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十六国时代,河西地区更替出现过五个割据政权: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台称五凉。如果从前凉张轨以晋凉州刺史保据河西的时间(301年)算起,那么到北凉亡于北魏(439年),五凉政权统治河西近乎一百四十年的历史。这一百多年间,河西地区的局势总的说来,还是较为稳定的。正如陈寅恪先生指出的那样:“张轨领凉州之后,河西秩序安定,经济丰饶,既为中刚人士避难之地,复是  相似文献   

2.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兴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实现社会经济和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从循环经济的内涵及运行原则出发,分析了欠发达区域(以甘肃河西地区为例)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基于此,进一步研究了河西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策略与政策体系,并提出了河西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应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乌孙历史上几个重大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战国秦汉时期,在从河西走廊以至新疆这片广大地区的历史舞台上,乌孙是一个占有重要历史地位的古代民族。对新疆地区的历史发展,对缔造统一的、多民族的祖国,都曾有过重要的建树。关于乌孙的历史资料,比较集中地见诸于《史记》、《汉书》等早期史籍,但均非常简略,尤其是对其在河西的活动,诸如活动地域及与大月氏、匈奴的相互关系、西迁情况等,就既少明确记载,有些结论《史记》与《汉书》也明显矛盾。这些问题,国内外不少史家曾据有关古代文献资料,进行过校勘研究,提出过各种见解,但至今  相似文献   

4.
两汉时期河西地区烽燧亭障规划营建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汉代烽燧亭障遗址的考查研究,认为两汉时期河西地区的边塞建筑无论平面布局手法、构造形式选择还是防御设施配置均显现出鲜明的中原建筑文化特征.以边塞防御工事的兴筑为契机,河西地区开始全面吸收中原的城市规划理论和建筑营造技术方面的经验."拿来主义"加速了中原建筑文化在河西地区的传播,由此而引发的建筑变革并不仅限于边塞建筑一隅,我们注意到河西地区的居住模式、城市规划以及建筑技术均发生了质的飞跃,自此该地区的建筑发展迈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5.
试论西夏经营河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西因在黄河以西而得名。又因处在祁连山与北面的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之间,形成一条长千余公里、宽百余公里或几公里的狭长地带,恰似一条长廊,故又称河西走廊。 河西的历史见诸史载甚早,在《尚书·禹贡》篇中,我们即可见到它的身影。但是它的历史丰碑直到汉武帝兵败匈奴,建置四郡(武威、张掖、酒泉和敦煌)时,才开始真正奠基。由于天然的地理位置和宜农宜牧的自然环境,使它成为汉唐时代的腹心地区——关陇的屏卫以及东西交通的咽喉孔道。即所谓“欲保秦陇,必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所以汉唐统治者历来重视经营河西,把经营河西视作以固根本的国策。经汉唐统治者的惨淡经营,更赖有河西人民的辛勤耕耘,使这片远寓中原的边塞地区,到唐天宝年间与陇右军镇一道成为全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呈现“闾阎相望,桑麻翳野”景象。  相似文献   

6.
“再造河西”工程,是一个关系到把怎样一个甘肃带入21世纪的重大战略工程,是使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丝绸之路”重放光彩的工程,是让“金张掖”、“银武威”再一次披金挂银的工程。河西走廊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要冲,曾经有过相当辉煌的历史。来往的商贾、驼队,在为河西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为河西地区带来了异域文化。中西文化的交融,更进一步促进了河西走廊经济的发展,才有了“金张掖”、“银武威”。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交通工具的逐步改善提高,海上航运业逐渐发达了起来,航运业的发展,将“丝绸之路”从陆路带到了海上,…  相似文献   

7.
吐蕃王朝占领西域塔里木盆地南缘地区后,以绿洲城邦为主要特征的自然地理条件及与之相应的当地社会生活方式,对驻扎吐蕃势力的军事建制产生了一定影响。历史典籍及西域、敦煌出土古藏文文献对吐蕃在西域的统治多有反映,从中可以看出,吐蕃在西域的军事建制是以吐蕃王朝建立之初的"三勇部"及军事部落联盟制度为基础,在军事扩张过程中逐步军事区域化、集团化的结果。吐蕃攻略西域的军区由四道节度(khrom)组成,与其河西、关陇、川康、西洱河等战区相平行。节度之下的基层军事建制,亦在一定程度上吸纳了西域绿洲地区传统意义上的以交通线路与城邦保障为主的管理模式,给养方式则出现分配土地、资财登记造册、军粮统一发放等形式,相应地引发职官体系及其职能的调整。  相似文献   

8.
汉晋时期河西地域学术经历了从无到有,进而发展壮大为北中国学术中心的历史过程。从地理空间上来看,儒学是由东向西传播的。外来之佛学则与之相反。佛学在其东传过程中,必然要与地域社会发生关系,尤其与地缘政治。汉晋河西汉译佛经中心经历了由敦煌到姑臧,以及姑臧中心解体的过程。敦煌成为汉译佛经中心,得益于其华戎交会、远离中原政治中心的地缘政治环境;姑臧成为中心,得益于其为河西礼佛小国,如前凉、后凉、南凉、北凉等本土豪族政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姑臧汉译佛教中心的解体,则是由北魏荡平北凉政权所致。由此可以看出,河西汉晋佛教与地缘政治的关系是:地缘政治控制着士族在区域社会的发展空间,士族势力的涨落左右着区域佛教的兴衰,而佛教僧团则利用其为家族佛教与王室佛教的影响力,与区域政治势力相颉颃。因此,汉晋河西文化的繁荣,不仅有本土士族与外来避乱之儒英之贡献,传教之僧侣亦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9.
也论河西地区在历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河西地区早在史前时期就有人类的活动、迁徙和青铜冶炼技术的出现及东传。历史上,自汉代武帝设四郡始,河西即成为"隔绝羌胡"、拱卫秦陇、经营西域的战略枢纽,对有效抵御并最终解除北方游牧政权的威胁起了关键作用。作为丝绸之路必经的咽喉要道,河西也历来是众多民族和东西方多种文化融合的舞台,对丰富、存续华夏文明,做出过极为重要的贡献。河西还曾创造出先进的农、牧、商复合型区域经济、绿洲灌溉农业等,成为盛唐时期最富庶、发达的地区之一。20世纪河西再度崛起,在许多方面重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认识、开发河西深厚的文化资源,对继承民族传统,复兴民族文化具有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0.
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以其发达的农牧业经济、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和毗邻西域的区位优势,加之魏晋河西地方官员和割据政权统治者的大力经营,不仅吸引了大量的中原士人,也成为西域商贾云集之地,河西与西域间的商贸往来因此更加频繁密切,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双方的交流与融合,对丝绸之路的繁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