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地位及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实质的困境。对此,本文从生态环境绩效评估体系、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模式、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机制等方面对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出路进行了粗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王蕾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2(1):216-218
“不可译性”与“可译性”是中外翻译学研究中古老的悖论与纷争。从语言认识论和本体论层面分析“不可译性”认为。“不可译性”无论在认识论还是本体论的框架内都会顽强地显现出来。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跨语言的文学翻译是不可能的,相反为文学翻译中的变异提供了可能的空间。 相似文献
3.
洪艳蓉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
作为乌拉圭回合 《补贴和反补贴协议》重要内容的不可诉补贴, 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时代特征, 也反映了 “国际法律机制对国际政治和国家利益的从属性”, 这是由 80 年代末 90年代初的国际政治经济局势所决定的。介评不可诉补贴有利于我国及时调整国内补贴政策, 避免遭受反补贴措施并有利于今后加入世贸组织后, 站在维护本国利益和促进世界发展的立场上, 参与制定世界经济规则, 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贡献 相似文献
4.
可持续发展要求社会发展的同一性,追求同一性,但是由于同一性的持续只能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一种量的积累,无法达到社会发展的质变。因此可持续发展又要突破同一性对社会发展的限制,促进整个社会的质变,即将社会发展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相统一,开创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在继承原有文明的基础上开创新的文明。 相似文献
5.
孙美堂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3):21-24
当代科学引起人们既兴致勃勃又忧心忡忡甚至是恐慌的“矛盾情结” ,但这一“矛盾情结”所依据的前提却是未经反思的。本文通过科学作为话语系统的言说功能的反思 ,认为 :理性科学不可能穷尽人的存在与价值的全部奥秘 ,现实世界有理性科学“不可说”之处 ,科学技术走着与自然造化不同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金敬红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6):535-539
德里达解构理论的最重要的概念是延异,延异指的是翻译时存在的时间、空间差异.由于两个文本和语言存在的差异,在翻译活动中形成了原文和译文的一种契约关系,这种契约关系使得翻译过程既改变了原文又改变了译文,因此也使原文及原语得以获生.解构理论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不可译性不意味着译者不应该翻译,而意味着在遵守经济性法则下,在译文中创造原文本的多样性是不可能的,因此在译文中保留差异就意味着对原文本的保护.解构理论也存在其自身的局限性,在介绍中国文化时应尽量保留中国文化的异质成分,才是我们借鉴解构理论的真谛. 相似文献
7.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大学生村官面临的心理、角色、社交、价值和信任困境,制约着大学生村官工作中"干得好"这一关键环节的实施效果。大学生村官提高角色定位意识和服务农村能力、地方干部确保中央政策落实到位、组织部门提升村官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是摆脱困境、实现"干得好"目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9.
高等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知识创新中所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规模发展转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阶段,坚持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观,建设绿色大学,树立绿色办学理念,实施大学绿色教育、绿色科研、绿色管理,建设绿色校园,高校才能实现规模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以及学生教师学校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4,(2):32-36
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先生尝试着运用理想类型的方法,创造性地提出了"差序格局"概念,以概括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在变迁了的中国当代社会,差序格局得以延续,但其内容和取向都发生了变化。在父系血缘关系之外,外亲关系渗入"差序格局",导致"差序格局"所包括的社会关系范围在扩大;与此同时,"利益"亦成为"差序格局"中决定人们关系亲疏的一个重要维度。在当代社会,由于发生了利益上的分化,差序格局与法治之间存在着竞争。一方面,人们可能通过诉诸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有可能通过"攀关系、讲交情"的办法实现自己的利益。在对差序格局这一经典概念从原始内涵及现代内涵进行再审视的基础上,可从法律文化自觉的角度结合当代中国立法实践对当代法治困境提出破解之道。 相似文献
11.
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看西部大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燕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53-56
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出发,探讨西部开发中学术科研中心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和东部对西部自然资源保护的支持. 相似文献
12.
发展伦理学如何发展——关于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登巧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5(4):41-44
人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是反思传统经济发展观和生态伦理发展观的产物。 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局限性在于缺乏对人的深刻了解。人的发展是发展伦理学的实质和核心,发展伦理学必须解决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3.
伍瑞凡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5(3)
本文用经济学和金融学理论讨论了金融资源的特征及金融在现代商品经济中的特殊作用,并据此得出以下结论: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金融发展过程中质和量的统一,金融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核心。 相似文献
14.
论可持续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骐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2(3):64-67
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内容和实现途径,理论界一般都只是从社会制度的变革和社会关系的完善等方面进行论述,忽视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地位、价值与作用.然而,可持续发展是针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出现危机而提出来的发展战略,其深刻内涵就是关于人的发展,人怎样才能实现全面自由的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根本问题.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经途径和重要手段,人的全面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5.
王赛扬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2,(1)
随着教育的国际化 ,师范教育的发展问题也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教育发展主要包括规模扩大、质量提高、结构优化、效率提升四个方面。适应性是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 ,开放性是教育发展的根本保证 ,多样性是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为此 ,师范教育必须建立具有适应性、开放性、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6.
钟林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9-14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无疑是一部人与自然交互作用的历史,人类采取如何的发展方式的前提是取决于对社会发展认识和形成发展观。人类发展无极限论者认为由于人口的增长将促进科技发明的产生,从而解决人类所面临的资源、环境、生态等各方面的问题;而人类发展有极限论者认为人口增长不必然导致科技进步,而且科技进步也不能解决人类所面临的一切问题。通过辩证分析,我们认为人类是存在发展的极限的,面对这种极限,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必须的选择。可持续发展是对传统发展方式的超越,具体来说它是对传统发展方式的"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经济增长主义"和"客体物本主义"的超越。 相似文献
17.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但经济的快速增长却对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为了实现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必须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本文首先界定了经济增长方式的概念及分类,接着分析了现有经济增长方式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并在此基础上探索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实践途径,构建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宏观环境,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和谐”的发展理念,具有内在的“和谐”本质与全新的理性视野。主要体现在:可持续发展观对于自然和谐发展提出了理性思考;可持续发展观以人的和谐发展为前提;可持续发展观以社会的和谐发展为基石;可持续发展观体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据此,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就要确立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确立生态补偿和生态创造价值意识,强化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生态价值信念,并实现生态伦理价值观念的普及化。 相似文献
19.
叶小勇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6(2):20-23
在市场经济时代,市场和政府这两只手常常发生“失灵”的情况,这必然带来不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后果。可持续发展观提供了“第三只手”,这就是伦理道德。这种伦理道德筑基于以人为本,诉求于人的全面发展、持续发展、协调发展、公平发展,因而拥有巨大的活力和推动力,实在堪称“第三只手”。 相似文献
20.
实施环境战略,促进城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提升城市整体形象、改善城市综合环境、完善城市配套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