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宋王回兄弟在当时文坛文名盛大且交游广泛。在其交游圈中,苏颂与刘敞、刘攽兄弟等文学名士是其少年时代之同学。欧阳修知颍州时,其座上名士盛多,曾有"聚星"之说,而王氏兄弟即身在此列。仁宗嘉祐间文士鼎盛,王氏兄弟与王安石、曾巩、吕公著、司马光、韩维、刘敞、刘攽、常秩、孙侔、王令等人形成了一个令人瞩目的文学交游团体。王氏兄弟三人均不幸早逝,以至于其文学活动戛然而止。然借助于这些交游者的笔墨,使王氏兄弟的性情特点和文学成就留名于后世。  相似文献   

2.
隋时,第一位从事《文选》著述的萧该,实有六朝时期重视家学的渊源,但因北魏孝文帝以来文学土壤仍旧较为贫瘠,一时间并未在北方形成《文选》学的兴盛。但此际的江南,特别是江都,因本身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晋王也即后来的炀帝杨广十多年的重视和积极营造,形成了一个在帝京建业凋零、残破之后迅速崛起的经济、文化中心,由此蕴育出了一个以曹宪为核心《文选》学中心。但好景不长,江淮间《文选》学的繁盛并没有持续很长的时间,这些《选》学名家至少在武后初期就已聚散,流寓、充实到北方的以长安、洛阳为中心的学术圈。以李善为界碑,北方郑、汴间的《文选》学已开始兴盛,因毗邻帝京,人文荟萃,而表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甚至在初唐,《文选》就已得到了知识界高层的认同。  相似文献   

3.
梁代皇族萧氏兄弟指昭明太子萧统与萧纲、萧绎,他们都富有文才,文学旨趣和而不同,互渗互融,周围聚集着许多文士。他们经常就文学问题展开坦率的对话,其对话风尚,在当时文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渐渐形成传统,中国古代文论的诗话风尚受此泽溉,值得后人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上,随着文学创作繁荣的脚步,文集的编篡活动也产生并发展起来。就各类文集的成书情况来看,继孔子整理的诗歌总集《诗经》和刘向汇编的辞赋总集《楚辞》问世之后,现存最早且完整无缺的诗文总集,要算是《文选》了。这部书产生于南朝梁代,主编者就是萧统。萧统,字德施,南朝梁武帝萧衍的长子。生于齐中兴元年(501),梁天监元年(502)两岁时立为太子,梁中大通三年  相似文献   

5.
萧衍、萧统、萧纲、萧绎父子四人深受儒家文学观念、特别是儒家诗教观念的影响。这种影响构成了四萧文学思想中非常特殊的一面。但是他们对此却没有正面提倡,而是经常在公共场合表现出相反的一面,这就形成了他们所提倡的儒家文学观念。这种儒家文学观念自有其形成原因。文章将对此形成的原因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6.
由萧衍和萧统、萧纲、萧绎父子组成的四萧文学群体,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以萧衍为首的发轫期、萧统为首的成长期,以及以萧纲、萧绎联袂为首的成熟期.纵观这一嬗变过程,前后将近五十年,几乎贯穿有梁一代的始终.由于"四萧"各自文学倾向的不同,使得这一文学群体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学主张,也随着领军人物的转换而相应发生"崇尚古典--主张通变--追求新变"的改变.同时,"四萧"又凭借他们的强势政治地位及优秀文学才能,各自组织了以自己为核心的文人集团,展开各种文学活动,从而得以引领整个梁代诗风经历了"古雅清丽--雍容典丽--华艳绮丽"的转变过程.因此,四萧文学群体是梁代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文学组织,应当予以充分重视并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东京留学期间,周氏兄弟曾师从章太炎,并深受其思想的影响。章太炎的"文学复古"思想,不仅拓宽了周氏兄弟的文学视野,而且影响了他们的早期文学翻译风格和翻译方法的形成,这种影响在《域外小说集》中体现得最为明显。鲁迅在早期的文学翻译中追求文风古朴,周作人崇尚"名从主人",周氏兄弟的文学翻译成就在一定程度上与章太炎的影响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8.
萧统(公元501年——公元531年),字德施,南朝梁武帝萧衍太子。萧统早夭,然在文学上有一定的造诣。据《梁书·昭明太子》记载,萧统:“美姿容,善举止。读书数行并下,过目皆忆。每游宴祖道,赋诗至十数韵。或命作剧韵赋之,皆属思便成,无所点易。”萧统撰有古今典诰文言,为《正序》十卷,五言诗之善者,为《文章英华》二十卷,自著文集二十卷。这些作品都已散佚,现存《昭明太子集》乃为后人所辑,流传至今。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是《文选》以及和湘东王、晋王等几封往来书信。从《文选》及《答湘东王求文集及诗苑英华书》、《答晋王书》等史料中,我们可以发现萧统对文献编纂学作出不少的贡献。这主要表现在《文选》的选材标准,《文选》的编排体例,以及与《文选》选材标准、编排体例关系甚密的有关萧统的文学主张。本文拟作浅显的论述,以就正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9.
《文选李善注拾遗》系清代学者王煦就《文选》李善注补缺匡谬之作。由于《文选》李善注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所以宋元以来,对李善注《文选》加以评论、补充、指陈得失的著作代代有之,《拾遗》为此类著作之一。本文对该书的版本流传及正文得失做了评述,在简述王煦其人及《拾遗》一书原委后,分六种情况评介了该书的主要内容,一是从声训通假角度纠正善注字义之误;二是从古今字、词义引申角度补善注之未备;三是重新校勘原文已误而善注因其误;四是探究典故原始以正训诂体例;五是补善注未详之典;六是纠正善注引用典故义有偏颇者。  相似文献   

10.
《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总集 ,治《文选》者 ,形成“选学”。编选者萧统 ,在历代成千上万的作家作品中“略其芜秽 ,集其清英” ,下了很大的工夫。萧统以“事出于沉思 ,义归乎翰藻”为“文”的选择标准 ,以文体相汇聚 ,“诗赋体既不一 ,又以类分 ;类分之中 ,各以时代相次”为编排标准。总结萧统关于编选宗旨、文体观念和编排原则等文学编辑思想 ,有助于我们提高对文学出版物的编辑水平 ,为文学出版社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1.
《文选》中蕴含的诗学观点是萧统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梁代文坛上,萧统既不同于“主文派”的萧纲、萧绎,也迥异于“主质派”的裴子野,他对文学有独到的见解.本文结合《文选》选诗实际,从情采观、功利观、诗法观、文体观以及“中和美”五方面探求萧统诗学观的内涵,并将其放入南朝梁代的文化背景中找出其与《文心雕龙》、《诗品》等文论巨著在共构一代文学观念新识上的作用及其理论上的局限.  相似文献   

12.
南朝文学从元嘉到永明,是一个大的转关,其间南齐帝王的文化政策及个人的文学习尚,都对永明文学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南齐除竟陵王萧子良之外的高帝、武帝、萧嶷和萧长懋对永明文学发展有颇重要的贡献,由高帝的崇尚雅正、武帝对《西曲歌》在南朝影响的扩大、萧嶷的处世风范以及萧长懋对前代文人文集的组织编定,他们各自在不同方面以不同方式共同促成了永明文学的繁荣,使永明文人能够在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里从事文学活动,“永明体”也因之而产生。  相似文献   

13.
昭明太子萧统与刘勰的关系 ,是齐梁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二者一编纂《文选》,为出色选家 ;一巧雕“文心”,为大文论家 ,均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直接记录二者关系的可靠史料 ,只有《梁书·刘勰传》一条 :“昭明太子好文学 ,深爱接之。”关于萧、刘二人以及《文选》和《文心雕龙》的关系 ,目前学界有五种意见。此文从另一新的角度——审美情趣的相通 ,探讨一下二者的关系 ,测析昭明太子为何对刘勰“深爱接之”。  相似文献   

14.
南朝文坛,文学名家风起云涌,而四萧(萧衍、萧统、萧纲、萧绎)举足轻重。王世贞《艺苑卮言》指出:"自三代而后,人主文章之美,无过于汉武帝、魏文帝者,其次则汉文、宣、光武……梁武、简文、元帝……凡二十九主。而著作之盛,则无如萧梁父子。"充分肯定萧梁父子的文章之美与著作之盛。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则进一步认为:"古今人主才美之盛,盖无如梁武者。阴阳、算历、弈射、琴书,靡不冠代。而赋诗、  相似文献   

15.
"宁都三魏"即生活于明清嬗变之际的江西宁都县魏禧三兄弟的合称。他们以文章、气节名世,尤以其古文影响为甚。而作为一个处于特别时期的特殊文学并称群体,三魏的古文观亦具独特性,突出表现在其和而不同的文本论和殊途同归的文用论。  相似文献   

16.
本文阐释了有关《文选》学的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回溯了萧统《文选》37种文体之一的"七"作为一种文体的历史及对后世文学的深远影响。其二,对《文选旁证》的作者作了考证,认为其作者为梁章钜。其三,评价了苏轼论《文选》的观点,认为苏轼的评论有其得失。得在指出了萧统的一些错误;失在他从个人喜好出发,未能对《文选》作客观的评论。  相似文献   

17.
山东大学《文史哲》2008年第1期蒋寅:《二冯诗学的影响与虞山派诗论》指出常熟的学术和文学在清初江南文化区域中显出特别的风貌,钱谦益以文坛盟主的地位开虞山诗派的先声,身后形成宗法冯舒、冯班兄弟和宗法钱陆灿的两个分支。二冯发展钱谦益诗学中的晚唐倾向而形成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关于《文选》的选文范围与标准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选序》欲“以能文为本”作标准来区分文学与非文学,但这无法落到实处,《文选》不具备这样的功能。《文选》即“文”之选,而不是在“非文”与“文”中选文。其选文以“文集录”为封域,类随文立;而又不为其所束缚。《文选序》并没有提出作为全书的选录标准,“事出”两句或“综辑”四句说的只是史书部分的“赞论”、“序述”及其相近的各种实用性文体的选录标准。至于全书的选录标准是什么,只能就《序》与《选》作综合研究才有可能得出。萧统编撰《文选》以审美价值为其依归;其“教科书”的作用等等,都是“派生”的。  相似文献   

19.
第五届文选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萧统故里镇江隆重召开,盛况空前。大会交流论文80余篇,对"《文选》版本及注本"、"《文选》作者、选录标准、分类及其价值"、"《文选》所选作家作品"、"《文选》分体文学"、"萧统文学思想与文学史观"、"《文选》接受学"、"《文选》语言学"、"萧氏家族及萧统遗迹"等八个方面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研讨。大会回顾了上世纪文选学研究的历程,对新世纪文选学研究提出了希望与要求。  相似文献   

20.
还在本世纪初,刘师培就已经发现萧绎文学思想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把萧绎的代表作《金楼子》列为编写全国通用的中国文学教材所必须参考的文献之一,在《中国中古文学史》中,他又多次征引萧绎的理论观点来证明南朝文学的发展规律。之后,鲁迅、黄侃、范文澜、郭绍虞等人都对萧绎的文学思想进行过研究。不过,由于种种原因,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萧绎的文笔之辩上,尚未顾及到其他方面,因此很难看出萧绎文学思想的本来面目。实际上,萧绎的文学思想虽然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