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邓晓东 《云梦学刊》2007,28(5):80-82
邪教是一种流传甚广的社会病态现象,其破坏社会的稳定,摧残人们的身心健康危害极大。邪教的成因有三种,即社会转型期一些非理性因素;西方一些神秘主义思潮;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些封建迷信糟粕。邪教与气功的社会本质区别在于,气功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根基和科学思想体系,以强身健心为目的。邪教缺乏严谨的理论体系和文化源泉,以邪恶用心反社会。在全民健身中,必须根据当今邪教形成的社会性特征,形成社会性的防御机制,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不受侵蚀。  相似文献   

2.
作者从现代人共同面临的生活压力入手 ,简析传统宗教受冷落的原因 ,着重论述了邪教如何迎合人们的普遍心理吸引、控制信教者以及邪教对人们心理和生活造成的严重不良影响 ,力图增加人们对邪教的认识 ,以提高辨别正、邪教的能力及抵御邪教危害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邪教是使社会肌体发生病变,甚至会导致社会肌体功能衰竭,直至死亡的“毒瘤”。邪教的产生和发展,是有其经济、政治、文化和历史等根源的,因此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将其铲除。我们要利用各种宣传形式来揭露邪教的危害,帮助群众提高识别邪教的能力,增强全民抵抗邪教的意识。  相似文献   

4.
孙晓红 《中州学刊》2003,(6):175-177
产生邪教极端行为的原因是社会和思想认识的综合产物。发展社会生产力 ,倡导科学文明 ,是遏制邪教滋生、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邪教是今天社会的一大祸害。从理论上对邪教进行剖析 ,邪教不同于一般宗教有二大特点 :一是邪教只肤浅地停留在宗教信仰层面 ;二是邪教极力明示信徒反理性和抛弃现实。  相似文献   

6.
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同邪教组织作斗争 ,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 ,也是摆在我们理论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极待解决的新的重大课题。本文试从宗教学的角度探讨宗教、邪教、迷信三者的内涵、待征及区别 ,以在理论上划清界限 ,在实践中明辨敌友 ,集中精力依法打击邪教顽固势力。  一、邪教不是宗教宗教 ,是人类社会的特殊意识形态和社会历史现象 ,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虚幻的、歪曲的反映。思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中经典性地表述为 :“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 ,在这种反映中 ,人间的力量采取…  相似文献   

7.
文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依据党的宗教政策,对宗教现象、邪教和“法轮功”问题进行了全面的阐述。重点分析了宗教的特征及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作用,分析了邪教的典型特征、邪教同宗教的本质区别及其对社会的严重危害,论述了“法轮功”典型的邪教性质和对社会的严重危害,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文章认为,宗教是人类进化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邪教同宗教有着本质的区别,对人类,对社会有极大的危害性;“法轮功”具备邪教的一切特征,是地地道道的邪教;同“法轮功”的斗争是一场严肃的政治斗争,要果断处理,严厉打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西方,人们用cult这个词来指信徒向教主顶礼膜拜,并在教主庇护下过群体生活的膜拜团体。这些膜拜团体中有少部份因造成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危害,对社会生活的破坏,因而被称为邪教。在我国,邪教是指歪曲、利用某些信仰因素来从事非法活动、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危害,给社会稳定造成危害的邪恶势力及其非法组织。邪教具有以下基本特点:(1)秘密结社、秘密建立相对独立的组织体系并以组织的形式进行非法活动;(2)教主崇拜;(3)精神控制;(4)散布末日毁灭之说;(5)借教敛财。邪教是新兴宗教运动的极端产物。  相似文献   

9.
惩治邪教犯罪是当前维护社会治安稳定、保障改革开放发展的重要内容。纵观世界各国的社会发展现状 ,有一个重要现象就是 :邪教犯罪活动日益猖獗 ,给社会、公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十分巨大的危害。因此 ,研究邪教犯罪的惩治与预防问题是当前实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过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邪教犯罪及其社会危害性在我国 ,邪教虽然派系很多 ,但手法极其相似。如 :大都采用威胁、利诱等手段 ,热衷于聚敛钱财 ;其首要分子以传教为名行淫乱之事 ,以及秘密聚会、非法活动等。从青海邪教犯罪情况看 ,主要是“法轮功”、“…  相似文献   

10.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有着自身鲜明的社会特征 ,而邪教则是披着宗教外衣的邪恶势力 ,二者特点不同。宗教对社会既有消极的影响 ,也有积极的作用 ,其社会作用呈现二重性的统一。但邪教对社会却纯害无益 ,其危害严重 ,实质反动。对宗教和邪教应采取不同政策。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保护合法宗教活动 ,打击邪教势力。  相似文献   

11.
论哲学视野中的文化模式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衣俊卿 《北方论丛》2001,46(1):4-10
文化是历史地凝结成的、普通的、相对稳定的生存方式或生活样法,它往往以文化模式的方式而存在。文化哲学所探讨的是在较大尺度上在特定地域、特定时代、特定民族中占主导地位的文化模式。在共时态视野中,主要有民族心理意义上的文化模式和文明形态意义上的文化模式;而在历时态视野中,人类历史主要经历了原始社会的自然主义文化模式、农业文明的经验主义文化模式、工业文明的理性主义文化模式,此外.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在批判现代工业文明时,正需求一种新的文化模式的出现。主导性文化模式在人类社会和人类历史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决定着个体的行为;构成社会政治经济等活动的内在机理;在深层次上标志人自身的发展和社会历史的进步。  相似文献   

12.
古希腊戏剧起源于酒神狄奥尼索斯的庆祭仪式。在古希腊戏剧萌芽、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中,始终受到古希腊社会、宗教环境的束缚,洋溢着浓厚的宗教色彩。从古希腊戏剧的题材、结构、情节乃至内容里,都可以找到宗教仪式的影子,所以古希腊的戏剧演出自始至终都不仅仅是一种纯娱乐的活动,而是城邦政治生活和宗教生活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3.
研究志愿服务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文化,对建国以来志愿行为文化萌芽期的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辩证性的分析,对志愿行为文化高速发展期的起步探索、组织推动、规范发展、社会体系四个阶段的历史演进模式予以梳理,分析其阶段性的发展特点,从传统伦理文化传承、非营利性组织发展、公民社会构建与社会治理、社会转型与体制转轨等角度审视志愿行为文化的发展条件。  相似文献   

14.
蒙古族由森林之王发展到草原英雄,有横跨欧亚的辉煌历史。蒙古族在现代社会中的信仰转换、文化转换、性格转换、心态转换、语言转换五个方面再现了他们的文雅特性,从蒙古族由大武到大文,由魄力到魅力的转型中,可看出蒙古族主动把自己的草原文明与汉族的农耕文明有机结合的过程,从而融入中华大文化,这是对中华民族和谐与凝聚力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趋势下,精神文明的建设也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在内容上不断地充实,在形式上不断地更新和创新。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一个和谐的家庭来做基础,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文化的弘扬是建设和谐家庭的基本保障。面对家庭美德建设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要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孝道文化,建设和谐家庭,进而构建和谐社会 .  相似文献   

16.
魏凤莲 《齐鲁学刊》2013,(1):157-160
起源于狄奥尼索斯祭祀仪式的古希腊悲剧,在其之后的发展过程中并没有远离狄奥尼索斯崇拜:悲剧的主角是多种形态的酒神;悲剧的情节模仿了狄奥尼索斯的经历;悲剧的某些描写借用了狄奥尼索斯崇拜中的术语;悲剧的政治含义延续和发展了狄奥尼索斯崇拜的政治作用。古希腊悲剧的发展渗透着狄奥尼索斯崇拜的因素,始终是"献给狄奥尼索斯的演出"。  相似文献   

17.
随着公民社会话语在当代中国语境的逐渐兴起,关于公民社会的讨论日益成理论界的一大景观。公民社会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高价值目标即人的全面发展之间有着内在的深层关联。公民社会是透视人的全面发展的崭新视域,人的全面发展是公民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前要培育公民社会,促进社会和谐,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客观上要求培育和建设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建设和谐文化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也离不开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