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0 毫秒
1.
试析语义变化的认知原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义变化既受社会文化等外在因素和语言系统内部特征作用的影响,又是认知变化的结果。语义变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语言交际双方认知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知变化决定了语义变化的方向和路径,其中四种认知因素,即已有知识结构,认知经济性,提示效度和连结性,制约语义变化的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2.
语义在语境中产生,指向具体的事物及特征,其变化动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的认知能力.文章从认知语义学的视角,运用语义链模式从语义框架建构和隐喻策略使用两方面分析汉语名词"防火墙"的词义演变过程,对把握语言的发展脉络及创造新词新义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3.
词汇语义学的对比语用模型以认知为基础,构建适用于不同语言的普遍语义结构,并在普遍语义结构中考量不同语言词语表达式的语义等值。在这一模型设定的维度中,把英汉"怒"表达式放在一定的语境中加以考察,能够体现英汉"怒"表达式表面差异之下的具有共性意义的认知基础,在英汉互译过程中实现符合语义结构的语义等值。  相似文献   

4.
“裸官”、“裸考”的认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一种基本认知模式,是我们进行抽象思维的手段。隐喻是语言中词义变化的重要方式。相似性是隐喻赖以成立的基础。裸的本义不言自明,"裸考"、"裸官"是在本义的基础上延伸而来的,以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思维在这种延伸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它决定了语义变化的方向,是语义变化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5.
词汇语义演变的认知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认知语义学理论对词汇语义演变的认知机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隐喻和转喻作为语义发展的两条主要认知途径,为词汇语义演变提供了认知理据.在语义扩展的过程中,语义的辐射型变化交织着连锁型变化,隐喻和转喻从中共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6.
“手”词语的结构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有关"手"的词语在英、汉语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利用认知手段(转喻、隐喻)对共时语义范畴"手"词汇进行分析,并借助意象图示理论探究语言发展的理据性.通过分析和研究"手"词语的历时发展过程及其内部认知机制,揭示和"手"词汇的发展过程体现人类对客观世界构拟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7.
以认知--功能理论为依据,对SVO结构实施语义分析,从"形式--意义对"和"形式--功能对"的视角探讨SVO的语义角色和语义功能,阐明该结构的翻译原则与方法,以期对语言理解和翻译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阅读理解的认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认知语言学的经验主义语义观认为,语义以概念为基础,词汇或言语的意义是说话人怂和听话人脑中被激活的概念,是客观和主观的统一,因此它优于趋于极端的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语义观.经验主义的语义观解释了阅读理解既包括对文本语言的理解,更包括对语言以外的世界知识的理解的合理性.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阅读理解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脑里贮存的语言知识图式和世界知识图式相互作用,不断地对新输入的信息进行验证、分析和推断,直至完成对文本的解码.对阅读理解过程的认知解析,在于揭示阅读的心理机制和思维规律,以促进阅读理解教学.  相似文献   

9.
在语义语法观,儿童语言的实例研究基础上发现,儿童语言习得的实质是基于对象世界感知形成认知图式,基于认知图式形成语义结构。儿童语义结构的形成经历了未语义结构化底层,完全语义结构化过渡层和完整语义结构的发展过程。由此提出了儿童语言习得的要素离散化-图式结构化理论。  相似文献   

10.
从概念隐喻和概念整合的视角,分析网络流行语"萌"从日语"燃え"和"萌え"到汉语"萌"的语义演变过程,探究汉日同形汉字语义演变的认知机制。研究表明,"萌"的语义演变过程是概念隐喻和概念整合的过程,汉日网民通过概念隐喻和概念整合的认知机制,推动汉字的意义不断演变,使得汉日同形汉字具有共同特征;受制于本土社会文化等因素,同形汉字语义演变轨迹在汉日语境下也经常产生偏离,成为汉日同形汉字的语言差异。  相似文献   

11.
现代性与审美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概念本身是一个悖论式的概念,它包含了内在的张力和矛盾,它可简单地分为审美现代性和启蒙现代性。本文旨在对审美现代性进行粗略的概叙,以基督教时间历史观为基础,清点其在现代性结构中的作用及其可能带来的危险。  相似文献   

12.
"生活形式"与"生活世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概念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相比较 ,分析和评论这两位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观点的异同 ,考察维特根斯坦对现象学的态度 ,以及他在何种意义上接受马赫和博尔茨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14.
从小说《周渔的喊叫》到电影《周渔的火车》,我们应从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化的不同受众,以及文字和图象媒介产生的不同艺术形式来阐释两者的区别。  相似文献   

15.
社会语言学将理想的语言模式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作为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本文以R.Brown和A.Gilman的著名理论为出发点,以话剧对白及调查问卷为依据,对现代汉语中第二人称单数的使用规律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蒲松龄自称异史氏,是在著述目的、思想情感、艺术手法诸方面与《史记》高度认同的一个标识。《聊斋志异》对于《史记》从体裁、题材、创作思想、价值观、艺术观到表现手法甚至作品编排形式的追寻是全方位的,都是以社会教化为己任追求立一家之言,都为后世留下了一道多采的人物画廊,都在文章取材与体式上具有鲜明的独创性特点,都具有通过编排形式传达创作主旨的良苦用心。而最为本质的特征是都通过艺术形象表达了内心深广的忧愤。  相似文献   

17.
德国或法国在某个历史时间段会更加现代一点,但从整体上讲,正是这种相互交替发展的进步才使得两国相互学习互补,使两国间没有一边倒的倾斜现象.这就形成了德法两国巨大优势和两国关系紧密的秘密所在.  相似文献   

18.
自宋代朱熹以来,许多人把"百夫之特"的"特"解释为"杰出的".本文从本诗、他诗和方言等三个方面提供证据,证明"特"应训为"匹",并分析错误训释的来源和流变.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海量”与“大量”这组同义词进行了考察,指出二者可以互相替换的情况,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关于“存在”和“是”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西方哲学的核心范畴 being(希腊文 estin, to on),原来没有统一的译法,五十年代起形成一个统一的译词“存在”,近来有学者主张改译为“是”。这个西方的词原有“有”、“在”、“是”的在合一的意义,但在中文中,“存在”和“是”的意义是不同的。只有用“是”和“不是”构成的肯定和否定命题,可用以辨别“真”和“假”。巴门尼德正是由此提出认识的两条路线,亚里十多德由此制定逻辑学,牛一再分析“是”和“真”的关系。所以我们以为只有将它译为“是”,才可以正确理解西方哲学重视逻辑和科学的传统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