,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征程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实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又一次创新.  相似文献   

14.
西方近代哲学总体上是在解答"人是什么"的问题中,诉求于人与动物的区别而又严密遮蔽人最核心的生存问题来论说人的本质的,如此势必导致对人的本质的逻辑推演和构造,"人"最后也就成了一种绝对化、实体化和逻辑化的规定。马克思深入人的"现实生活过程",揭示出对人另一种全新的提问方式:"人应当怎样生存?"从而展露了考察人的本质问题的真正可能性和价值路径。在价值的视域中,人的本质就是不断追寻自身生命价值的实现和超越。  相似文献   

15.
生态伦理的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把道德关怀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之间 ,这反映了人类伦理发展中的一种深刻的变化。生态伦理是作为一种新的伦理范式而出现的 ,它不是已有的伦理学理论在自然中的一种推广和应用 ,而是作为类存在的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 ,因此 ,它不能被理解为是以自然为中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那种坚持认为必须把生态伦理置于人与人的伦理关系框架下进行考察才有意义的观点 ,事实上取消了生态伦理存在的一切可能性。这种观点本质上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思维方式的结果 ,它把道德看成是一种与时间无关的封闭的体系 ,否认了道德能够进化的一切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荀子认为礼是人的本质。具体言之,礼是人、物分别的根据,是划分圣人、君子与小人的原则,甚至是重构社会等级的标准。但是,荀子的人之本质论与其人性论根本对立,使其礼为人之本质的证明缺乏内在依据。  相似文献   

17.
实存主义的基本命题是“实存先于本质”,这一命题可以追溯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开启的“形而上学”。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分别通过演绎和归纳,对“本质”进行了看似不同的思考;但是对他们来说,“本质”都必须依附于最高存在者,因此理性形而上学实际是一种神学式的信仰。通过把名词性的“本质”还原到动词性的“本质的本质性”,海德格尔提醒被形而上学以名词性存在者遮蔽的动词性存在,提醒人们关注“存在论差异”,因而把形而上学带到边缘。  相似文献   

18.
对社会主义领导本质的内涵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社会主义的领导本质之间的内在联系作了分析,从而推导出二者的关系在本质上是基本一致的.而这两者之间的中介和桥梁只能是中国共产党,只有其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持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较快发展.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在其思想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人的本质有着不同的论述。以往有的论者,常常局限于马克思的某一经典论述,来探讨人的本质,未着眼于马克思完整意义上的人的本质观。本文在揭示传统哲学探讨人的本质的方法论基础上,阐述了马克思认识人的本质的方法论原则,即从劳动—社会关系—现实的人。  相似文献   

20.
质是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 ,但质又不是一个单纯的概念 ,人类对质范畴的认识经历了多层次的推进 ,既有对历史含义的继承 ,又不断地赋予新的含义 ,这使质的范畴具有丰富的层次性。正是对质的概念不断认识深化的情况下 ,人类对自然物、生命、人类、人类社会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化 ,或者说人类在这两者认识深化的发展上是互动的、相辅相成的。对现代哲学中质的概念进行总结 ,质可分为要素质和系统质 ,而系统质又可分为自然系统质、人工系统质、社会系统质。这种划分只是一种概念的划分 ,而在人类的实践中 ,要素质和系统质的关系是相当复杂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