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德格尔认为,此在在世总是已在某种情调(Stimmung)而不是理论态度中预先展开了。在生存论视角中有"畏"的情调,在元存在论视角中有"无聊"的情调,而海德格尔也正是通过选取和描述这些具体而微的现象而不是通过思辨进行哲学思考。海德格尔对不同情调的选取背后有着充分的学理基础:基础存在论以先验论的思路处理了此在的存在,从(基础)存在论—生存论视角来看,畏的作用在于使此在从日常状态的非本真状态还原到生存论的本真状态,此在的非本真状态与本真状态共同构成了此在的存在。而无聊的作用在于对基础存在论进行再次翻转(Umschlag),这种翻转是对"生存论视角"的再次还原,并且其最终通向了元存在论,元存在论的主题亦即"整体中的存在者"是此在在存在状态上(ontisch)的基础。然而,情调所开启的思索远不止于此,海德格尔最终试图寻找的乃是基础存在论与元存在论更深层次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海德格尔将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阐释为形而上学的一次奠基,由此将康德为形而上学奠定的基础归结为先验想象力。但是,康德由先验想象力到统觉的退缩和未能阐明认识有限性的存在论后果,显示了此一奠基的不牢靠性。由此,海德格尔从此在的生存论建构出发,实现了形而上学奠基的置换——基础存在论。基础存在论为形而上学奠基的关键在于具体澄清作为时间性的操心。海德格尔通过原初时间性建构起操心之结构的整体性,从而完成了此在形而上学的奠基。海德格尔所奠基的这一形而上学扭转了传统形而上学的致思取向,将哲学的使命规定为对人的"实际生命"的关涉。  相似文献   

3.
海德格尔在此在生存的基础上探寻历史,把历史现象提升为"历史性",其因奠基于存在论意义上的时间性而具有生存论———存在论的意义。本真的历史性是"命运—遗业—天命"的统一体,非本真的历史性则是对其生存论源头的"遗忘"。历史学因奠基于历史性而成为此在在世的存在方式。由于此在的生存本身是时间性、历史性的,海德格尔的历史性思想就是一种历史主义,但它因奠基于生存论—存在论基础之上而提升为一种新型的历史主义,即"第二等级的历史主义"。由此形成了一种以"历史性"和"第二等级的历史主义"为标志的生存论—存在论的思辨历史哲学。  相似文献   

4.
海德格尔将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阐释为形而上学的一次奠基活动,由此将康德为形而上学奠定的基础归结为先验想象力。但是,康德由先验想象力到“统觉”的退缩和未能阐明认识有限性的存在论后果,显示了这一奠基的不牢靠性。由此,海德格尔从此在的生存论建构出发,实现了形而上学奠基的置换---基础存在论。基础存在论为形而上学奠基的关键在于具体澄清了作为时间性的“操心”。海德格尔通过源初时间性建构起操心之结构的整体性,从而完成了其在形而上学的奠基。海德格尔所奠基的这一形而上学扭转了传统形而上学的致思取向,将哲学的使命规定为对人的“实际生命”的关涉。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的历史哲学主要分析了历史学的生存论 存在论基础 ,这种分析直接来源于狄尔泰的生命历史学思想。海德格尔对历史学生存论 存在论基础的分析有两个特点 :(1)追问存在问题 ;(2 )从生存论角度阐述自己的历史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6.
海德格尔死亡观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海德格尔认为 ,人的存在乃是走向死亡的存在 ,即“向死而在”。死亡是此在的终点。然而 ,作为此在的终点的死亡 ,不间断地贯穿于人的存在中。死亡是人的存在的最固有、最根本、最亲自、最本已的可能性 ,因为没有人可以代替别人去死 ,也没有人可以剥夺别人的死亡。直面死亡应成为此在由非本真状态向本真状态过渡的桥梁。承受死亡 ,体验死亡 ,“先行到死亡中去” ,勇敢地承担起责任与自由 ,这才是人的存在的本真性。只有“直面死亡” ,才能懂得生存的意义 ,才能更有意义的生存  相似文献   

7.
存在与自由     
自由是哲学的基本概念之一,它的意义只有在存在论上才能得到解决。但由于哲学史上的存在论的偏差,自由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必须建立正确的存在论,才能解决自由的问题。自由不仅体现为超越性,还体现为主体间性。超越性来源于存在,是存在的本真性使生存具有了超越性。作为自由的规定,主体间性不能在现实生存领域充分实现,而只能在审美体验中充分实现。审美是最自由的生存方式,自由在审美中实现。  相似文献   

8.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哲学是一种主观唯心论的生存本体论,从而无法在学理上执意寻找马克思与海德格尔存在观上的一致性,认为马克思就是海德格尔存在论范式和存在论转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同理,也就无法从人生在世这一存在论维度来建立美学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9.
海德格尔的死亡沉思今日依旧在召唤有心人去倾听死亡对于我们生活的意义。此在无论如何终归逃不脱人生之大限——死。死亡是此在的终点,它不间断地贯穿于人的存在中。死亡是人的存在的最固有、最亲自、不可超越、不可确定、最本己的可能性,死亡伴随着人的出生就已存在,只要此在"活着",他就不得不承担着死亡。承受死亡,体验死亡,"先行到死亡中去",勇敢地承担起责任与自由,这才是人的存在的本真性。作为存在个体的自我应当能在良心的呼唤之下,为自己的生存做一深刻的思考,走向生活世界,获得自由之新生,找寻生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海德格尔对死亡的思辩独白——从死亡到死亡意识的升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德格尔的死亡沉思今日依旧在召唤有心人去倾听死亡对于我们生活的意义。此在无论如何终归逃不脱人生之大限——死。死亡是此在的终点,它不间断地贯穿于人的存在中。死亡是人的存在的最固有、最亲自、不可超越、不可确定、最本己的可能性,死亡伴随着人的出生就已存在,只要此在“活着”,他就不得不承担着死亡。承受死亡。体验死亡,“先行到死亡中去”,勇敢地承担起责任与自由,这才是人的存在的本真性。作为存在个体的自我应当能在良心的呼唤之下,为自己的生存做深刻的思考,走向生活世界,获得自由之新生,找寻生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死亡与正义     
死亡问题既突兀又悠远 ,它直接关涉到生存的根据、创造的源泉以及生活的样式等与人类休戚相关的问题 ,对生命的尊重以及透析生之意义便是死亡的超验性和先验性之启示。其间所蕴含的超正义与属正义性在对自杀、安乐死以及死刑的简要分析中有所显扬。死亡与正义的关系既有层次 ,又十分紧密。要之 ,死亡之真意即在生之澄明  相似文献   

12.
在海德格尔看来 ,历史是此在呈现自身的过程 ,历史学是以此在的历史作为其研究对象 ,这就必须假定一个具有源始历史性的存在者作为历史学可能的主题 ,此在就是源始具有历史性的存在者 ,因此历史学的生存论基础就是此在的历史性 ;科学史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 ,科学史的生存论基础也是此在的历史性 ;科学的产生和发展都与此在的生存密切相关 ,所以从生存论—存在论意义上进行科学编史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3.
死亡是海德格尔哲学中此在的生存在世作为一个整体能被把握到的关键因素 ,死亡概念的本体论意义超越了传统形而上学的思维范式和深度 ,”先行到死”的本真领会是达到源始真理的必经之路 ,真理的本质在于此在的开放性、生存和超越 ,海德格尔死亡学说的局限性决定了它终将被超越的命运  相似文献   

14.
向死而生——《在路上》中"垮掉"分子的生存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死亡观来揭示《在路上》中"垮掉"分子们生活态度的根源,并以此解读他们的生存意义。首先介绍海德格尔存在论死亡观,然后分析小说所展示的"速死"和"慢死",最后指出:面对"死亡","垮掉"分子作出自由的选择,走向本真存在。  相似文献   

15.
关于“实践存在论”或“实践生存论”的论争,实质上关涉到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以及美学、文学理论研究应该建基于何种马克思哲学基础之上等基本理论问题。在当代语境中,“实践存在论”或“实践生存论”美学致力于在当代哲学思维方式转型的整体背景下打通“实践论转向”与“生存论转向”之间的内在关联。而董学文在“实践存在论”美学论辩中表述的基本立场与观点存在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与缺陷,明确这一点,有助于祛除长期以来传统形而上学思维方式遮蔽下的对马克思哲学及其美学的误读曲解,从而在当代语境下重新阐释和理解马克思的实践美学观点。在否驳“实践存在论”美学的论辩中,董学文提出所谓的“彻底的一元论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或原理,不过是苏联模式的官方正统马克思主义的某种直接复述或再度重申。从本体论层面看,这种彻底的一元论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第一性或物质统一性的理论表述,其实质是一种传统的物质实体本体论;从认识论层面看,彻底的一元论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能动反映的理论表述,其实质是一种主客二分的符合认识论;从价值论层面看,彻底的一元论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真理的客观反映或认识的理论表述,其实质是一种客观中立的科学实证论。而 “实践存在论美学”的提出正是在此语境之下,显示出特有的理论意义与语境内涵。  相似文献   

16.
我们在本文中将探究海德格尔此在诠释学的总体构架。在他看来,存在问题不仅是一个学理问题,它对于此在来讲原本就具有某种急迫性。海氏企图通过对日常此在的分析表明,对存在遗忘既是一种积极的生存论现象,存在问题又是一种在现代社会中急需重新唤醒的问题。此在的存在论的诠释学是早期海氏唤起并解答存在问题的途径。诠释学在海氏这里从传统的工具论诠释学转化成了存在论的,而它是以海氏的现象学方法和世界现象的分析为基础而展开的。  相似文献   

17.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但近代哲学拘泥于意识内在性这个哲学存在论原则,并没有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马克思在感性活动的基础上,对哲学的基本问题进行了新的解答,从而实现了哲学存在论上的变革。感性活动作为马克思创立的新哲学的基本原则,它不仅彰显了哲学回归生活世界的自律,而且还使人筹划自己生存意义的可能落于现实。  相似文献   

18.
解读马克思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作为社会批判理论,马克思哲学是人类生存(创造历史)以求解放的理性自觉, 因而马克思哲学的规范基础即是关于人类生存的存在论分析。卢卡奇对马克思理论的哲学基 础进行了重建;马尔库塞又从存在论角度对马克思哲学进行解读,这两种解读最为 切近马克思哲学的本真意义。然而,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含义尚需进一步清理,因为只有对 马克思哲学本身进行批判性反思,才能认真对待马克思。  相似文献   

19.
安部公房作品思考和探索了人为何生存、如何生存以及生存得如何三个不同层面的问题,是对死亡人生中的迷惘感、陌生感、孤独感和恐惧感的一种体验。作品反映了日本战后存在主义文学的特点,体现了作者武士道式和日本式的对死亡的独特体验。  相似文献   

20.
《变形记》是奥地利作家费兰茨·卡夫卡的一部荒诞主义小说。从存在论的哲学角度来看,小说反映了荒谬世界的非理性和非人性。主人公格里高尔在变形前就已没有了选择的自由,因而他的存在是丧失自我的非真实存在;在异化成非人化的甲虫后,更是处于被家人抛弃的生存困境中;最后,他选择了死亡,并在死亡中摆脱了人性的异化从而实现了真正的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