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战后日本对东南亚国家的战争赔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对东南亚各国的战争赔偿,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与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和美国的对日政策密切相关。因而,要了解战后日本对东南亚各国的赔偿,必先了解美国对日政策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日本裕仁天皇对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战后,美国对日实行军事占领,对天皇制的保留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主要原因是美国欲利用天皇制控制日本,遏制苏联,实现其战后扩张战略。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战后美国对日占领政策之实施,探究当今日本军国主义思潮复活之历史原因。战后初期美国占领当局对日本进行的民主化政策,没有根除军国主义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经济基础;在美国干预下,战后初期日本开展的“整肃”和审理战犯工作也不彻底,为日本埋下了军国主义祸根;美国对日本实施扶植政策,使未被根除的军国主义土壤得以滋长和蔓延;成为当今军国主义思潮复活之温床。  相似文献   

4.
战后日苏领土问题的形成,与美国"冷战"政策有密切关系。美国因"冷战"政策而转变对《雅尔塔协定》的态度,使苏联获得有关领土的法律依据缺少说服力,同时也给日本收回领土提供了口实;美国主导的《旧金山对日媾和条约》要求日本放弃有关领土,但又不规定其最终归属对象;美国对日苏两国恢复邦交正常化谈判的干涉,表面上支持日本方面主张,实质上阻止日本方面妥协而使领土问题成为遗留问题。美国国际"冷战"政策是造成战后日苏及日俄领土问题形成最重要的外来因素。  相似文献   

5.
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本实施的非军事化、民主化的政策措施,促进了日本国内劳动组合的重建。战前日本劳动组合与政党相结合的特点在重建过程中得以沿袭,因此具有浓厚的政治倾向。而随着美苏冷战的深化和美国对日占领政策的转变,战后改革所形成的日本国内政治格局和阶级关系呈现出复杂的演变过程,即在国际冷战的外压下,日本的国内政治也经历了结构性分裂的国内冷战,从而带来了劳动组合分裂、重组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日本经济的长期低迷和日本经济改革的持续进行,如何重新审视和评价战后日本经济改革成为学界关注的问题.战后改革及其经济改革之主体是否为美国占领当局,战后日本经济体制如何形成,其是否等同于"1940年体制"等问题成为研究焦点.日本战后型经济体制经历了一个萌芽、生长、基本定型和走向衰败的若干阶段,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战时期只是战后型经济体制形成的一个重要阶段,战时经济体制的某些要素对战后体制产生了重要影响,但两者具有本质区别,不能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7.
许新华 《新疆社科论坛》2000,(1):56-57,,27,
战后日本从战败国的废墟上迅速崛起 ,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中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也是亚洲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日本的高速发展 ,引起世人的震惊与重视 ,今天作为资本主义世界三大力量中心之一的日本 ,正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后盾 ,迅速向世界政治大国的目标迈进。本文试图从战后日本经济、外交的发展探寻其外交的特点。一、从无自主外交到自主外交1 945年 8月 ,日本战败投降 ,丧失了国家的独立。在长达七年的时间里 ,日本处于美国占领军的直接控制之下。按照 1 945年 1 0月 31日美国占领军总部的指令 ,日本停止外交活动 ,日本…  相似文献   

8.
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不仅给亚洲各国人民带来巨大伤害,也使本国国民成为军国主义的牺牲品。战后,日本走上了和平发展道路,制定了和平宪法,宣示与军国主义诀别。但是,仅仅5年之后,日本又与美国结成军事同盟,重新开始"再军备"进程。战后初期日本"再军备"重新武装的进程与冷战的开始和朝鲜战争的爆发密切相关,是美国占领政策转变的结果。美国出于称霸全球和反共的需要,对日本的纵容与扶持是战后日本"再军备"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未得到彻底清除的军国主义余毒,是日本战后"再军备"以至今日右翼势力猖獗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9.
二战后期,美国政府为了制定对日政策,邀请了一批专家研究日本,鲁思·本尼迪克特就是其中的一位.她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研究日本的国民性格,其研究成果对美国战后初期对日政策的制定起了重要作用.随后作者将研究成果以"菊与刀"为书名出版.书中概括出了典型的日本国民性特征: "等级制度观念"、 "耻辱感文化".  相似文献   

10.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美国积极劝说中国参战,但日本却坚决抵制中国参战。到了大战后期,美日两国的态度发生相互逆转,日本极力怂恿中国参战,但美国却设法阻止中国参战。美日两国对华态度发生戏剧性的转变,这绝不是一种巧合,而是双方争夺对华外交主导权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1.
孙瑜 《北方论丛》2016,(3):108-114
战后菲律宾的对日媾和政策主要包括赔偿与安全两个方面,主张严惩日本。当美国对日政策转变之后,美菲间在对日媾和问题上分歧重重。但由于菲律宾对美国的依附关系,其对日媾和政策主要受美国主导,而美国亦将菲律宾作为其阵营内重要成员而重视其意见,这决定了菲律宾在遵循美国媾和框架的前提下可对之进行微调。最终在美国的协调下,菲律宾签订了《旧金山和约》,后来菲日间又签订了的赔偿条约。媾和问题的解决对战后的菲日两国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琉球王曾在数百年间接受中国皇帝册封。琉球王国之一部分——奄美群岛于光绪五年被日本强行划入鹿儿岛县。二战后,日本蓄意得到琉球,混淆历史、偷换概念,并配合以政治运作,获得美国同情。基于远东战略考虑,经权衡美日利益,美国以"剩余主权"说对旧金山和约第三条进行解释,并在1953年12月将奄美群岛行政权"交还"日本。奄美群岛予日是战后日本逐步占据琉球之开端。台湾当局虽有抗议,但未有激烈表示,这与蒋介石的态度有关。  相似文献   

13.
刘毅  关丹 《理论界》2009,(11):215-216
二战后期,美国政府为了制定对日政策,邀请了一批专家研究日本,鲁思·本尼迪克特就是其中的一位。她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研究日本的国民性格,其研究成果对美国战后初期对日政策的制定起了重要作用。随后作者将研究成果以"菊与刀"为书名出版。书中概括出了典型的日本国民性特征:"等级制度观念"、"耻辱感文化"。  相似文献   

14.
为了处理好战后日本问题,战时中国政府就草拟了出兵日本的方案。战后,美国从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拒绝中、苏、美、英分区占领日本之主张。作者以中国出兵日本为线索,对美国独占日本、中、英象征性出兵局面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作了系统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日本的"无条件投降"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标志。战后日本右翼势力因其对《波茨坦公告》的错误解读和战后天皇制的保留,认为日本战败是"有条件投降"。尽管《波茨坦公告》是在美国主导下形成的,但在当时代表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家的共同利益诉求,无疑是迫使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公告。虽然战后美国放宽了对日本的处置条件,最终导致惩治日本的不彻底,但不彻底不等于不惩处,不承认也不等于不存在,历史事实不容颠倒,  相似文献   

16.
对美关系一直以来被视为日本外交的基轴,但民主党执政时期一系列追求与美对等关系的举动极大的影响了日美关系。安倍晋三再次上台后外交上的主要着力点就在于修复并加深业已受损的日美关系。然而,安倍并不满足于促使日美关系重回美主日从的老路,而是希冀通过与中国的紧张关系利用美国突破战后体制与国际法的相关限制,最终夺回日本政治大国地位。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日本高速增长的结束 ,80年代日美经济关系 ,泡沫经济的产生与破灭的原因等历史事件为主要线索 ,以实证分析的手法证明 ,战后日美制度结构的演变经历了协调型、利用型和冲突型三个阶段 ,由于冷战的结束 ,美日经济力量对比的消长 ,受美国国家利益导向的、由美国主导的外生制度发生变化以后 ,日美制度结构由协调型变异为冲突型 ,而日本的宏观政策当局并没有对此采取积极主动的制度调整 ,而只是被动采取“对美协调”政策 ,由此导致了日本经济危机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盟军,在占领日本期间,强迫日本政府对宪法,议会制度、土地制度、财阀、司法和教育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以后被总称为“日本战后改革”。 战后改革使日本最终完成了明治维新时期未能完成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同时又成为现代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新起点,为日本战后经济的高速发展、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探讨日本的战后改革,具体可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去分析,主要如下:  相似文献   

19.
在汗牛充栋的日本经济研究著述中,杨栋梁博士最近撰写的《日本战后复兴期经济政策研究——兼论经济体制改革》一书引人注目。中、日有关知名学者赞誉该书是一部“高水平学术专著”,“为有关专题的研讨注入一股新风”。 与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研究已广泛展开相区别,杨著所探讨的是我国学界迄今很少问津、日本国内也还没有真正展开的日本战后复兴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政策问题,为我国日本经济研究向专题化、边缘化方向深入发展做了有益尝试。同明治维新一样,战后复兴时期是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又一重要转折点,其间经历了占领与被占领,以及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等领域的巨大变革,矛盾错综变幻,科学而全面地把握该时期经济政策的演变过程与实施特点有相当难度。杨著知难而进,依据翔实的资料,并综合运用政治学、经济学和历史学的理论和方法,大胆探索,提出了富有创见和启发性的见解,堪称史论俱佳之作。  相似文献   

20.
二战期间,苏联为保证对法西斯德国的胜利,采取了一系列争取日本中立、避免两线作战的政策,由此直接影响了整个世界大战的进程。面对来自德、日东西两个方面的挑战,尤其是日本不断在远东挑起与苏联的军事冲突,苏联与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离间德日,在暂时稳定西部以后,倾力对付日本,粉碎了德、日夹击苏联的阴谋,迫使日本放弃北进企图。在德国入侵的前夜,苏联又与为南进而急于解除北方后顾之忧的日本签订了中立条约,直接促成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并把美国拖入战争,世界大战从此进入新的阶段,确定了法西斯灭亡的趋势。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苏联仍避免卷入,直到对日宣战前在亚州战场一直严守中立,保证了卫国战争的胜利;同时也拖延了太平洋战争,造成美、日互相削弱,为确立战后对英美的实力地位奠定了基础,对整个战后世界历史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