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扬人的精神能动本质的主体性原则是西方传统哲学的一个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科学的实践观出发批判地继承了西方传统哲学这份重要遗产,在实践唯物主义基础上重建了科学的主体性原则,从而在唯物主义思想发展史上实现了重大的变革。当代西方许多哲学家责难马克思主义哲学忽视主体性,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贬为机械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曲解。今天,弘扬马克思主义哲学主体性原则,对于我们确立科学的发展观,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对西方传统主体性思想的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部哲学史,就是一部人类从注目于外界事物到关注自身,不断提高对自身主体性认识的过程的历史。马克思哲学作为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对人的主体性问题实现了历史性的变革,超越了传统哲学对主体性的理解。他通过对传统主体性的危机和困境进行分析和批判,揭示了人的主体性的科学本质,也使得主体性的内涵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3.
一主体性问题是近年来哲学界密切关注的一大热点,至今仍在热烈争鸣之中。这场讨论涉及面非常广泛,包括:主体性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主体性原则与客观性原则,主体性与实践的关系,主体性与客观性的关系,主体性在认识与社会历史发展中的表现等诸多方面,科学地说明这些问题,关键在于准确地把握主体性的实质或者说内在本质。对主体性实质的理解不同,会导致对上述诸多问题的不同解决。  相似文献   

4.
主体性是哲学史上的一个古老而常新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整个西方哲学史就是一部关于人的主体性的发展史.在施莱尔马赫与狄尔泰的方论诠释学那里存在着一种主体性的悖谬,即一方面贬抑读者的主体性以求重构作者的原意,另一方面又主张充分发挥读者的主体性以比作者更好地理解作者.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在解决上述悖谬的过程中提出了其对主体性问题的解决方案:理解的主体性寓于理解的历史性之中,理解的主体性是一种交互性的主体性,理解的主体性与客观性之间保持着一种必要的张力,由此真正解决了理解过程中主体性的合法性问题.  相似文献   

5.
目前群众路线异化现象的典型表现就是部分党政干部脱离了群众。为了深入地思考群众路线出现异化现象的深层原因和本质,应从哲学的视角来解读群众路线。群众路线的哲学意蕴体现在主体性哲学与实践哲学之中。群众路线异化现象是主体性哲学中"认知主体"思维方式的后果;群众路线的哲学诉求在于确立主体性哲学中的"价值主体";群众路线的哲学构建在于克服主体性哲学中"认知主体"维度,确立主体性哲学中的"价值主体"维度,真正在政治实践中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  相似文献   

6.
人的本质历来被认为是哲学研究的阿基米德点,其实它是哲学的全部内容而不是研究的关键点。人的本质是生成的,纵观哲学史,无论是传统哲学主体性进路还是现代哲学的主体性归隐,意义必在最本真最自由的实践中得以开显和生成。游戏作为人类最本真的实践方式,因审美而自由。游戏在塑造人的同时敞开了与现实世界不同的意义世界,它不断沟通两个世界也不断生成两个世界,使存在的意义和人的本质得以凸显。因此一部哲学史就是一部人类可歌可泣追求自由的游戏史,而游戏作为哲学研究的阿基米德点必将成为21世纪中国哲学研究的重要话题。  相似文献   

7.
<正> 在哲学史方法论的研究中,有许多争论的问题,比如:哲学史研究的对象,哲学史编写的方法,对以往哲学的评价,哲学遗产的批判继承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与对哲学本质的认识有重大关系。为此,本文试分析一下哲学的本质,然后,简略地谈谈认清哲学的本质对哲学史方法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深化主体性问题研究的方法和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围绕哲学体系的改革,我国学术界展开了主体性问题的讨论。讨论的核心和焦点是如何正确理解主体性和主体性原则的含义及对主体性的强调该不该有一个限度。讨论中人们较为关心的问题是,怎样进一步推进主体性问题的研究。笔者认为,为进一步深化主体性问题的研究,首先需要思考如下三个问题:主体性的含义及讨论采用的方法;主体性原则的本质、功能和适用限度;进一步推进主体性问题研究的途径和方式。  相似文献   

9.
主体性原则的解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周书俊 《东岳论丛》2002,23(6):76-78
主体性原则并不一定必然会导致人类中心主义 ,而目前社会诸多的困境也不单纯是由人类中心主义造成的。因此 ,正确认识主体性原则 ,对主体性原则的解构 ,对于澄清在这方面的模糊认识 ,从而正确确立主体性原则的价值取向 ,走出人类困境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道德本质“主体性”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关于道德本质问题的争论,学术界提出了多种观点,其中以道德主体性为道德的本质,是呼声最烈、附者日隆的一种。而这种观点的提出,其影响所及并不仅仅限于对“道德本质”本身的理论探讨,它还必将波及对伦理学整个体系及其道德原则的重新构建和估定,尤其是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基本原则的集体主义,将在这种漂乎不定的道德主体性原则下作出承让,沦为道德主体性的陪衬。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哲学界都肯定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主体性原则和客观性原则。而分歧的焦点只在于:在主体性原则和客观性原则中,究竟哪一个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乃至最高原则?在我看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找出主体性原则与客观性原则的根本不同之处。 (一) 这里首先要明确:所谓“原则”,不是事物存在或运动的普遍规律,而是主体根据内在需要和客观实际为自身所规定的“活动准则”。从“活动准则”这个意义上说,只有相对于活动中的主体才有意义。就是说,这两种原则都是主体为自身的活动而规定的准则,而不是主体或客体本身所固有的。  相似文献   

12.
《文史哲》2016,(4)
受西方学术影响,中国哲学史研究自新文化运动以来采取了"观念先行"的治学原则。人们用某种观念统辖中国哲学文献,呈现了一种与中国人的生存和思想若即若离的中国哲学史述说。胡适的史料批判法、冯友兰的逻辑分析法、陈寅恪所谓"了解之同情",确立了这种哲学史研究的最初范式。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需进一步与中国传统阅读习惯接轨,陆九渊所谓"六经注我"典型地表达了这种传统读书经验。对文本诠释这个活动进行生存分析发现:阅读是在问题意识、情感倾向和概念体系中进行的,哲学史研究需充分顾及读者和文本之间的情感思想纽带。  相似文献   

13.
在当前的中国,深化主体性问题研究意义深远.近代确立起来的主体性原则遭受到西方多样的后现代理论的共同批判.然而,后现代主义者内部也出现了主体性的理论重建倾向;这固然存在局限,但因其讨论问题的现实针对性以及从中体现出来的开拓性而无可置疑地具有突出的思想意义.主体性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它不可消解.基于后现代语境中主体性批判及其理论重建的复杂思想事实的存在,学界完全有必要结合新时期以来主体性在中国思想文化中的命运对它进行当下反思,并致力于主体的新质形态和主体性的新形式的探索性思考.  相似文献   

14.
人与外部世界的本质关系是实践关系,实践关系是人的主体性本质的最终确证和极大彰显。主体性品质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因此,随着经济的转轨和社会的转型,必然促成新的主体性价值的生发。市场经济在中国的确立和发展催生了作为新时代主体性价值表征的个能性、功利性、自由平等性、民族性与普世性等的勃兴。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自由个性"理论与社会主义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个性是指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的主体性,它是在人的本质力量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自由个性是人的个性发展的最高形态,是人从自然、社会和人自身中获得解放而对自己本质的全面占有、丰富和完善,是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集中表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既是社会主义崇高的价值目标和根本的价值原则,也是社会主义赖以生存和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因而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体现.  相似文献   

16.
人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入手,深刻地揭示了人的本质,把实践看作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从而确立了人的主体性地位。本文从人的本质力量出发,通过分析主体本质力量的层次性阐释,揭示出人类实践活动的内在动力,即人的活力所在,并就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主体性问题的讨论,在我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讨论中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是,随着我国现实社会的发展,如何进一步深化主体性问题的研究。笔者认为,为深化主体性问题的研究,首先必须进一步弄清如下几个问题:正确规定主体性涵义的方法论是什么;主体性原则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则的根据、本质、功能、地位和适用范围如何;深化主体性问题研究的途径有哪些?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对旧哲学的批判和新哲学建构的基本原则中得到启示,认为主体性问题的发生,渊源于近代哲学不自觉的理论思维前提,如何对这一前提做批判决定了人们以何种思维方式思考主体性问题。由康德,黑格尔开辟的理性批判是以实体化的思维方式来思考主体性问题,因而必然导致神秘化。应该从马克思确立的实践思维方式来解被唯心主义神秘化了的主体性之谜,并将主体性原则的理论内涵放到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的理论原则中来理解。  相似文献   

19.
《老子》哲学以“道”为最高范畴,“道”的本质内涵则为“自然”,是为“道法自然”;而“自然”乃是自本、自根、自主、自成、自由之义,深蕴主体性思想的义理。由于“道法自然”的命题最终归结为“人法自然”,故“自然”的理念实为《老子》哲学的主体性价值原则,透露出对人之主体性的重视与强调。  相似文献   

20.
几乎没有一门理论学科与其历史能够象哲学与哲学史那样,结合得如此紧密,以至每一个大哲学家都把对哲学史的重新诠释作为自己研究活动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这里应当提出的问题是:哲学史究竟有什么意义?其本质是什么?哲学史为什么会成为哲学创造的思想源泉?显然,这是哲学史方法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试图确立如下思想:(1)哲学作为文化精神之“硬核”,集中展示着人的本体论存在状态及内蕴于其中的生活世界的基本矛盾,体现着主体对这一基本状态之根本改变的终极关切;(2)哲学史是人类在历史维度中以意识形态的形式,对自身本体论存在的分裂及矛盾冲突之展现和逻辑融通过程,它既是人类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史,又是自身存在状态的表现史;(3)因此,哲学的对象研究和哲学史的元研究本质上是统一的,哲学史是哲学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