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纳教育若干问题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纳教育“尊重个体,尊重差异”的基本思想极大地推动了特教理论的发展,在世界各国掀起全纳教育改革的浪潮.本文选择全纳教育发展相对成熟的英国和澳大利亚,对全纳教育实践中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对全纳教育引申出的三大主题作了简单阐释和分析.  相似文献   

2.
全纳教师教育是国外教师教育发展的一种新趋势。全纳教师教育是将全纳教育作为一种指导 思想贯穿在教师教育过程中。全纳教师教育的发展,表明了目前的教师教育在作用、效果、研究、理论等方面 还存在许多问题,教师教育的发展亟待将全纳教育作为教师教育专业知识的一个重要方面,让所有的教师了 解和掌握全纳教育的思想和方法,以此来促进学校教育的发展和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同时,全纳教育应成 为教师教育理论关注的领域,因为全纳教育对教师教育的作用和价值、对教师专业的培养、对教师满足不同的 学生需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全纳教育的不断推进,教师专业素养对于全纳教育有效实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为了培养教师的全纳教育素养,苏格兰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其改革措施包括:出台教育政策、调整课程内容、实行跨机构联合培养等。苏格兰在全纳教师培养中取得的经验对我国的全纳教师培养具有启示意义。借鉴苏格兰的全纳教师培养经验,我国应:(1)明确全纳教育素养是教师专业素养的必要组成部分;(2)重视师范生全纳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3)探索多元的全纳教育课程设置方式。  相似文献   

4.
全纳教育是当前国际教育研究中的一个重大课题,民主、平等和尊重个体的差异是全纳教育的实质.云南省“爱生学校”建设项目的实践反映了全纳教育对民族教育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其民主与平等的观点、参与与合作的理念、多元的文化融合、个性化的培养方式保障了民族地区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充分体现了民族教育的特殊性,推动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利于培养各民族学生自信与互助的品质,促进了少数民族学生的特色成长.有效实施全纳教育需要从教育观念、教师培养、资源配置和社会支持方面做出改进.  相似文献   

5.
构建和谐社会呼唤全纳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和谐社会对人的社会属性有着特别的要求,而全纳教育能有效地对人的这些社会属性进行培养。构建和谐社会呼唤民主平等的教育、参与合作式的教育、多样化的教育,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全纳教育的参与。  相似文献   

6.
全纳教育的理念正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并已在很多国家付诸实施。学前教育是全纳教育的起点,幼儿园教师的素质决定着学前阶段全纳教育的质量,教师的教育观念、专业知识与技能,决定了全纳教育的实践效果,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职前培养、职后培训以及完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促进全纳型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7.
全纳教育能够有效的、全面的对人的社会属性进行指导和培养,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人们呼唤着不管贫贱都应该享有民主、平等的教育和参与多式样教育的权力,全纳教育就是和谐社会构建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文从全纳教育的内涵入手,探讨了建设开放大学的意义,重点阐述了我国全纳教育背景下开放大学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结合全纳教育就如何建设开放大学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2009年,“欧洲特殊需要与全纳教育发展署”推出“全纳教师教育”项目,开始从欧洲层面对全 纳教师教育进行整体研究和规划.该项目本着“将所有教师培养为全纳教师”的目标,初步勾勒出欧洲全纳教 师专业素养框架,并对欧洲各国的全纳教师培养方案提出调整和设计建议.然而,不管是在内容上还是形式 上,专家学者对“欧洲全纳教师专业素养框架”都仍然存有诸多争议;同时,欧洲各国全纳教师培养方案所面临 的教师“孤立的专业化”困境和“泛专业化”危机也值得深思.这些争议和思考,对全纳教育背景下我国教师教 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生态学是当今人们认识与改造世界的重要视角。站在生态学的视野,运用整体关联、动态平衡、自组织的生态学观点和原则探讨全纳教育的生态内涵及其结构的价值关系,并结合当前我国全纳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问题,为我国全纳教育的建构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全纳教育是20世纪90年代在世界上逐渐兴起的一种国际化教育思潮。随着全纳教育提倡的新理念如全纳教育的平等观;全纳教育的"积极参与"民主观;全纳教育的"集体合作"价值观以及全纳教育的课程教学观为世界各国所广泛理解和接受,全纳教育已成为21世纪国际教育研究中的一个重大课题和新的研究领域。针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而言,全纳教育的这些新理念带给我们一些启示。其一,全纳教育认为无论身处何地人的本质都是积极乐观的。其二,全纳教育强调人人平等。其三,全纳教育的课程教学观认为,课程应该适应学生的需要,而不是学生去适应课程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三螺旋冶是解释大学、产业和政府三者协同创新的一种理论框架.在中国的国家理论创新中,也存在着一个类似的“三螺旋冶力量,即国家理论创新的“三螺旋冶模式.通过“包容性增长冶与“包容性发展冶的个案考察,这一模式可以清晰地获得表达,即基于社会问题的“政治发动冶,它是国家理论创新的引擎;处于广度舆论动员地位的“媒体关注冶;处于深度理论思考地位的“学术研究冶.这三者以螺旋状之关系共同构筑了中国国家理论创新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12.
包容性增长:中国经济从量变向质变切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容性增长"概念的提出,正当其时。包容性增长最基本的含义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中国经济、社会需要科学发展,需要"包容性增长",这很容易成为共识。因此,就当下及未来一段时间而言,关键是如何将这一概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与实践中。笔者认为,倡导包容性增长需去经济增长的GDP化;践行包容性增长,必须优先开发人力资本;强化包容性增长需要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包容性增长需要着力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推进包容性增长需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包容性增长需要始终追求社会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中国家庭营养与健康调查数据,深入探讨公共教育投入影响居民收入以及收入不平等的内在逻辑。研究发现:公共教育投入的增加能够使低收入群体从人力资本投资中获益更多,进而从总体上降低收入的不平等。各级各类公共教育投入都能够促进居民收入增长,但是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方式不同,其中:基础教育投资能够有效促进社会公平,改善社会分配,特别是加大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不仅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还有助于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高等教育投资则通过提升人力资本质量、推进创新发展的方式,更有效地提高个体收入,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4.
包容犯新论     
包容犯是客观存在的法律现象,是动态的犯罪行为如何触犯相互包容的法条,而包容性法条竞合反映的是法条之间静态的包容关系,二者不可等同。包容犯确是罪数形态的一种表现形式。我国刑法中共有七个包容犯的条文,将原本独立成罪的数行为按照一罪加重处罚,不仅加重惩处力度,而且节约司法资源,这是刑法设立包容犯的价值所在。包容犯的本质是立法拟制,其目的是实现罪刑均衡和实质正义。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等领域的改革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但与此同时,我国社会也存在诸多"社会不包容"的问题。基于对我国改革事业和包容性社会建设的关注,本文从当前我国社会运行中存在的社会结构差出发,分析了转型期我国社会运行现状、包容性社会建设顶层制度建设的迫切性。此外,本文建立了制度分析的IAF模型,从制度要素、行动者和行动场三者分析行动者策略的改变。最后,基于IAF模型,本文专门探讨了包容性发展理念下我国顶层制度设计的目标及当前顶层制度设计的重点领域,以期为我国包容性社会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入园难”问题下催生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已成为具有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新事物。通过对我国近十年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研究和政策实施进行梳理、追踪与分析发现,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核心属性与制度设计已然较为成熟,发展规模逐渐庞大,但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依然面临观念性、进程性、结构性三大困境。准确把握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的核心要素,明确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新方向,将有助于实现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政策目标,形成极具中国特色的、适度普惠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相似文献   

17.
民国时期美术教育发展模式研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11年至1949年,中国近代美术教育是在初期的社团、师范学堂、私立、公立美术教育的基础上,形成了后期的国统区与延安鲁艺的美术教育,教育理念借鉴与效法"新式"、"兼容并包"、"通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8.
中国正在不断崛起,尽管与世界强国还有不小差距.崛起中国如何有效应对国际不适反应,是考验国人智慧的重要课题.中国倡导成立"亚投行",虽然引发了众多国家间博弈,但"朋友圈"空前壮大,这充分彰显了包容性发展的战略魅力.实质上,包容性发展,不仅是中国崛起的内在战略归因和亚投行"朋友圈"热的基本战略根源,更是新形势下极具亲和力的中国对外应对战略,因为它强调发展的开放包容、平等合作和互利共赢,与某些国家垄断式霸权行径有着根本不同.推进包容性发展,可从具体项目做起,如中国正在积极推动的"一带一路"规划建设.展望未来,由内而外全面推行包容性发展,不仅有助于中国持续崛起,而且可望重塑世界格局和国际秩序.  相似文献   

19.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的第一卷中通过目的论论证与功能论证得出幸福是最高的善与灵魂合乎德性的活动,而在第十卷中,幸福却变成了仅仅与智慧同一的思辨活动。这显然是两种对立的观点,体现出亚里士多德思想的不一致之处,同时也引发后世思想家对幸福是涵盖论或理智论的论争。但通过细入分析亚里士多德对幸福的目的论、功能论证及外在善的佐证,可以将其幸福观解释为一种温和的涵盖论——阶梯幸福观。在阶梯幸福观中,思辨活动是首要的幸福,而合乎德性的活动则是第二位的幸福,同时过实践生活所需要的外在善也包含其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