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贺绍俊 《云梦学刊》2014,(2):101-103
刘恪的《中国现代小说语言史》和《现代小说语言美学》这两本书的确让我非常敬佩,也很让我吃惊.他这两部理论专著在我看来.应该是在完成同一个理论建构,那么,对于中国当代文学而言,我觉得这是一个最具前瞻性的理论建构,所以我用了《前瞻性的理论建构》这个标题。也是一个真正针对当代文学实际的理论建构,而且也应该是一个将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起到引导作用的理论建构,但这个理论建构是一个关于现代小说语言的理论建构,那么为什么我觉得它是一个前瞻性的理论建构呢?并不是说在刘恪以前就没有人做文学的语言研究啦。  相似文献   

2.
对于鲁迅在“五四”时期的文学活动,人们往往只着重提及他在文学创作方面的巨大功绩,似乎在文学理论批评方面这一时期没有作出什么突出的贡献。这种情况具体反映在《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有关理论批评专集的编纂工作中。《大系》选入“建设理论集”“文学论争集”的论文共一百五十多篇,然而没有一篇是鲁迅的文章。这是不正确的,本文将着重讨论的便是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有人把80年代中后期至今的新时期文学,称为后新时期文学。在我看来,这一时期的文学较前确实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变化与进步。在叙事人称上的变化就非常丰富。这是文学作为艺术进行自身的艺术形式上的探索与突破。从叙述人称的变化,考察后新时期小说创作的艺术变革和发展,应该是很有意义的。一种新型新事人称的兴起1986年莫言在《人民文学》第三期上发表了他的著名中篇小说《红高梁》,这篇小说中“我奶奶”的叙事人称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自此之后,在我们阅读的经验中常常遇到这种“我爷爷”、“我父亲”、”‘我叔叔”等“我XX”的叙事…  相似文献   

4.
<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这段时间是我学术研究的最佳时期。”谈起他的治学道路,蒋孔阳先生十分感慨地讲出了这句发自内心的话。的确,近年来是蒋先生学术研究上的丰收时期。集中阐述他的美学基本观点的论文集《美和美的创造》、研究西方美学史的力作《德国古典美学》和文艺理论研究方面的论文集《形象与典型》等著作相继问世,他还撰写了大量很有价值的美学和文艺理论方面的论文。蒋孔阳先生对美学和文艺理论的研究有着深厚的功底。尤其对于中国和西方的文学、美学和文艺理论有很深的造诣,早在五十年代,就已经  相似文献   

5.
二十世纪即将成为历史.我们虽对于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文学的形态没有十分的把握,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即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文学将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赓续,是自本世纪初文学改良尤其是五四文学革命之后确立的与中国古代文学完全异质的中国现代文学的承继.以上我所说的几近于常识,然而涉及到一个重要问题,即五四文学革命之后的中国文学的性质问题,这也是我最近读了杨春时、宋剑华两先生的《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近代性》(以下简称《近代性》)一文之后引起的一点想法.对于《近代性》一文有两点质疑,陈述如下,希就教于杨、宋两先生.一、关于“现代性”和“近代性”五四文学革命后的中国文学不具备现代性,只具备近代性,这是《近代性》一文立论的基  相似文献   

6.
论周作人在《新青年》的思想与活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五四”文学革命旗帜下的一员骁将 ,周作人在《新青年》的活动 ,对于新文学运动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他鼓吹文学革命、思想革命 ,倡导人的文学、平民文学 ,介绍欧洲文学和俄罗斯文学 ,宣传新村主义 ,等等 ,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他这一时期的思想与活动。虽然他后来附逆 ,与他同时代的人也没有抹杀他的贡献。周作人的经历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相似文献   

7.
一九二八年至“左联”成立前夕,我国经历了一场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同鲁迅一样,茅盾也卷入了这一论争。他在《回忆录》中,曾简洁地说明自己在革命文学论争时的态度:“对于从一九二八年开始盛行的这种‘革命文学’的公式,我一直是不遗余力地加以抨击的,……我的这种态度很引起一些同志的不满,认为我是从‘右’的方面来贬低或否定‘革命文学’(普罗文学)。不过,我认为我是在坚持现实主义的传统。”对于茅盾在与创造社、太阳社的论争过程中,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作出的理论贡献,以及茅盾这一时期的文艺思想,尚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试图就茅盾在革命文学论争时期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作一蠡测管窥,权当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8.
这次到西北师大参加"文化名家进校园"的系列活动,有很多很深的感触.虽然在作家与评论家中大家更喜欢作家,在作家之中更喜欢贾平凹、刘震云,但都是喜欢文学,表达了你们对于文学的深挚的热情,尤其是严肃文学作家的由衷的喜爱.我觉得有这样一种对于高端文学的热情,很难得,也很重要.我这些年一直在主编一本《文学蓝皮书》,也叫《中国文情报告》,一年一本,从2003年到现在,已经做了10年10本.在做这个文学年度报告的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文学所发生的深刻又巨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一)日本国学院大学藤野岩友教授的《巫系文学论》是一部探讨《楚辞》文学源头的著作。在这部20多万字的篇章中,作者紧紧围绕着先秦巫祝文化对于屈赋及其它《楚辞》作者的影响,力图揭示《楚辞》的特色及其焕发异彩的文化根源。作者在本书《序言》中叙述了他要探讨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探索“《楚辞》本身”的文学起源。他说:  相似文献   

10.
屈原是我国古代第一个伟大的诗人,他生活在战国时代的楚国,创造了“骚体”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此,在我国近代以前,并没有人怀疑过。只是到了近代,廖季平在他的《楚辞新解》里才提出“屈原并没有这人”的怪论。1922年,胡适在其《读<楚辞>》一文里,也对屈原的存在提出怀疑。尤其是三十年代何天行的《楚辞新考》,对屈原及其作品作了全面的否定。由于受中国屈原“否定论”的影响,国外的屈原研究者,特别是日本的少数学者,相继对屈原及其作品也提出种种怀疑和否定。近年来日本三泽玲尔的《屈原问题考辨》,可谓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他对屈原其人及其作品,都作了彻底的否定。他声称:“屈原是一躯过去中国文学史上的偶像,……但是为了科学的现代化,我们毫不要什么偶像。” (《屈原问题考辨·后记》)在他文章的字里行间,颇有咄咄逼人之势。从国内外屈原“否定论”的文章来看,他们是一脉相承的。因此,对于这个问题,很有进行深入研究的必要。关于屈原及其作品的客观存在,是无须重新研究的。需要研究的是,新老屈原“否定论”者为什么会得出许多奇奇怪怪的结论。我认为,不能仅仅就事论事,必须从研究方法论入手,研究新老屈原“否定论”的研究方法,才能找到问题的症结。所以,本文拟从以偏概全、主  相似文献   

11.
<正> 《灭亡》是确定巴金文学道路的奠基作,也是描写小资产阶级革命知识分子生活的第一部有影响的作品。作者在小说中集中笔墨刻画了主人公杜大心投身革命后的内心世界,着力表现他的思想性格化点,“真实地暴露了一个想革命而又没有找到正确道路的小知识分子的灵魂”。作者当时就是这样的一个知识分子,他在以激情的笔触塑造杜大心的时候,通过渗透、寄托的办法,也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因此,他讲“我不能说杜大心的身上就没有我自己的东西”。但社大心毕竞不是作者,他有着作者当时也并不同意的东西。作者声称:“杜大心不是我自己”,“我不是杜大心底信徒”,“我对他的态度是很公平的。我  相似文献   

12.
靳以在《雷雨》发表中起了什么作用,历来众说纷纭。他对《雷雨》态度究竟如何,则乏人探讨。结合靳以的文类选择、文学观念,包括对曹禺其他剧作的评论,可以探究他对《雷雨》的真实态度,即他对此作很可能并不欣赏且存在隔膜。这是一个切入研究其文学趣味,包括编辑思想的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13.
地理学文学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看过一篇题为《张承志和他的地理学文学》的论文(见《文学评论》1987年第1期),觉得“地理学文学”这个概念很有意义,也因此感到这方面的研究尚且不多。德国赫特纳的《地理学》曾提出美学的地理学和作为艺术的地理学,是把美学的观  相似文献   

14.
郭沫若的第一首新诗,发表于一九一九年九月十一日的《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从此郭老诗兴勃发,成为一代诗人。郭老在《我的作诗的经过》中说:“那时的《学灯》编辑是郭绍虞,我本不认识,但我的诗寄去不久便发表了出来。”郭绍虞同志在《关于文学研究会的成立》一文中说;“但我不敢掠人家之美,因为我没有在上海《时事新报》当过《学灯》编辑”。这是郭绍虞第四次表示否认自己是《学灯》编辑了。茅盾同志一九一九年也在《时事新报》做过编辑,据他回答笔者说,当时郭绍虞不在《学灯》编辑部,而是在北  相似文献   

15.
今天晚上十点从杨玉圣教授所主持的学术批评网上得知晓芒师原先的三部著作《灵之舞》《人之镜》以及《灵魂之旅》首次结集, 2005年 1月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题为《邓晓芒文学与文化三论》,颇为欣喜,可惜手头一时没有,但是分别的三部书我是有的(晓芒师送的),而且曾经读得很熟,只不过很遗憾没有写出什么文字。尽管如此,在我心中还是一直有一个观念的,这就是我认为晓芒师的视野已经从鲁迅的国民性批判达到了人性批判的高度。记得前年还在复旦的时候,一位朋友问我有什么打算,我说我一直在想写一本书,书名是《从鲁迅到邓晓芒》,当时…  相似文献   

16.
编辑的一句话有时会对作者一生的学术研究产生影响。1983年暑假,我去上海参加复旦大学举办的全国第三次美学讲习班,其间寻空去《学术月刊》编辑部,拜访时任杂志文学组组长的黄迎暑先生,当时我的《论艺术“化丑为美”的契机》一文刚在《学术月刊》发表。此文现在看来很是浅陋,但却是我与《学术月刊》结缘的开始。走进那座庄重静穆的带有西洋风味的砖木结构的大楼,推开编辑部厚重的房门,起身接待我的正是黄迎暑先生,那时他还很年轻,白面书生,十分儒雅的样子。落座后,谈话的正题自然是文章之事。我至今记得,黄先生说,《学术月刊》正如刊名所示,…  相似文献   

17.
西方文学对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运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翻译文学发生的。所以中国近代翻译文学不仅推动了近代文学的发展与变革,成为近代文学发展的重要参照系,而且对“五四”新文学也起到了催生作用。但长期以来,对于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起了重要作用的近代翻译文学的研究,却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郭延礼先生的《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3月出版)——这部44万字的学术专著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成为近代翻译文学研究的拓荒之作。该书的作者具有开放性的研究视野,他没有把近代翻译文学看作一个封闭…  相似文献   

18.
陈文新 《江汉论坛》2006,1(2):141-142
我手头的这部三十余万字的论著,既不以“中国文学论稿”为名,也不以“中国文学批评论稿”为名,而以“中国文学观念论稿”为名。王齐洲教授的这一选择,颇有深意。20世纪30年代初,郭绍虞先生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他的学术名著《中国文学批评史》第一册,其自序谈到他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动机时说:“我屡次想尝试编著一部中国文学史,……终于没有更大的勇气以从事于这巨大的工作。……所以缩小范围,权且写这一部《中国文学批评史》。我只想从文学批评史以印证文学史,以解决文学史上的许多问题。”这里,郭绍虞先生是把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学批评史…  相似文献   

19.
在朝鲜半岛,女性创作诗歌有着悠久的历史。徐居正在《东人诗话》中就记录了一些关于女性的诗作与逸事。他在朝鲜文学史上首次对女子作诗这一现象给予关注,并做了系统整理和点评。此外,徐居正还赞叹女性的气节与美德,关心她们的疾苦。通过徐居正的《东人诗话》,结合他在《东文选》里对女性诗作的选编及徐居正自身的诗歌创作,我们可以发现他的女性文学观是矛盾对立的。尽管徐居正的女性文学观没有完全摆脱封建色彩,但仍然值得赞许,对朝鲜后世女性文学的整理以及女性文学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鲁迅与夏目漱石的文学因缘既有思想内容上的文明批判,亦有表现技巧上的反语讽刺。尽管鲁迅与夏目漱石之间的影响研究中存在着泛化的现象,然而迄今为止,学界对于鲁迅在文明批判上所受夏目漱石《我是猫》的影响还缺乏全面深入的反思。鲁迅对夏目漱石《我是猫》“异类叙述视角”的接受与改造,体现在他的文明批判与国民性批判上,并且暗含着二人在文学趣味和风格上的相似性。当然,由于历史语境与文化背景的异同,鲁迅对“异类叙述”的艺术处理表现出不同于夏目漱石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