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东晋南朝时代,侨州郡县普遍设置乃至成为一种制度。侨州郡县对当时政区建置与政区制度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如政区增滥现象、其他种类特殊政区的成立、政区制度的没落与虚妄等等,都与侨州郡县相联系。虽然如此,东晋南朝设立侨州郡县、实施侨置制度,起码在当时仍然是利大于弊。  相似文献   

2.
西晋永嘉丧乱后,北方少数民族进入黄河流域广大地区,先后建立了十六国。于是,晋室东迁,中原汉人也纷纷南下避乱,流徙到长江流域或更远的闽、广、交阯一带。流民南下,固然带来了劳动人手,但他们脱离本域,随处就食,成为一个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如不及时加以安置,势必会影响东晋政权的巩固,甚至重演西晋末年的流民起义。为了迅速解决这一问题,东晋政府便在流民比较集中的地区设置以其北方原籍为名的地方行政机构,称为侨州郡县。而隶于这种特殊的行政机构下的流民(编户)就称为侨人。侨人的户籍与土著不同,凡注籍于侨州郡县上的户口,可以享受蠲免租调赋役的优复待遇。这使得播迁江表的流民有一个安身之地和喘息、苏复的时机,在短期内有利于东晋政局的稳定和生产的恢复。再  相似文献   

3.
胡阿祥新著《东晋南朝侨州郡县与侨流人口研究》一书,围绕《宋书·州郡志》与东晋南朝侨州郡县的具体考证,颇得乾嘉考证的传统;而围绕东晋南朝侨州郡县与侨流人口的系统探讨,则显示了可谓卓越的史识。  相似文献   

4.
东晋南朝各代政权,都曾于其管辖区内设置侨州、郡、县,安置、优抚北方南迁流民。为北方流民即侨人专门设置地方管理机构,始于东晋初年,历经宋、齐、梁、陈,直到隋初全部裁撤,前后二百余年。这一措施,对缓和南北士族的矛盾,安辑北方流民,稳定社会秩序,发展南方经济,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从东晋王朝开始的大规模地设置侨州郡县,是为解决当时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流民问题,而采取的重要措施。西晋末年,由于政治腐败,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并  相似文献   

5.
谭其骧先生发表于1934年的《晋永嘉丧乱后之民族迁徙》,是一篇影响广泛的经典论文;及1990年,谭先生自析该文尚有四个方面有待充实、提升或补充。秉承此意,本文就其中的三个方面略作申论。首先,西晋中后期迁徙人口大量出现,他们或因饥荒而四处奔流,或受非汉民族政权的掠夺与招引,或为带有明显政治性与目的地的西北迁河西、东北迁辽西、南迁江南。其次,由于东晋南朝侨州郡县的设置,往往是以呈团聚状态的侨流人口为对象的,又考虑到了利用侨流人口、避免土客冲突等因素,于是造成了不设侨州郡县的区域存在侨流人口,设置侨州郡县的区域侨流人口也不一定固定居住在相应区域内的复杂情形。再次,依据《宋书.州郡志》所载侨州郡户口数,估算东晋刘宋时期南迁人口及其后裔的数量,不宜简单直接,而是需要考虑到其数字的复杂性,并引入一些历史人口学的理论与方法,作出补充、修正与扩展。  相似文献   

6.
湘州考     
地方志对湘州的记载混乱,一些权威著述和工具书,辗转相因,对于其创设时间和所辖郡县及现今所在地域记述误谬,一直不为人们所关注。本文作者在查阅大量资料之后,从五个方面对湘州进行了考证,纠正了一些误谬。一、湘州设置于西晋,不在东晋;二、南朝只有一个湘州;三、湘州初由荆、江二州八郡析置;四、湘州辖郡考;五、晋宋湘州四省四立。  相似文献   

7.
秦汉社会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和交通的长足进步,商品市场较先秦时期有了较大发展,形成了农村及郡县城市等多层次市场.常见的农村市场有里市、亭市和乡市等,广大农民和小手工业者通过在农村市场的交换获得了自己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一些基本商品,从而使他们的再生产条件得到一定补偿,生活水平得到一定改善.在一个郡县范围内以郡县城市市场为中心,形成了第二层次的郡县地方市场,在这个层次的市场里有比农村市场丰富得多的手工业和农业商品,农民和手工业者等通过在这个市场的交换,充分获得了自己再生产和生活所需的各种商品,从而促进了一个郡县范围内再生产的良性循环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以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历史上,封建政府对少数民族的管理,有秦汉的道制,两晋南朝的蛮府和左郡县,唐宋的羁縻府州县,元明清的土司制度。其中两晋南朝的蛮府和左郡县迄今未见系统论述,仍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两晋南朝治蛮机构普遍设立。荆州有南蛮校尉,雍州有宁蛮校尉,豫州有镇蛮护军,荆益地界有三巴校尉,梁益二州有平蛮校尉,广州有平越中郎将,西江督护、南江督护,东江督护。限于篇幅,本文着重讨论南蛮校尉、宁蛮校尉、镇蛮护军的设立和作  相似文献   

9.
南宋理学家张洽所纂《历代郡县地理沿革表》,为地理书中“表”类著作的肇始之作,具有开创之功,颇具价值。然而,由于其未正式付梓刊刻,鲜见于公私目录,亡佚亦早,故知者甚少。今考南宋类书《记纂渊海》明万历刻本郡县部载录其佚文七百一十七则,八万余字,几近可恢复其原貌,弥足珍贵。故在佚文辑录的基础上,对张洽其人、其书中一些相关的学术问题进行梳理考证,释疑解惑,不仅具有还原《历代郡县地理沿革表》部分原貌的文献学价值,又可为宋代地理学的研究提供新的史料。  相似文献   

10.
论土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土断是理解东晋南朝侨旧问题的一大关键。东晋南朝 2 70余年间 ,明确见载于史的土断计有十次 ;各级地方政府进行的小范围或地区性土断 ,则一直没有停止过。东晋南朝的土断 ,主要是为了解决两方面问题。一是整理侨州郡县 ,力图使混乱不堪的政区走上正轨 ;二是改白籍为黄籍 ,以期取得“财阜国丰”的局面。虽然土断的实际效果不甚理想 ,但屡行不辍的土断 ,却对东晋南朝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 ,乃至后世的历史 ,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明末启蒙学者的封建、郡县之辨实际上是从两个层面展开的,一是以"公天下"论为理论依据,要求君主以公心治理天下,反对君主专制。二是以人性自私论为依据,肯定天下人的私心私利,进而将君主公心解释为满足天下人的私心私利。两种理论都可以推导出对封建制某种程度的肯定,不同处在于,人性自私论否认治权在君,不再寄希望于君主的个人道德,这就为明末的封建、郡县之辨注入了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史记·陈涉世家》中有这样一句话:“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意思是:“在这时候,各郡县苦于秦朝官吏压迫的人们,都惩办他们的长官,杀了长官来响应陈涉起义。”  相似文献   

13.
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城四家子古城出土的金代文字刻砖,印证了城四家子古城为金代新泰州,即辽代长春州。同时也印证了金朝时实行的"入粮鬻官"制度以及关于城四家子古城属性的不同见解和辽代长春州的建置背景作用。  相似文献   

14.
汉唐以来东瓯故地的建置沿革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与东瓯都城有关的东汉"章安县东瓯乡"在永和三年独立为"永宁"县后,演变为唐宋以来的温州和台州南部郡县。《新唐书.地理五》语"黄岩,本永宁"概括了唐代黄岩县原属汉永宁县故地的历史。考古发现的温岭大溪东瓯古城与塘山东瓯贵族墓葬的地理位置,与汉唐以来东瓯都城故地的郡县沿革史吻合,应距东瓯国都城遗存不远。  相似文献   

15.
试论《元和郡县图志》的成就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和郡县图志》是唐代历史地理学家李吉甫撰写的一部地理学名著,历史上人们对该书一直给予了较高评价,但这些评价均不够全面。本文从历史地位、学术风格、实用价值、军事主旨四个方面对《元和郡县图志》的成就及特点进行全面评述,认为该书不仅是奠定李吉甫学术地位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中国古代地理学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巨著。  相似文献   

16.
经过汉初七十余年的文化复兴及文化整合,至西汉中期,儒家法律文化占据了法律文化的主导及主流地位,儒家法律文化深刻地影响了汉代法制的各个环节.儒家法律文化对汉代司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郡县官吏司法的儒家化方面.两汉郡县官吏在儒家伦理法观念、"无讼"观、"身正令行"观、德刑观及"恤刑"观的影响下形成了"春秋决狱"、综合治理、道德感化、调处息讼及"哀矜折狱"的司法之风.两汉郡县官吏司法的儒家化影响中国古代儒家化的司法传统及司法制度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西晋末至东晋亡,湘州曾两次建置,所统郡县多割自于荆州。随后,又两次废省,所辖郡县亦皆归属荆州。究其原因在于,当荆州方镇过于强盛时,中央政府必然对其猜忌,必欲分割之。反之,荆州方镇意图独立于中央政府时,则必省并湘州,增强自身实力,期图和建康相抗衡。换言之,不同历史时期,中央和方镇之间的实力会出现此消彼长的情况。因此,双方皆欲通过改变长江中游的政治地理格局,以谋求各自的政治利益。  相似文献   

18.
"宁失藩服,毋损郡县"是清政府在地缘政治变化下的战略调整,是在华夷秩序瓦解后晚清"国家"观念的重大转变。正是在"宁失藩服,毋损郡县"影响下,"大一统"的边际与"中国"的边缘日趋统一;传统的"一统天下"、"一统四夷"观念,向稳定、维护多民族国家的"一统"观念转变。由此,"中国"观念在近代中国的转型中进行了调适,即认同的"中国"不再是文化上的"天下一统",而是具体的、现实的多民族的国家统一体。  相似文献   

19.
唐代名相、诗人李德裕在党争中失利,于大中三年(公元849年)被贬逐到海南岛,但其具体贬所究在岛上何处,自明代以来,便说法不—,或谓崖州,东谓振州。1962年,郭沫若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肯定了振州说.笔者认为,振州说是缺乏根据的.  相似文献   

20.
关于秦代闽中郡和汉代冶县设置与否,以及对这两个郡、县设置的地点,学术界长期争论不休。最近福建历史地图编委会拟重新绘制地图时,还为此召开过专题学术讨论会,意见仍很不统一。这是一个直接关系到福建古代史的一个大问题。本文仅从闽越史的角度探讨福建境内封建郡县设置问题。一、秦的统一和闽中郡的出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即在六国的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在征服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包括东南和南部地区百越民族后,也同样建立郡县制。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派“王翦遂定荆江南地,降越君,置会稽郡”。在江浙的吴越地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