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莫言的小说颠覆了传统的"文学—历史观",实践了一种解构的叙事策略。在他的小说中,时间与空间已非线性式按部就班的发展模式,而演化了虚构故事的背景;以往所彰显出来的王者视野与庄重风格解构成了民间视角与轻佻叙事;近乎"神化"的英雄被拉下神坛,转而由流淌着自然人性的草莽、土匪等人取代。通过以上解构策略,莫言的历史小说实现了历史的祛伪目的,形成了新时期以来历史存真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2.
"四大名著"是我国古小说经典,代表古小说的最高成就。其内在叙事结构的主要思维形态有两种:辩证思维和圆形思维。辩证思维是其内在叙事结构的思维常态,圆形思维是其内在叙事结构的思维本质。这两种思维不仅支撑起了"四大名著"的内在叙事结构,而且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古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3.
《最蓝的眼睛》以现实主义艺术为主导的同时,又广泛吸纳和融合了现代主义小说的描写手法、结构章法和叙事策略,体现了作者在小说创作上继承、发扬和创新的精神。这部小说具有"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的艺术特色,是作者小说创作道路上一部高起点的叙事文本。  相似文献   

4.
流行于20世纪50、60年代的"红色传奇"小说是一种带有浓厚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小说叙事模式,对中国传统小说叙事方略的继承与沿用,使得"红色传奇"小说在叙事特征上表现出诸多的与当时主流政治意识形态需求的相悖之处。这些因素的存在,较为明显地妨碍了政治意识形态因素在"红色传奇"叙事中的充分发挥,从而不可避免地构成了"红色传奇"小说在当时情形下的政治意识形态"软肋",并进而决定了此类小说在当代十七年文学演变进程中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5.
《坠落的人》是唐·德里罗反思"9·11"恐怖袭击事件的重要文学作品。小说结构上重要特点是采用非线性叙事结构,叙事的时间不再遵循物理时间,时间线被打乱,具体表现在碎片化叙事和环形叙事。碎片化叙事主要表现在小说中叙事的时间、空间不断转换,具有无序性、碎片性;而环形叙事主要表现在小说的开头和结尾的叙事形成一个封闭的环形。结构为主题内容服务,这样的非线性的叙事结构突出了"9·11"事件对美国人民造成的重大创伤,虽然人们在不断疗伤恢复,然而,伤痛却很难彻底从记忆中抹去。  相似文献   

6.
古龙小说中叙事策略的极变表现在:从人物身份、侠客武功等"形象"的塑造实现了叙事权威;利用独特的干预叙事策略,使叙事者、被叙事者与读者关系交织,从而极具艺术张力;同时,对传统武侠模式进行颠覆,体现了过分追求"个体"完整性等现代意识。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当代小说领域以马原为首的先锋小说作家进行了一场叙事革命,他们在实践中完成了中国小说由"创作"向"写作"的转换。通过对余华、格非、苏童创作的分析,力求阐释中国先锋小说叙事革命的特点:开放时间、感觉的叙述方式;临界叙述;抒情风格。  相似文献   

8.
珍妮弗·伊根的《塔楼》采用元叙事的叙事策略,通过叙事者的现身,彰显了小说的后现代性。小说中的元叙事具有解释、类比和离散的叙事功能,这些功能推动了小说的悬念设置、情节发展和主题渲染,使小说在叙事特点上大异奇趣,这也是小说成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作为向"新历史主义"小说大规模进军的前奏,中篇小说《罂粟之家》已经彰显了苏童向历史深处遁逃的勇气和决心。在《罂粟之家》中,苏童将欲望植入历史的肌体,用欲望化的叙事打破了以历史理性为要义的伦理关系的藩篱,颠覆了"宏大叙事"下被主流话语系统模式化的"阶级(层)叙事",将潜藏在人性深处的欲望置于历史的中心位置,精彩地完成了一次人性欲望的突围表演,达到了历史与人性的高度契合,以此表现了苏童式深刻而独特的人性关怀。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自我小说"是指那些具有浓厚"自我意识"的短篇小说,这些小说的聚焦模式基本上是固定的,主要分为外聚焦型和内聚焦型两类。但运用热奈特的叙事理论对《呐喊》和《彷徨》中的"自我小说"进行比较分析可以看出,鲁迅"自我小说"的叙事模式并非恒定不变的,根据呈现主题的需要、表现手法的不同和题材处理方式的改变而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不同聚焦模式之间的转化,同种聚焦模式之间人称和焦点人物之间的变化以及插入聚焦和多层次聚焦上。  相似文献   

11.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是爱德华·摩根·福斯特的六部著名小说之一,表现了意大利下层人民对于自由、爱、真诚的理解与英国中产阶级的保守、抑制、虚伪的生活环境之间的矛盾.维·苏·奈保尔的小说作品多以后殖民世界移民的漂泊性和无根性为特点.他的代表作《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描写了毕司沃斯先生一生对于“房子”的追求,体现了多重文化身份的移民对于自由空间和归宿的向往.通过对两部作品中“房子”不同内涵及其象征意义的探索,即“房子”一方面是自由、地位、尊严的象征,另一方面代表着禁锢、守旧、窒息的环境,结合象征主义原理,说明两部作品采用相同的象征手法,却反映了截然不同的主题、价值观及社会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12.
由于特定“历史惯性”的强大作用,新时期初期的小说创作并没有从根本上完全摆脱政治意识形态话语的既定规范。从“知识论”的角度将这一时期隐含在小说叙事背后的话语模式概括为“X说是P,所以是P”这样的一种潜在逻辑公式,以此重新解读这个时期的“伤痕”、“反思”小说,能够更为清晰地把握新时期初期文学的内在生成机制及其模式化创作的潜在原因。  相似文献   

13.
徐勇 《南都学坛》2009,29(5):43-45
曹乃谦虽然对其笔下的山西雁北世界充满了太多的感情,但这个世界并非被认为的那样是一片"净土",毋宁说这是一个分裂的空间,其时间指向上的暧昧不明使得小说在意义的读解上呈现出多义性的一面,作者把乡土世界简化为食色人生的主题,其实反映的是作者对现实和历史无力把握的心理体验和经验。而其小说在描写食色人生时又呈现出灵肉分离的一面:"我"对灵的注重对应乡土农民对赤裸裸的肉欲的饥渴,这些都透露出作者背后深深的矛盾和焦虑,故此,与其说曹乃谦乃一"真正的乡巴佬",毋宁说他是一个真正的文人,小说世界呈现出的矛盾和分裂其实是作者内心情感体验和思想分裂的表征。  相似文献   

14.
叶兆言的新历史小说交织着消解与构筑的双重意向,即交织着"形而下的客体真实的改写与形而上的超验世界的重构",其作品将虚构和真实融为一体,并通过故事叙述把历史事实溶解在平民化的认识和体味之中,消解了历史的神圣性;同时,以民间的视角展示历史本真面目和具体入微的社会生活存在,探究人在各种情境中的生命形态,由此勾勒出一幕幕有笑有泪的市井传奇。  相似文献   

15.
吴宓认为小说不是生活的消遣,而是人生的表现,赋予了小说对个人、社会和世界以厚重的文明教化功能。他从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流派那里吸收“写实小说”的概念,把自己的人生观和道德理想作为小说主旨追求的目标,强调小说对真、善、爱等终极价值的张扬。依此为标准,吴宓展开了对中外“写实小说”的批判。  相似文献   

16.
"国家"、"民族"是梁启超"新小说"目光所及的终点,梁启超以"守望家园"的视角来审视小说,将小说作为劝善惩恶的工具,这种视角让小说担负了太多不属于小说的重任并最终压垮了小说。"守望家园"的视角显示了梁启超的现代性,只是这个现代性是启蒙现代性。王国维的文学观摆脱了"一时"、"一地"、"一国"的束缚,而具有了"天下"的广阔视野。"俯瞰苍生"的视角使王国维得以高屋建瓴地洞察人生与小说,不给小说负载道德说教与社会救赎的重任,使得小说全面、真实地创造世界。"俯瞰苍生"的视角无疑具有反抗传统的现代性特质。从"劝善惩恶"到展示真实世界,显示了小说评论与创作的现代性历程。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小说创作大多恪守"小道可观"的"史补"观念,不可避免地落入了"劝善惩恶"的"实录"窠臼。这种先入为主的道德评价致使叙事成为了一种图解,如武则天的形象就徒然成为一种符号。不仅仅历史题材,包括其他题材的小说都这样附庸于史书传统,把自己的价值定位在"一言可采"的道德选择,很少具有自觉的本体意识。只有少数杰作能够对世事人生作复杂的观照,主张虚构的"事体情理",走向观念的成熟。  相似文献   

18.
论余华小说“活着”意象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华的小说《活着》以富含哲理的客观叙事,通过展示普通人的生活样态,创造了“活着”的独特意象。这一意象既是现实人生中反复出现的“典型情境”的感性显现,又与中国传统儒道哲学文化有着深层联系,同时具有人类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9.
通过构建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语料库哈代其他类小说语料库和哈代同时期作家小说语料库,对这几个语料库进行关键词数据提取和对比分析,发现哈代的"性格与环境"小说用词较为灵活但词汇长度较短。这类小说有如下几个特点:1故事多发生在英国的乡村,多为贴近生活的场景且农民在小说中的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2对乡村生活的描写丰富、形象;3对环境的描写尤其是树木的描写极为丰富;4此类小说中的动物具有人的情感,而人类对于动物也怀有关爱、同情之心;5故事情节倾向于围绕三个时间点展开,即tonight、today和Sunday。以关键词为切入点,得到的名词中描写乡村环境、自然环境的占了近1/3的比例,这类小说中的"环境"特征可以得到证实,但"性格"这一特征并不能从得到的关键词中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20.
陈昌平的小说在一种吊诡叙事中对生存的境况进行耐人寻味的发掘,宏大叙事与生活叙事的吊诡带出生命个体与历史语境的矛盾关系;崇高的消解与找寻崇高的吊诡让我们在反思与坚守中感受生活的无奈与坚守;承认荒谬却不认同荒谬的吊诡敞开了更多本真生存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