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闽东畲族文化地图: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对接的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蓝炯熹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20-30
本文选取若干发生在闽东畲族乡村等地的文化地理坐标建构畲族文化地图,并着重从政治文化、经济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等诸方面,展示畲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对接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革时 ,法制的进步在于推动而非屈从文化传统。法制社会的建立 ,应把法理解为尊重人的价值与尊严 ,保障人的平等与人权 ,提高人的物质文化生活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解放的工具。 相似文献
3.
文化创意与传统产业、传统文化、现代文明的融合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创意是创新、创造、创意及文化的作用日益凸显和经济文化一体化的产物。文化创意对推动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要以传统文化、现代文明优化文化创意,并以文化创意推动传统产业的提档升级,努力实现文化创意与传统产业、传统文化、现代文明的大融合。实现这一融合,首先要找到利用传统文化、现代文明优化文化创意的路径,其次要找到借助文化创意来推动传统产业提档升级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温馨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7(6):55-58
传统文化对我国当代法制建设有着多方面的负面影响,具体表现在文化精神中的五种文化认同所对应的当代法治问题,即:对群体原则过分强调导致的对个体权益的弱视;“为政以德”的伦理化政治和长期刑、法不分导致的民众法治概念的模糊;因曲解“贵和尚中”文化精神而生出的对“无讼”境界的追求;“尊君”、“重民”的传统思想导致的对“明君”的呼唤和对人治的潜意识认同;伦理型文化养成的对道德约束力和“自律”的高度期望导致对权力制约意识的潜在弱化。 相似文献
5.
项卫卫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4(5):143-144
中国先进文化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息息相关.中国先进文化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提供理论指导,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为中国先进文化提供法律保障.二者的关系体现了文化建设与法制建设的高度统一性. 相似文献
6.
2014年8月28日至31日,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国际论坛暨国际易学联合会成立十周年庆典在辽宁省政府人民礼堂隆重举行。本次大会共收到论文130余篇,涉及易学总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易学史新探、易卦经传新解、易学与科学、易图谶纬研究、易学与风水学、易学与生态文明、易学与医学、易学与思维模式等众多领域,充分体现了学与用的结合,古与今的融通的宗旨。本届大会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必将对弘扬易学文化中的优秀传统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文化法制建设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桂英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9(5):88-91
加入WTO后,文化法制建设的任务更凸现在我们面前。目前,我国的文化法规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大法少,一些重要的文化领域立法存在空白;文化执法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文化法制人才严重短缺;文化法律、法规的普及、宣传和文化法律意识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8.
通过系统分析中国传统文化要素与现代文化要素的差异 ,采用现实比较的方法 ,可以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分为结构文化、制度文化、形式文化、观念文化、心理文化等几个方面 ,可以看到自然经济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消极被动的根源 相似文献
9.
安全是人的生存发展需求,亦是文明发展的必要保障。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安全状态体现在文明的物质形态的传承创新、制度形态的有序运行及精神形态的自强自立上。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安全发展的道路上,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面对世界各文明之间的交流碰撞,要防范民族虚无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的侵害及“西方中心论”的话语解构风险,同时更要抓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机遇。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安全感”,要坚持系统思维,审视文明建设的各系统要素,从原则、主体、内容、制度、实践等维度协同发力,实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一个拥有几千年文化底蕴的古国,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和以数字化为特点的网络文化并存是我国当前的文化存在形式。两种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儒家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受到网络文化的强烈冲击,网络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从表象来看,网络文化的传播方式、表达和存储方式与传统文化形成了冲突的局面。实际上,两种文化在碰撞的过程中正在朝着融合的方向发展。从网络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含义和特征出发,研究两种文化在冲突中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对发扬我国传统文化和构建网络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马玉祥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0,(1):25-31
伊斯兰法文化是伊斯兰学说的缩影,是伊斯兰法规定的典型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总和,体现了伊斯兰教的精髓与核心。中国法文化是以儒家经典为法源的封建法律制度的总称,中华法系源远流长,诸法合体,体系独特。伊斯兰法文化与中国法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两种法文化产生的时代背景与人文精神不同;体现的文化氛围与哲学思想不同;体现的文化内涵与表现形式不同;体现的体例与结构不同;体现的法的价值、功能与效益不同。 相似文献
12.
马玉祥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5,(4):12-20
民族地区小康社会建设直接关系到我国小康社会建设的成败。没有民族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中国的小康。在推进民族地区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中,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按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实现“五个统筹”,为小康社会建设提供体制保障,推进民族地区小康社会建设必须加强民族立法,进一步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法,使其切实得以贯彻,并把它作为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政治基础和法律保证;使党和国家对民族地区的各项政策和措施法律化。 相似文献
13.
近代中国社会救济的理念嬗变与立法诉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社会救济理念主要源于儒家及佛家宣扬的慈善观念,基于这种理念的救济活动源远流长,体现出慈善恩赐、重养轻教、济贫救困的明显特色,但终究不能将社会救济事业导入法制化轨道.晚清以降,受到西方社会救济理念的影响,中国传统社会救济理念开始向近代嬗变,慈善观念演进为国家责任观念,重养轻教的消极救济观念演进为教养并重的积极救济观念,道德色彩浓厚的济贫救困观念演进为"全民救济"观念.理念的嬗变为近代中国社会救济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并进而在民国政府颁布的有关社会救济法规中化为国家的立法诉求. 相似文献
14.
袁琳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5(4):127-130
从古希腊奴隶制社会开始的两千多年历史中,西方的思想家在追求完美的理想社会中创造出了丰富的社会和谐思想。这些思想中不乏进步的历史意义,同时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来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沈鸿新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0(6):5-9
江泽民同志在“5.31”讲话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本质”这一概念,并回答了如何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本质这一当代中国最根本的问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本质理论的提出,又一次深化了“三个代表”思想的科学内涵,把党的先进性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同实践“三个代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 相似文献
16.
龚剑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5,(3):118-120
针对目前图书馆构成馆藏的主要部分:传统型文献与电子文献两种藏书类型,本文主要从藏书建设工作的角度对两种馆藏做分析、比较,进而提出这两种馆藏建设无非是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两个方面,它们所要实现的目标、功能及藏书建设所遵循的原则基本一致,但两者在文献资源建设中体现的矛盾关系不同,所处环境和实现的手段不同。对这一现象的认识旨在从理论上探讨如何指导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工作的实践。 相似文献
17.
王弦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5(6):20-22
社会文化基础、法律文化价值取向和外在形式等三个方面是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西方法律文化有所不同的原因,文化思考的比较可给予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律文化带来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沈岚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
伴随着近代中国警政的发展,以《违警罚法》为首的治安处罚法规的立法渐趋细密,主要呈现出三个方面的特点:重点监控流动人口;广泛援引治安章程予以处罚;制定诸多条款强行灌输国家观念。上述立法演变揭示了近代中国警察治安处罚职权的扩张,彰显了当权政府通过立法寻求权力扩张的努力。 相似文献
19.
李伟明 《江苏石油化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64-67
面对现代化过程中人们对传统经典的疏离、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化霸权的渗透和市场化浪潮带来的文化格调危机,中华传统经典教育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对保持民族文化主体性以及对文化格调的提升意义重大。在教育目的上要培养融历史底蕴与现代精神为一体的国民人格,在制度安排上要确保中华传统经典教育的基础性与稳定性,在教育主体方面应建设一支具有深厚文化学养的师资队伍,在教育内容方面应构建话语、知识和价值三位一体的内容体系。 相似文献
20.
解少勃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6(4):45-48
对于传统雕塑的态度,中国雕塑界基本有三种表现:即自觉型、盲从型和否决型。对中国传统雕塑和现代雕塑发展历史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其具有突出的继承性、借鉴性和时代性特征。认真审视中国传统雕塑,并给以批判地继承和吸收,是今后中国雕塑事业发展和创新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