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历史的角度探析了《左传》记载的春秋时期巫术宗教文化现象,这些现象是历史的客观存在,又与时代的主流文化及意识观念相融合,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形态及内涵。同时本文也分析了《左传》记录这一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左传》记述了春秋时期自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间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左传》不仅是一部划时代的历史巨著和文学巨著,而且是春秋时期思想文化的重要载体。因而通过对《左传》的分析研究,我们可以了解春秋时期价值观念的形成、发展和演化,从而把握当时的历史脉搏。 周室东迁,王权渐渐衰落。为了抵御犬戎的威胁,周室反而要仰仗诸侯的力量来维系统治。为了加快兼并的步伐,齐晋郑鲁楚等国相继完成了土地制度和军赋制度的变革,一场新的社会制度的革命宣告开始。当时,周室尽管衰弱,仍然保持着  相似文献   

3.
《左传》《国语》中记载的《易》例,是探讨春秋时期《易》学的重要根据。《左传》《国语》中引《易》例有二十二事,可分为非筮占类引《易》和筮占类引《易》两类。对这些《易》例的归类分析,有助于探讨春秋时期的筮法以及《周易》在当时的应用。春秋时期卜、筮并用,占断吉凶的依据不限于《周易》,得到卦象的方法也未必是《周易·系辞传》中所记载的大衍之数起卦法。《周易》卦爻辞的写作目的本是系统地阐述吉凶之理,故判断吉凶未必通过卜筮。"某卦之某卦"有时用来表示爻题,有时则表示变卦,不可执泥其一。朱熹在《易学启蒙》中提出的断卦原则,或于史无徵,或与史相左,当非先秦古法。  相似文献   

4.
《左传》的梦境描写几乎涉及了春秋时期社会的各个方面,是《左传》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首先对《左传》的梦境描写进行了统计分析,从而探求记梦在春秋社会表现出的规律并由此而窥探春秋时期相关的社会特点;其次由社会而及记梦,分析记梦在春秋社会中的运用情况,探求其在反映社会历史真实中所表现出的艺术特质;再次从美学特征、结构、语言等方面总结《左传》梦境描写的文学特色;最后阐述了《左传》梦境描写对后世文学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左传》的梦境描写几乎涉及了春秋时期社会的各个方面,是《左传》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首先对《左传》的梦境描写进行了统计分析,从而探求记梦在春秋社会表现出的规律并由此而窥探春秋时期相关的社会特点;其次由社会而及记梦,分析记梦在春秋社会中的运用情况,探求其在反映社会历史真实中所表现出的艺术特质;再次从美学特征、结构、语言等方面总结《左传》梦境描写的文学特色;最后阐述了《左传》梦境描写对后世文学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的制度.《尚书》是我国留存的第一部著作,《春秋》是我国第一部记事的著作.而《左传》著者则冲破传统的束缚,采取言事相间的手法来书写历史.这就使《左传》的语言,表现出和诘屈聱牙的《尚书》与谨严的《春秋》十分不同的特色.我们可以说《左传》的语言既是历史家的语言,也是散文家的语言,其中又夹杂着不少小说家言.《左传》,本来作为记载春秋时代历史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它所记载的应当是真人真事,强调所谓“不虚美,不隐恶”,要求作者用平实的语言,乃至抽象的议论来描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一般说不容许有象后世历史小说“三顾茅庐”那样的渲染和夸张,更不容许有象“草船借箭”那样的杜撰和虚构.然而产生在我国史学和文学童年时期的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古代社会,道德观念很早就形成了。它萌芽于殷商时期,初步发展于西周时期,到了春秋时期,道德观念的内容已经相当丰富,并已经深入到战争领域,并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内容在《左传》中多有记载。通过对《左传》中所记道德观念的分析,使我们从一个侧面看到了春秋时期人们的道德风尚和精神面貌。  相似文献   

8.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了春秋时期吴国贵族公子季札访问鲁国,欣赏保存在那里的周王室的乐舞时,对诗、乐、舞依演奏的顺序发表了一系列评论。《史记·吴太伯世家》也录用了这段记载,文字未有大的出入。季札的这段评论很值得重视。应当说它是我国先秦时期一篇绝无仅有的比较系统比  相似文献   

9.
赋诗是春秋时期一种特殊的活动和文化现象,这在《左传》中有详尽而生动的记载。赋诗历来颇受学者们关注,20世纪20年代以后顾颉刚、朱自清等的研究代表了传统研究模式向新型研究的转折;80年代以后的研究注重新理论、新方法的借鉴和吸收,并进行了多维度的开拓,创获甚多;这一时期台湾地区的研究也颇为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10.
《左传》对重耳归晋及城濮之战的时间有明确记载,叙事详细而生动。近年来出土子犯编钟铭文为重要的青铜文本,其铭文明确记载“五月丁未”为城濮之战胜利后,向周襄王献楚俘的日期,与《春秋》《左传》的时间互相印证;竹书文本《系年》《子犯子余》《晋文公入于晋》《成王为城濮之行》对重耳归晋与城濮之战史实发生的时间都有简明记载,与《左传》相关记载互补互证,但由于有的学者对《左传》所用历法不是很明确,时间与事件似乎不相配,进而怀疑《左传》历史记载的可靠性。《左传》杂用夏、殷、周三种历法,但在晋文公“主夏盟”之前主要通行以建丑之月为岁首的殷正,这在重耳归晋与城濮之战的时间记载上有充分验证。时间是编年史的灵魂,这些早期文本相互支撑,相得益彰,构成了一个共时性的语义场,研究重耳归晋及城濮之战的叙事时间也有助于了解这些早期书写文本的重大价值,同时对《左传》成书及可信度问题也提供了一个具体实例。  相似文献   

11.
论《左传》的语言特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左传》是一部具有较高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的历史著作,生动地描绘了春秋时期三百多年诸侯争霸的历史画卷,内涵之丰富,文章之简洁,令人叹服。文章从语言的简洁精炼、省略、节缩手法的大量运用等方面,探析了《左传》简洁与博大和谐统一的语言特色。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对春秋时期和西汉后期社会背景的对比分析,对《左传》和《易林》中文献资料的比较研究,阐述了《左传》和《易林》在思想倾向上的高度契合。  相似文献   

13.
《左传》是现实主义的军事文学。它遵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历史地、具体地、真实地描写了春秋时期的各次战争,取得了各有特色、无一雷同的艺术效果。《左传》中的军事文学,虽然创作于两千多年前,却仍然对我们当前的军事文学创作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正> 《左传》被刘勰推崇为“记籍之冠冕”①它比较详尽地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等方面的活动及有关言论,是当时新型的历史散文——史传文学的第一部杰作。“文学是藉语言文字来作雕塑描写的艺术。”②《左传》的语言生动形象、简洁凝炼,叙事状物各具特色。尤其是外交辞令,“其文典而美,其语博而奥。”③变化无穷,委婉尽致,从而增添了这部历史散文著作的艺术魅力。南宋陈骙曰:“辞以意为主,故辞有缓急轻重,皆生于意也。”④《左传》正是“以意为主”来写人物语言的,《左传》中的外交辞令,和说话人所处的环境地位十分吻合,细致地表现了人物心情,鲜明地刻划了人物性格,生动地塑造了人物形象。其特色是非常显著的。  相似文献   

15.
在春秋历史舞台上,舆人的活动颇为频繁。据《左传》、《国语》等史籍记载,春秋列国中涉及到舆人的国家有周、晋、郑、秦、齐、楚、宋、陈、吴等,说明舆人是春秋时期广泛存在的一个阶层。过去的经学家多将舆人释为“众人”。本世纪五十年代,一些古史研究者围绕着古代史分期问题的讨论,对舆人的身分进行过探讨,一种意见认为他们是奴隶,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是国人。童书业先生在其遗著《春秋左传研究》中对舆人亦做过考证,他的观点比较接近于第二种意见。总的说来,史学界对舆人的研究是很不够的,过去的观点亦多有可商之处。有鉴于此,笔者拟对春秋时期的舆人重新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6.
钟离国史稽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离古国,文献有记载但仅只言片语,不成系统。近来钟离国君墓的发现使人们对于钟离国史产生浓厚兴趣。本文将文献记载与考古资料相结合,对钟离国缘起、地望、氏出及其春秋时期的有关史事进行辨正考察、综合研究,提出钟离古国灭亡不晚于春秋中期、钟离君柏墓葬可能要早到春秋中前期的新认识,并就《左传》和《史记》中几处有关钟离地望的记载,重新做了推定。  相似文献   

17.
《左传》中除了引《诗》《书》之外,最常见的称引行为便是引"谚"①和引"言"。文章从《说文》中"谚"的本义入手,主要以《左传》为范本探讨春秋时期"谚"的内涵和特点,并对春秋时期口头文献的产生和传播状况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18.
春秋早期的鲁夫人文姜在《左传》中共计出场15次之多,堪称该书用墨最多的女性人物。文姜是春秋时期闻名遐迩的美女之一,《诗经》对她的生平也多有记载。由于《史记》中对其与齐襄公兄妹乱伦的宫庭秽史言之凿凿,人们对她的评价一贯不高。但结合《春秋》、《左传》之记述,文姜不仅是一个美艳动人的女子,还是一个有着杰出才能的女性政治家和外交家,她的一系列作为为鲁国在庄公时期赢得了罕有的国际地位,其功业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9.
《左传》中大量出现的引《诗》、赋《诗》、作《诗》现象反映出春秋时期的人文精神。人们以《诗经》作为道德品行、事理判断和礼仪风度的准则,而《诗经》本身所具有的语言形式方面的特点,也是《左传》用《诗》之风盛行的原因之一。春秋人将《诗》政治化、道德化的过程正是提升《诗》的人文精神的过程,是将《诗》的属于人的自然内涵部分纳入社会人文精神的视野范围予以重新审视的过程,是对《诗》的重新发现和解释  相似文献   

20.
"春秋三传"惟《左传》最善于"礼"。《左传》中记录了大量行于春秋时期的礼制实例,故前人研究先秦礼制,多将其与礼书互证。《礼记》作为"三礼"之一,亦包含了纷繁复杂的先秦礼制。通过对《左传》与《礼记》中"礼制"的合异探析及举例论证,可以帮助我们明确哪些礼制是属于春秋时期或更早之前的周礼,哪些又是随着时代发展而改变的"变礼",甚至于是后儒"整齐划一""增饰附益"的理想礼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