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城市化与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津冀地区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最具潜力的区域之一,与珠三角和长三角相比具有比较优势,但目前京津冀区域中的城市化水平较低,已影响了京津冀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因此,现阶段应大力推进京津冀区域中的城市化水平.本文就京津冀区域中城市化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逐渐形成了"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三大经济圈.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了拉动经济增长的创新途径.从法律的视角指出作为转型时期的大庆市在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时可能存在的有关环境保护、地方法制以及主体定位等问题,为在法律框架下更好发展一体化经济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3.
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以各种形式参与各个层次的区域合作,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改革开放30年,我国沿海区域经济一体化特征日益明显,目前已经形成了在全国乃至亚太都具有较大影响的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经济区.台湾、福建、浙南、粤东以及腹地江西中东部地区,其人口和"长三角"相当、经济总量超过"长三角",有条件形成一个经济区,成为我国东南沿海经济新的增长极.顺应国际经济潮流,加快两岸区域经济合作,促进海峡两岸经济一体化,构建海峡经济区,是两岸经济区域分工不断走向深化,并取得最优资源配置和相对竞争优势的最佳出路,也是台湾经济避免被"边缘化"和产业"空洞化"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4.
经济流反映了城市间相互联系的密切程度,体现出城市群内核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经济辐射力和周边城市对核心城市辐射力的接收状况,是城市群协同程度的重要量化指标之一.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城市群已成为引领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和重要增长极,通过构建引力模型,对京津冀和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经济流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三大城市群的经济流呈现"分殊性"的区域空间结构特征,京津冀城市群的整体发展水平落后于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基于三大城市群在科技创新、产业结构、交通运输量、信息强度四方面影响经济流的发展差异,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亟须借鉴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成熟的发展经验,在发挥核心城市辐射作用、聚集创新资源要素、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构建交通网络体系、完善信息基础设施等方面注入新鲜活力,以实现区域协同发展向更加均衡、更高质量水平迈进.  相似文献   

5.
李剑玲  樊响 《河北学刊》2023,(2):156-163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与“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相比,京津冀协同发展仍有较大差距。至2019年,“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是高度协同状态,而京津冀城市群是一般协同状态。京津冀城市群中生态子系统和科技子系统发展不协调是造成复合系统协同度低的主要原因。其中,R&D人员量、科学技术支出、有效发明专利数、规模以上高新企业个数、森林覆盖率序参量对复合系统协同度敏感性高。未来,应着力推进产业生态化,打造绿色增长极;全区域人才与科技联动发力,由虹吸改为辐射;构建一体化机制,重点提升河北地位。  相似文献   

6.
长三角:从点轴发展走向网络发展--兼论杭宁发展带的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三角都市带发展和一体化进程中出现的"失衡"问题,说明有必要改变长三角目前的以上海为中心的"点轴"发展形态,通过对长三角主要城市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数测算,笔者认为长三角地区实际上是一个"匀质"地区,区域内各主要城市都已经具备相当的发展实力,因此,从长三角整体论出发,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应该走多核心的网络发展的道路,而建设杭宁发展带,可以实现提升杭宁城市地位,构建浙苏合作平台,拓展民企成长空间、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的战略目标,改善网络效应,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协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我国不同区域需要采取有差别性的人口发展战略.长三角是我国全球化的前沿地区,经济最为繁荣、社会发展和公共服务投入水平最高、环境承载能力与生态压力也最高.长三角地区应针对人口发展面临的特殊性问题,讨论实施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长三角地区还应该应对人口率先转变,建设人口发展的先行先试地区;适应人口快速集聚,完善居住证管理、推动户籍改革;适应人口老龄化,完善老龄社会的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在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推进人口管理和相关政策的区域整合.  相似文献   

8.
京津冀都市圈--正在崛起的中国经济增长第三极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杨连云 《河北学刊》2005,25(4):57-64
大都市圈崛起是世界各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现象,也是当前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都市圈形成与发展的内在动力来自对聚集经济效益的追求.中国三大都市圈中长三角、珠三角已经崛起,在全国经济总量中占有较大份额.京津冀都市圈虽然改革开放相对落后了十几年,但是由于其非常优越的区位优势和全国第一的科技竞争优势,只要其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京津冀都市圈的崛起将势不可挡,指日可待.  相似文献   

9.
欧盟经验对珠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启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珠三角区域一体化问题上升为国家层面的公共政策议题.虽然欧盟的情况与珠三角有着许多不同之处,但欧盟推进区域一体化的理念思路、体制机制和政策工具等基本经验对于珠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以欧盟区域一体化为借鏊,将会为从制度层面推进珠三角区域一体化提供创新路向.  相似文献   

10.
李胜会  冯邦彦 《学术研究》2012,(1):66-73,159,160
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化不是一种自生成长的城市化,而是在外部力量主导下的“粗放型城市化”.通过研究发现,在我国三大城市群,传统的城市化水平“虚高”,很大程度上只是人口的“被城市化”;综合城市化指数衡量的城市化水平更具内涵,反映了城市化的真实程度.通过对综合城市化效率的研究,我国三大城市群地区综合城市化效率总体有效性不足,尤其是大城市效率水平较低,而中小城市效率水平较高.通过对三大城市群比较发现,京津冀城市群综合效率水平最高,珠三角城市群综合效率水平最低;在效率变化上,京津冀和长三角城市群效率改善均优于珠三角城市群.  相似文献   

11.
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会展业发展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珠江三角洲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会展业较为发达的地区。珠三角与长三角在发展会展业上各有其优劣势。促进两区域会展业的更快发展 ,需要进一步明确各自的发展定位 ,加强相互间的协作与合作 ,与旅游业的发展紧密结合 ,不断提高会展业的质量和效益  相似文献   

12.
区域综合竞争力是由区域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辅助竞争力三者构成,不同区域在提升综合竞争力过程中会选择不同的路径,也将花费不同的时间。本文通过三维模型,分析出各种不同路径选择对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的影响,并通过实际统计资料分析了我国区域综合竞争力提升的相对最佳路径安排。最后对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地区的综合竞争力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3.
区域综合竞争力是由区域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辅助竞争力三者构成 ,不同区域在提升综合竞争力过程中会选择不同的路径 ,也将花费不同的时间。本文通过三维模型 ,分析出各种不同路径选择对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的影响 ,并通过实际统计资料分析了我国区域综合竞争力提升的相对最佳路径安排。最后对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地区的综合竞争力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与体制改革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长江三角洲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的两大区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两个三角洲对我国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对两个三角洲的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重点在于比较两个三角洲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差异,以及在市场化进程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对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地区综合竞争力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区域综合竞争力是由区域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辅助竞争力三者构成 ,不同区域在提升综合竞争力过程中会选择不同的路径 ,也将花费不同的时间。本文通过三维模型 ,分析出各种不同路径选择对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的影响 ,并通过实际统计资料分析了我国区域综合竞争力提升的相对最佳路径安排。最后对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地区的综合竞争力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6.
近代上海与长江三角洲的邮电通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鞍钢 《江汉论坛》2007,2(3):87-93
1843年上海开埠后,逐渐成为中国的工业、商贸和金融中心,在此期间电讯、邮政亦获得同步发展,与毗邻的长江三角洲的联系尤为密切,明显促进了彼此间经济的互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缓慢的制度性障碍,即地方利益与区域利益协调的障碍、区域一体化过程中市场分割的障碍、地方性公共产品投资发展规划竞争的障碍、长三角人力资源流动的障碍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剖析了这些障碍难以克服的深层次因素.本文认为,可以通过中央加大对地方的协调管理,规范地方政府竞争行为,改变官员晋升考核体系等方法来弱化或消除制度障碍对长三角一体化的负面影响,加快推进长三角区域的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8.
如何正确处理劳资关系,保护外来工(农民工)权益已成为中国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在外来工劳动权益的现有研究中,地区差异是一个尚未得到应有重视的议题。依据对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外来工大规模问卷调查的分析发现:在31项有关权益保障的重要指标中,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有22项存在显著差异,除工伤保险和带薪休假外,其余20项,长三角均好于珠三角地区,特别表现在工资水平、劳动合同签订率、社会保险购买率和工作环境等方面。在控制人力资本和企业特征之后,两地仍然存在重要的地区差异。引起地区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珠三角最低工资标准低于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劳动合同法》的落实力度不如长三角地区;珠三角企业中本地人所占比例较长三角地区低,人口密度和结构影响了企业管理制度。研究认为,长三角地区企业更多采用人情型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主要不是通过企业所有制性质来体现,而是与本地工人比例密切相关。尝试用地域—社会—文化的解释思路,并以地方公民身份等概念观照影响劳动权益地区差异的制度环境,有助于对问题的把握。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计算了长江三角洲不同城市间的经济同步性,分析影响其城市间经济同步性的因素.发现距离、邻接和同省份这些外生因素,对经济周期同步性的影响已经较为微弱;两城市间经济发展程度和产业结构越相似,经济同步性越强;而贸易和投资开放相似度的影响为负.长江三角洲作为中国最为发达的经济区之一,其经济一体化既需要转变政府职能,也需要进一步的政策协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