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为从农业增加值分配视角检验农业增长与农民增收之间的协调性,本文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实证检验。一是分析1990—2011年间我国农民的农业经营收入占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的变化情况;二是建立1990—2011年间全国31个省区市的农民收入与第一产业增加值的面板数据模型,通过计量分析后者对前者影响系数的变化情况。得到的基本结论是:我国农业增长与农民增收之间的协调性在不断下降,农业增长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降低不仅缘于农业增长速度低于其他产业增长速度,还缘于农民分享农业增长成果(所创造的增加值)的比例在不断下降。  相似文献   

2.
基于2008-2017年中国28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SEM模型考察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效应与产业三重集聚的关系,结果显示:交通基础设施在不同程度上塑造了三重产业集聚现象,而且跨区域的正向溢出效应明显;当前阶段,交通基础设施水平的改善对中西部地区的产业集聚尤为重要,相关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要抓紧布局,东部地区可能正在上演着"拥堵效应"招致了生产性服务业的扩散苗头.根据实证结果,提出完善地区间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实行地区错位发展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日益受到人们关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是中国领导人基于国际形势和世界格局的演变而对人类社会发展趋势做出的理性表达。从哲学理性的视域来看,这一观念彰显了三重理性向度:其一是走出一元独尊、倡导多元共存的公共理性向度;其二是追求和谐、崇尚对话的交往理性向度;其三则是务实去虚、"改变世界"的实践理性向度。公共理性体现了人类"共在"的本体论前提,交往理性为这一观念的实现提供了方法论,实践理性则表现了这一观念务实去虚的行动精神。这三重理性向度有机地统合于"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前瞻性的观念之中。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加入 W TO ,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中共中央再一次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对促进农民增加收入提出了若干政策意见,明确指出要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本文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了我国在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中应把握的若干问题:首先,应解决结构调整机制问题,即农业结构调整机制的建立必须与我国已建立的市场机制相适应。其次,要澄清三方面的认识,一是要始终坚持并切实巩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一中心思想;二是要走出适应性调整的误区,真正从战略高度加强农业结构调整的基础工作;三是要克服偏好资源比较优势的倾向,培育竟争优势;再次,要实现三个结合,即把农业结构调整与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结合起来,要与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结合起来,把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与加快小农经济重组改造、加快建立现代产业组织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5.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增收是重大的政治问题,直接关系到农村和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农民增收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要促进农民增收,就必须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必须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支持主产区发展粮食产业,增加对粮食主产区的投入.  相似文献   

6.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农村、农业、农民简称“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各级政府最头痛、最亟待解决的工作难题。如何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农业发展步伐,已经成为全国上下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现在看,无论我国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问题,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问题,关键的制约点都在农业。这些年我国农业发展缓慢,其原因是我国农业发展中的根本性的矛盾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制约我国农业发展中的根本性矛盾,集中表现在五个方面:一、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规模化大农业的矛盾;二、扩大内需与农民收入低的矛盾;三、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与谷贱伤农的矛盾;四、加快非农化进程与城乡壁垒重及乡企发展难的矛盾;五、乡镇机构过大与农民减负的矛盾。解决农业问题在于非农业化,农民富裕在于非农民化,农村发展在于非农村化。要跳出从农业看农业,以农业救农业的窠臼,在农业之外寻求改革和突破,用小城镇建设拉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用非农产业促进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这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7.
西方反理性思潮是在文明与异化的二律背反、基督教文化的全面崩溃和哲学本体论的再生这三重背景下产生的。只有将这一特定的思潮放在特定的背景下加以考察,寸能看清它的原貌,理解它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网络时代语境中的网络公共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是阿伦特、哈贝马斯笔下"公共领域"的延伸,但转型时期我国"网络公共空间"并不符合哈氏公共领域理想类型,处于"次公共领域"或"半公共领域"状态。五重效应构成透析我国网络公共空间的五维向度:蝴蝶效应、破窗效应、"匿名制服"效应、"沉默螺旋"效应与"群体极化"效应。"网络公共空间"一系列要素:话语、监督、理性、法治、监管,只有在"网络理性"精神下融为有机制衡整体,网络空间才能逐渐接近"公共领域"状态。  相似文献   

9.
在古希腊思想史上,有关人性的认识经过了一个发展过程,大体上,依时间先后,形成了神性人、理性人和自由人三重假设。神性人假设存在于荷马时代和古风时代,认为人是神的创造物和实现神意的工具,神性人的本质是感性的人。理性人蕴育于古风时代,盛行于古典时代,认为人的本质是理性,其实是将人的根本归结为城邦政治。自由人盛行于希腊化时期,认为人的本质是精神自由。  相似文献   

10.
李新宇在《学术月刊》1999年第 10期撰文指出 ,自 80年代中期以来 ,由于李泽厚“启蒙与救亡双重变奏”论题的影响 ,国内学人多以“双重变奏”的框架谈论现代文学。然而 ,“双重变奏”并不能准确地根据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 ,更难以清楚地揭示文学思潮矛盾运动的复杂状态。事实上 ,现代中国文学的发展不是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 ,而是由启蒙、救亡和翻身构成的三重变奏。由于历史的境遇 ,中国现代文学同时存在着三种核心意识 :人的意识、民族意识和阶级意识。三种意识分别产生了三个中心主题 :启蒙、救亡和翻身。三个主题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冲突 ,…  相似文献   

11.
《大庆社会科学》2012,(6):122-122
王永前、王永亮撰文指出,重人、唯美、良史是逐层递升的境界,贯通三界畛域,并最终凝炼成传媒责任的三重精神境界。一、重人。对传媒来说,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可以确定为三个层面。(一)人性层面:对人类价值的追求。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1.文化关怀;2.情感关怀;3.成长关怀;4.社会关怀。(二)理性层面:对真理价值的追求。  相似文献   

12.
以人为本的三重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业会 《理论界》2007,1(2):22-23
人是社会的人,从人的社会生活实践上看,以人为本有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上的三重视角。三重视角是以人为本的结构化,体现了以人为本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关系。三重视角对应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和谐社会建设,把以人为本与社会发展相统一。  相似文献   

13.
人的三重属性与人的二重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小明 《学术界》2005,3(6):194-202
人既是三重属性的统一,也是二重属性的统一。人的二重属性是指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人的三重属性是指人的类性、群体性、个体性。人的三重属性与二重属性是根据不同的标准划分的范畴体系,它们之间既有共同性也有差异性,同时还具有交叉重叠性。  相似文献   

14.
浅析新时期新疆现代农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现代农业对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意义重大,不仅有利于农业、农村的发展与进步,也有利于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协调发展。对新疆而言,发展现代农业则是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两大历史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新时期新疆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完成好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构建高效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两大重任。  相似文献   

15.
吴兆章 《社会科学》2003,1(11):125-128
自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社会发生了从计划经济社会向市场经济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的三重社会转型。大众文化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尤其是 90年代兴起的一种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 ,与中国的社会转型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其消费文化、娱乐文化、全球文化的三重文化属性与中国社会的三重转型有着深刻的内在锲合性。  相似文献   

16.
高建普 《学术论坛》2013,36(1):157-160
由社会发展维度提出认识会计的三重视角:技术、制度和人文,引出关联概念:技术会计、制度会计和人文会计,以此分别阐述认识观点、研究主线、相互关系及存在问题。会计流程再造是技术、制度和人文结合的典例。技术性与人文性是会计本质的两个侧面,制度则是技术与人文间的联结。人文性在于会计的价值理性,会计制度改革是对会计价值的重构,制度改革的方向理应是价值提升和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7.
进入21世纪以来,从经济学开始,紧接着是政治学,社会科学发生了基础性的变化,而社会学亦被裹挟其中。并且与经济学和政治学相比,社会学实际上处于三重危机之中:丢掉了政治上的吸引力;无法找到合适的方式来应对"方法论革命";不确定是否有一个共同的理论核心。此三重危机提醒我们应回到马克思和韦伯的古典传统,用反思性、解释性的模式来应对其他社会科学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重庆市经济结构中存在的九个方面矛盾的分析,结合现代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首先剖 析了影响结构调整的体制因素和技术因素,从理性角度探求重庆市经济结构调整的方法和路径。再结合重 庆市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在重庆市经济结构矛盾中,区位矛盾是主要矛盾,而城市化则是解决区位矛盾的主 要途径。因此近期应该以城市化为龙头、以工业化为依托、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以扩大内需为根本出发 点,以创新和开放为动力,推进重庆市经济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19.
加强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是我国加入WTO以后推进农业发展的一项中心工作。深入分析、研究和解决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碰到的新问题、新矛盾 ,把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这是需要理论工作者探讨的重大课题 ,也是理论工作者应尽的职责。自 1 999年以来 ,各地农村开始进行新一轮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业结构调整中有哪些矛盾和问题、经验和教训 ?现阶段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应准确把握哪些重点 ,注意解决哪些突出的矛盾 ?怎样面向国内外市场 ,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的背景下搞好农业结构调整 ?…  相似文献   

20.
理性官僚制已为实践所证明是工业社会的理想组织模式。从整体上看,现阶段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我国将处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工业社会。但在行政组织模式上,我国至今尚未建立起理性官僚制。因此,重塑理性官僚制就成为三重转型时期我国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