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帖古迭儿作为伊儿汗国首位信仰伊斯兰教的君主,其伊斯兰教信仰大体上经历了一个由充满兴趣、虔诚皈依到公开推行的变化过程.帖古迭儿继伊儿汗位后,为加强统治,实施了一系列亲伊斯兰教政策.这些政策遭到了以阿鲁浑为首的蒙古传统势力的抵制,最终导致了其汗位的丢失.帖古迭儿亲伊斯兰教的实践虽然失败了,但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伊儿汗国伊斯兰教的发展,并为伊尔汗国的伊斯兰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伊斯兰教自7世纪中叶传入我国,历经唐宋元之后,到明初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其一,经元代大批穆斯林入华,信仰伊斯兰教的人口迅速增长,做为伊斯兰文化主要载体的回族已基本形成,并遍布全国各地。其二,伊斯兰教在我国诸多宗教文化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开始对明代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分析研究明前期统治者对待伊斯兰教的政策,对研究中国伊斯兰教发展史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一、明朝的民族同化政策与对伊斯兰教的宽松政策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从维护朱家王朝对中国的长久统治出发,对一些少数民族采取强迫  相似文献   

3.
元安西王阿难答是一位伊斯兰教徒, 但他信仰、倡导伊斯兰教的真正目的在于扩充自己的政治势力, 甚至一有机会, 进而问鼎汗位。为此, 他将伊斯兰教作为一种工具, 借此控制其领地军民, 积极争取朝中回回人的政治势力和亲伊斯兰教的蒙古贵族的支持, 并不惜与成宗展开针锋相对的政治斗争。尽管阿难答在成武之交的汗位争夺中失败被杀, 但他利用伊斯兰教为其政治服务的目的应该说是达到了。  相似文献   

4.
卫拉特,是蒙古族的一部分,元代称为斡亦刺,明代称为瓦剌,清代称为厄鲁特、额鲁待。我们通常所说的西蒙古也主要指卫拉特蒙古。历史上,卫拉特蒙古曾从事狩猎经济,信仰原始的萨满教,活动于叶尼塞河上游地区。至13、14世纪,才逐渐迁徙到阿尔泰山及整个北疆草原地区,社会经济也由狩猎转变为畜牧,宗教信仰也逐渐改宗藏传佛教(又称喇嘛敦),但萨满教在人们的生活中仍存在较大的影响。现今新疆的蒙古族,大部分都属卫拉特蒙古,他们主要分布于巴州、和布克赛尔、乌苏、精河等地,仍然从事畜牧经济,保持着喇嘛敦的宗教信仰。他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活动中,形成了自己绚丽  相似文献   

5.
我国研究回回民族史的论著不算很多,迄今涉及元代泰不华这位历史人物族源的论述尚不多见。陈垣的《元西域人华化考》认为泰不华是钦察人,但未论述是否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还有一些研究回族和伊斯兰教的论著,所列举的《元史》以及其他史书里的西域色目人中可信为穆斯林者,也未提到泰不华,甚至泰不华误为蒙古人者也不少。可能泰不华之名似属蒙古名之故,许多史料里又寻不到泰不华是穆斯林的蛛丝马迹,因而很难被人们所注视。笔者试图探讨泰不华的族源和穆斯林问题,籍以弥补回回人的族源史料,由此证实回回民族的形成与伊斯兰教的密切关系及其所起的作用。笔者根据泰不华史料和江苏省六合县达氏族谱资料试作一次初探,希由此能引玉,获得更深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明代瓦刺是蒙古族的一支,元代称之为斡亦刺。十三世纪蒙古人统一西域,建立了四大汗国,在西域各地广辟官道,遍设驿站,减少了丝绸之路上的艰难险阻。而紧随蒙古人入主西域的回回凭借其出类拔萃的商业才能和得天独厚的多语言条件,很快与西域的商业前辈畏兀儿人齐驾并驱,并取而代之,成为继粟特人,畏兀儿人之后,垄断丝绸之路的最后一个商业民族。  相似文献   

7.
喇嘛教自元代传入蒙古地区,到明代以后已逐渐成为蒙古民族普遍信仰的宗教。清朝统治者利用喇嘛教羁縻蒙古,耗资巨万在蒙古地区广建寺庙,给予喇嘛以免除赋税不服差役的特权,授予上层喇嘛各种封号、职衔,使喇嘛教在蒙古地区的势力越来越大,布教越来越广。至近代,大漠南北蒙古地区已有寺庙千余座,喇嘛数十万众。在喇嘛教日益传播、扩大的过程中,寺庙的财力也愈益雄厚。并在内地商人对蒙古地区商品贸易的诱发下,寺庙经济开始经营增殖,逐步形成了独立的经济体系。寺庙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对传统的封建领主占有制经济和整个蒙古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丽江纳西民众的藏传佛教信仰经历了由盛而衰的过程.在元代,藏传佛教对纳西族基本无影响.在明代尤其在清初以后,藏传佛教在丽江得到较快的发展.至清乾隆年间,藏传佛教在丽江纳西族中仍有着很大影响.而其在近现代逐渐衰落,主要与木氏土司统治的终结、多元宗教的传入和汉文化的影响有关.近年来,藏传佛教在丽江又有了长足的发展,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托茂”考     
《世界宗教研究》曾载文介绍过青海海晏等地的托茂人的情况。托茂人的生活习俗、语言与当地蒙古族完全相同。但是,其宗教信仰则与蒙古族迥然有异,不是喇嘛教而是伊斯兰教。据认为,托茂之先人又不是蒙古族改宗伊斯兰教的。所以,这一现象曾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极大兴趣。本文仅就何谓“托茂”及托茂人之渊源等两个问题,谈谈笔者的拙见。  相似文献   

10.
北京蒙古族     
在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大约有三十万名少数民族同胞,其中蒙古族约一万人,占全市少数民族人数的第三位。 北京在历史上蒙古族最早入居是在元代。公元十三世纪七十年代,元世祖忽必烈统一全国,建立起举世文明的元大都(即今北京)。当时入居元大都的蒙古人数较多,仅据后来记载跟着元顺帝妥欢贴睦尔退出大都的就有三十万人。元代北京既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蒙古族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元代,蒙古族很多政治家、军事家、语言学家、文学家、史学家、翻译家、医学家都云集大都,为创造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做出了贡献。著名历史学家脱  相似文献   

11.
明太祖朱元璋建国以后,为集中精力处理国内矛盾,发展生产,在对外关系上基本采取了“和平相处”方针。永乐年间,明成祖又派遣郑和下西洋,出使亚、非部分国家,促进了中国同这些国家的经济、文化的交流。明朝初期社会的安定、经济的发展,加之朝廷友好的外交政策,使得亚洲部分国家派遣使者至京师朝贡,谱写了中外关系史上的又一新篇章。当今学者对明代中国与外国关系的研究,在政治、经济贸易方面撰文颇多,然于文化方面,特别是在教育方面尤少。笔者不自量力,撰写此文,希补其遗缺,亦望起“抛砖引玉”之效。 一、外国官生就读国学简况 亚洲部分国家学生入华留学,早在唐宋时期已有,至元代,由于战乱及蒙古贵族的统治,留学一事稀见青史。明代外国官生复至,是唐宋之后的又一高潮,探其原因有: 第一,中国的儒家文化,教育制度自唐宋之后,对亚洲各国产生了极大影响,亚洲各国无不“感慕华风”,部分国家便派遣学生来华留学。 中国的儒家文化,在元代时渗透到亚洲一些国家的平民百姓中。真腊(今柬埔寨)人称当地儒家知识分子为“班诘”。①交趾(今越南)元代时民间已有从事儒学教学的老师,诵读儒家经书已普遍可见,中国宋代  相似文献   

12.
本文考察中古景教从唐代到元代的历史变化和中间环节.其一,通过对唐代景教和元代也里可温的整体考察,揭示唐代景教群体主要由伊朗语系的波斯人和粟特人组成,元代也里可温则以中亚操突厥语族人和蒙古人为主,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中亚地区的突厥化.其二,通过对元代畏兀儿景教徒、汪古马氏的回鹘景教背景的考察,梳理相关的历史线索,揭示联系唐元二代景教之中间环节乃回鹘景教.  相似文献   

13.
梅莉 《江汉论坛》2005,(8):95-98
南宋时的临安(今浙江杭州)是全国崇奉道教神真武的中心地。由于皇室对真武的大力推崇,以临安为中心的杭嘉湖平原民间信仰便形成浓烈之风气,其表现便是真武灵应广播,祭祀真武的观堂遍建,三月三真武节影响深远。元代的杭嘉湖平原民间对真武的信仰依旧深刻,不仅宋代所建真武宫观得到修复,而且新建了一些真武庙,三月三真武诞节的传统仍延续下来,直至明清。  相似文献   

14.
从佛道之争看元代宗教的宽容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门岿 《殷都学刊》2001,(1):63-66
元代是蒙古族建立的统一大帝国,其统治阶层是由蒙古族为首的多民族贵族的联合体组成.其治下各民族皆有自己传统的宗教信仰.当时佛教的禅宗和吐蕃佛教与道教中全真教派曾获得统治阶层的支持提倡而先后风行一时,它们之间又曾发生剧烈的矛盾和冲突,并由蒙古统治者出面主持了两教的大辩论,尽管道教辩论失败,但是道教在元代仍得到宽容,自然流行.对宗教信仰采取宽容政策是元代文化一个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波斯文化对中亚以及小亚细亚的伊斯兰传播的影响是深远的 ,甚至当回族文学家、史学家张承志在新疆考察时不由得感慨突厥的伊斯兰文化是波斯文化的继续。实际上 ,波斯人对于伊斯兰兴起后数百年间的巩固发展 ,尤其是在突厥的伊斯兰化过程中更是如此。如果说阿拉伯人是通过武力和政权来发展伊斯兰 ,那么波斯则是通过文化来传播伊斯兰。这一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蒙古帝国以前对迁移到中亚的突厥部落的同化 ;蒙古帝国后对突厥化的蒙古汗国政权的伊斯兰化 ,既有王朝通过武力来传播伊斯兰 ,也有商人、托钵僧通过自身的行为感化异教徒而使之皈依。波斯…  相似文献   

16.
元代佛教,是指“元世祖忽必烈登基至元顺帝妥兲?睦儿退出大都这百余年间佛教在全国范围传播发展的史实。”①这百余年间的佛教上承宋代、下接明代,构成了中国佛教史篇章中的重要一页。在元代蒙古政权的统治下,这一时期的宗教信仰呈现了多元化发展的态势。特别是藏传佛教,在元代  相似文献   

17.
清代称之为“厄鲁特蒙古”的,是我国古老蒙古族的一支。又称为“漠西蒙古”或简称“两蒙古”。元代称它为“斡亦刺”“或“斡亦刺惕”(蒙古语为“森林之人”或“林木中百姓”之意)明代称它为“瓦刺”。清代称它为“厄鲁特”、“额鲁特”或“卫拉特”。这些不同的称呼,都是由“Oirat”一词,在不同历史时代的史籍中汉译音转而来。明末清初(十七世纪四十年代以前)厄鲁特蒙古分为四大部,他们是:游牧于  相似文献   

18.
明代是西域民族史和宗教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在此期间,尤其是十四五世纪,察合台后裔及其治下的蒙古人基本溶入维吾尔族中。而哈密、吐鲁番等在元代尚属于非穆斯林居民的聚居地,无疑又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居于非常突出的重要地位。对这一时期历史的研究,国内学术界也...  相似文献   

19.
金、元之际的东平文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金、元之际指的是1234年金国灭亡到1271年元朝建立,前后共三十七年.在此期间,时局动荡,蒙古与南宋、高丽、西域之间频繁发生战争,中国还处于分裂状态.但是,由严实(1182-1240)、严忠济(?-1293)父子相继任行台总管的东平地区,却保持了二十多年的相对稳定,并且出现了文学创作的繁荣景象.金、元之际的东平文坛,体现出元代文学的许多基本特征,并且为后来东平地区及整个元代文学的发展作了准备,是研究元代文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严实是泰安长清(今属山东)人,金季起于行武,一度控制了太行山以东广大地区.1220年,率所管辖的州民30余万户归附蒙古.1234年,窝阔台封他为东平路行军万户,领德、  相似文献   

20.
略论元朝仕进制度中的民族歧视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元朝统治者为始终保持其最高统治权力,维护蒙古贵族的特殊利益,极力推行阶级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元朝的仕进制度,既因采用汉法而具有中原特色,又因保留旧制而具有蒙古传统,从而使其新推行的民族歧视政策,在这项制度中有着十分明显的反映和表现.(一)在元代,“仕进有多歧”①而入仁为官的基本途径首先是“根脚”.所谓“根脚”,指人的家世、出身、资历等.因此,元代入仕,首论社会出身.元制:中枢省府台部的高级官员,乃至地方上府州县的长官,皆由皇帝任命勋臣、名门以及儒吏出身且品资相当者担任.人仕重国姓,亲本族,历代统治者莫不如此,而元代尤甚.蒙元时期,怯薛出身是“大根脚”.早在成吉思汗时代,怯薛就是蒙古国家机构的核心.怯薛起源于草原部落贵族亲兵,既是大汗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