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朱永光 《兰州学刊》2010,(11):221-224
深入研究西路军精神,应着重就其与长征精神的相同性和相通性进行考察。由于西路军精神与长征精神产生和形成的时代背景具有无法割裂的关联性和承继性,因此,从这样四个方面把握就非常重要:一是"以民族大业为重"的牺牲和献身精神,二是由惨烈而推到极致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三是对理想和信念的坚守,四是"跌倒了爬起来"的勇气与坚韧。事实上,也正是这样四个方面的相同性和相通性,从本质上决定着西路军精神的丰富内容、深刻内涵以及对之进行深入研究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西路军问题是我党、我军历史上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学者们逐渐关注和研究这一问题,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本文主要从西路军形成的原因、西路军失败的原因、西路军的历史功过等四个方面,对近三十年西路军研究的主要观点进行归纳综述,并适当作以评价,以期待西路军问题的研究更加深入。  相似文献   

3.
西路军与苏维埃政权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西路军的同志都十分清楚,中共中央最初给西路军规定的战略任务是“打通国际路线”,而不是建立苏维埃政权、创建根据地。但这并不意谓着西路军没有进行政权建设工作。事实上,由于中央从整个战局出发而不断变动西路军的战斗任务,使得西路军在一段时期内把政权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多年来,学术界虽有人提到这个问题,却没有对此进行细致的研究,本文想在这方面有所补漏。一、西路军政权建设计划的形成①一九三六年十月八日,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但是,红军并没有彻底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阻截。当时,西北红军和党中央身受日寇、…  相似文献   

4.
西路军与党中央的往来电文,是研究西路军问题最宝贵最有权威性的文献资料,以往只在某些论文或大事记中见到片言只语,这就很难断定是否断章取义,各执一词。甘肃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悲壮的征程》一书,首次全文公布了有关的61份电文,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和贡献。然而,当我将公布的电文与我手头保存的部分电文对照时,却发现编者还是略去了一些电文,仅与李先念《关于西路军历史几个问题的说明·附件》中的52份电报对照,就少13份。这不能不是一个很大的缺憾,对全面、深入、准确地研究西路军问题,仍带来一定的限制。也许编者认为删去的电文内容无关紧要或与入书电文有某些内容上的重复。其实,有关西路军问题的每一份电报,对全面了解和研究西路军都是有用的,即是内容有某些重复的电报也有用。它至少能说明对某一问题是再三强调过,或充分协商  相似文献   

5.
西路军研究,应着重从西路军最根本的政治负载、最具体的军事负载这两方面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入手.西路军的政治负载是抗日以及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个当时压倒一切的头等任务.具体以西安事变为界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西路军执行的是在与张学良杨虎城的统战关系基础上和形成西北抗日新局面前提下的任务;后一阶段,则全力服务于西安事变后的形势发展需要.正因为有着这样的政治负载以及两个阶段,西路军在军事上就必然存在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并日益面临形势急剧变化、战争环境残酷、地域条件不利等一系列致命问题.解读西路军,理应以此为切入点.  相似文献   

6.
1937年3月14日,西路军在祁连山中的黎圆口和石窝一带失败之后,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余部分路游击,李先念、李卓然等率三十军主力(约五个营)与直属队(人称西路军左支队,沿祁连山腹地向西游击,经四十余天极其艰苦的行军作战,于四月底进抵甘肃、新疆的星星峡。西路军左支队蓟达新疆的人数究竟有多少?历来众说不一,最常见的说法有二:一说八百余人。这一说法最早见于程世才所著《悲壮的历程》一书。一说四百余人,这是几年前我访问新疆八路军办事处纪念馆一研究西路军者所得到的回答。根据是当年在星星峡为西路部左支队发过军装的盛世才旧  相似文献   

7.
1936年10月下旬至1937年3月中旬,由陈昌浩、徐向前等率领的红军西路军,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与西北马家匪军血战数月后遭到失败。西路军的失败是红军战史上一次最惨烈的失败。从中观的视阈分析西路军失败的原因,不难发现,西路军组建前其主力三过草地,元气大伤,疲惫西进是西路军失败的开端;劳师西进之后,迟滞不前,战斗任务繁重,超过了承受力是西路军失败的继续;河西走廊粮缺水苦、狭窄平坦的地形使西路军雪上加霜;马家匪军为了自己的地盘进行拼命抵抗使西路军遭受重创。  相似文献   

8.
甘肃《社会科学》1990年第五期发表了一篇题为《红军西路军史研究中有关问题再探讨》(以下简称《再探讨》)的文章。读了之后,不免使人产生疑问。文章对一些问题没有表达清楚这里且不谈,仅就它所提出的观点我们不敢苟同。这篇文章谈了两个问题,一个是说明毛泽东在1937年12月接见部分西路军领导时的一段谈话“出言有据”,而且至今是适用的。第二个是要说明西路军西进新疆不是党中央的战略部署。而这两个问题里的核心内容又是四方面军三个军的过河、渡河部队的行动方向、以及西路军的组成等。根据我们掌握的资料,本文就《再探讨》提到的西路军的这几个问题,与作者张嘉选同志商榷,也请大家来分析。  相似文献   

9.
近十年来,党史学界对红军西路军的历史进行了重新探讨。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彻底否定“传统观点”的基础上得出了全新的结论。这的确是值得令人称道的好事。它不仅使辛存于世、漂落八方的原西路军战士得到了公正的待遇,而且,在党史学研究领域也带了一个活跃学术气氛的好头。但是,统观西路军史研究的结果,我们在拍手称贺之余,心中尚留一丝小小的谴憾——学术界在对西路军史研究中,特别是对西路军失败原因之“传统观点”的否定  相似文献   

10.
西路军司令部下设一、二、三、四局,分别负责作战、技术侦察、通讯和后勤保障。这是一般的西路军研究者都知道的。但是,在有关西路军的各种组织序列表中,却没有二局。这是为什么?1991年11月11日下午我就此访问了曾任西路军司令部三局破译科科长的吕黎平,他的回答是:三大主力红军会宁会师后,二局没有随四方面军总指挥部西渡黄河,所以后来组成西路军后也就没有二局。西路军三局局长宋侃夫的说法与吕黎平完全一致:“(1936年11月17日纪念十月革命大会)会后,徐(向前)陈(昌浩)找我和王子纲(三局副局长)谈话。由于二局没有渡过(黄)河来,首长要我们兼作二局的敌情工作,……我们才答应决心破译马家军密码。……大约用了一周时间,可译出敌台电报80%。”(引自《红军的耳目与神经》第243页) 至此,西路军没有“二局”的原因已十分清楚。  相似文献   

11.
从管制发展史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变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西方管制的实践和理论发展脉络为线索,通过分析近几百年来自然垄断产业管制改革的主要经验以及理论发展的历史逻辑,揭示政府管制和市场竞争关系的演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要提高高校共外资料室书刊资料的利用率 ,需精选书刊资料 ,按国家标准分类、编目 ,并编制专题目录等 ,使其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为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崔瑞萍 《晋阳学刊》2011,(4):130-133
汉代碑铭文兴盛,是当时盛行的各文类中的显学,历来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但是,汉代碑铭序文中出现的大量变体、破体现象,却一直没有在文学研究中得到应有的关注。其主要表现是:碑诔文体功能的接近引发以诔文笔法作序;非事功化带来的志怪传奇体渗入;碑铭形制变化影响——碑传文私人化增强,叙述方式由单一描述加入对话;文人的逞才显能心理使赋体、诗歌体流入序文。  相似文献   

15.
期刊是靠特色存在的,拥有特色是期刊成熟的重要标志。期刊的特色意识在于锁定读者市场,体现自己的思想和价值导向,为读者提供独到内容的刊物和服务。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一种物本主义形态的唯物论,还是一种超越物本主义形态、从实践理解世界的本质相关问题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唯物论?这是一个我们必须搞清楚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本质规定性和精神实质的重大问题。在考察物本主义的唯物论及其思维方式的局限性的基础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现代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并重点研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关于从实践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自然世界的先在性的原理,以期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进一步阐明人类世界的实践性原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文体革命不仅直接导致了文体的生成 ,还间接影响着文体的形态甚至文体的价值。文体革命通常不是纯粹的文体内部的变革 ,总是与人和社会休戚相关。散文诗是诗与散文异质同构的新的抒情性文体。散文诗文体从无到有 ,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和人类追求自由的发展进程大约同步 ,是人类社会和艺术世界自由发展的结果 ,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散文诗的出现和发展不仅与人追求自由的天性和社会追求自由的本性有关 ,还与艺术自身具有的革命潜能引发的文体革命相关。因此与诗 ,特别是与抒情诗相比 ,散文诗具有更自由的文体形态和更偏向于社会价值的文体特征。研究散文诗的文体起源与价值 ,有助于理解文体革命的真正原因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媒体担负着重要责任,媒体是公民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媒体及其工作者要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准确把握其丰富内涵和基本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贯穿到宣传报道之中,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马英华 《北方论丛》2003,4(1):24-26
对于国情的认识对党的方针政策的制定起着决定性作用。翻开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到,正确认识国情是党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的根本保证,党史上的重大失误又都与对国情的错误认识有重要关系。总结这些历史经验,深刻理解我国现今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适时调整政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执政组织文化是政党政治条件下执政党与国家机关以及社会组织互动关系中形成的一种体系文化.执政组织文化鲜明的政治性和使命性的文化特质,是构成执政组织文化价值的核心要素,而文化内涵是文化价值的重要变量,发展文化内涵,保持文化的先进性,是提升文化价值的关键.执政环境和执政使命变化后,需要进一步加强执政文化内涵建设,增加新的文化元素.当前中国共产党执政组织文化建设中,急需再造学习文化、发展创新文化、重塑服务文化,以进一步提升组织文化价值.增强组织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