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在战国时代的二百多年间,发生了数以百计的大大小小战争,可以说,战国的历史基本是由军队和策士写成的,战争是战国政治的主要内容。由于战国务大诸候国的力量基本是均衡的,因此各国都竞相扩军备战、军队受到格外重视。战国的情况诚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军队变成了国家的主要目的,变成了目的本身;人民之所以存在,只是为了当兵和养兵”。战国军队已有一个较大的数量,而战国的生产力水平是很有限的,那么战国是怎样解决养兵问题的呢?本文的目的正是试图从现有的资料来分析战国是以什么养兵和如何养兵这些问题。 一、军斌是战国平时养兵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2.
战国时,齐威王为了改变“诸候并发,国人不治”的落后挨打局面,很注意励精图治,选贤任能。为了量才使用,他认真考察各级官吏。考核优劣不是依据纷纭议论,而是注重实地调查。他即位不久,听到很多人讲即墨大夫的坏话,也听到很多人赞颂阿大夫的贤明。齐威王没有轻信这些说法。他派人到他们管辖的两个地方进行考查,发现即墨“田野辟,民人  相似文献   

3.
文官制度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了职业文官,如春秋时的管仲、百里奚,战国时各诸候国国王所重用的大批能言善辩的游说之士等。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建立了一整套管理政府官员的制度,这就是中国古代的文官制度。在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中,经过不断的发展变化,日趋成熟。特别是隋唐以后,封建政府录用官员所采取的公开考试、择优授职的科举制度,更使中国古代文官制度臻于完善。  相似文献   

4.
春秋初期,秦还是一个落后弱小的诸候国,当时各诸候国相互吞并,争夺天下,迫使落后弱小的秦国,不得不考虑自已的生死存亡。就在齐桓公、晋文公相继称霸中原的时候,秦国也出现了一位著名的国君——秦穆公(公元前659年—621年),他也雄心勃勃地想从狭窄的关中地区走出来,称霸中原。 在秦穆公创立霸业的活动中,他的招纳人才是很有名的。百里奚,原是虞国人,家境很贫苦,中年外出谋事。到齐国常常困苦到靠讨饭为生,到东周京城也只是帮王子颓养牛。后来又回到虞国当了大夫,结果晋灭虞又当了俘虏,沦为家奴,晋献公的大女儿嫁给秦国时,把他作为陪嫁的奴隶,途中逃到楚国的宛地,被抓给楚国人养牛马。就是这样一个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5.
西周时期,诸候不分内外和爵位高低,均有权建立军队,且卿大夫也有自己的世族武装,因之形成宗族等级制下王室、公室、家室相对独立的政治实体。所谓“诸侯有卿无军”之说,不过是《国语》作者理想的制度。西周春秋时期以车战为主,其攻车的实战编制为30人;大约至战国初期,其实战编制扩展为75人。  相似文献   

6.
一、释牂牁 牂牁一名,首见于《管子》,其次为《史记》。 《管子·小匡》:“余(齐桓公)乘车之会九,兵车之会三,九合诸候一匡天下。南至吴、越、巴、牂牁、(瓜长)、不庾、雕题、黑齿、荆夷之国,莫违寡人之命。”其中,已有“牂牁”。《管子》一书,有主张不是管子所作,为后人所托。成书时间,当在春秋末或战国时。从《史记·管晏列传》:“太史公日:‘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管子春秋》,详哉其言也。”说明《管子》不是汉儒所造,在司马迁著《史记》前已有了。这是应当肯定的。《管子》中的“牂牁”,今的研究者,较为一致的意见,是当时居住在贵州的一个民族,仍处于氏族部落时期。《管子》成书约在春秋末或战国之际,形成民族而又载诸于书,其存在时间当必比成书时间早。“牂牁”,作为民族一名在历史上出现,是可定为春秋或战国之际。  相似文献   

7.
岳朝娟 《中州学刊》2005,(4):157-159
商代经济是一种多层次经济.在商王朝内部有王室经济和宗族经济,在其外有诸候经济和方国经济.不同层次的经济都具有相对独立性,但同时又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王室经济处于主导地位;宗族经济受王室经济控制最大;诸候、方国经济与王室经济保持一定的相似性,但同时具有自己鲜明的地方特色.正是由于多层次经济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才使得商代经济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较高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8.
老子的主要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一书作者是谁,直到现在还没有定论。春秋末期有一位老聃,孔子曾经向他问礼,他做过东周王朝的徵藏史,後来到秦国去,死在秦国。战国中期有一位太史儋,是东周王朝的太史,曾经到秦国去见秦献公,这时孔子已死去一百多年了。老聃太史儋不是一个人是很明确的。战国中期又有一位李耳,是魏将段干崇的父亲,司马谦说李耳就是老  相似文献   

9.
著名的古文字学家王襄先生(1876—1965),原为天津市文史馆馆长。他毕生致力于甲骨文的研究,硕果累累,贡献卓著。他搜求了大量的甲骨、金石、陶瓷、书画等珍贵文物,大大丰富了他的研究范围,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他的收藏品中有战国、秦、汉、唐等年代的瓦当,如战国兽面纹瓦当、汉千秋万岁、与华无极、长勿相忘、关字等等,文词种类繁  相似文献   

10.
《左传》是以《春秋》为纲的编年史,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实际记事到鲁悼会十四年(前453年)。它广泛地记述了这一历史时期各诸候国之间的斗争和各诸候国内部的斗争,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反映了当时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是今天研究春秋时代一部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献。  相似文献   

11.
荀子是战国末期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的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他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哲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一人的认识究竟是从哪里来的?是人的头脑中固有的呢,还是外部物质世界的反映?是先验地存在于人的头脑中呢,还是通过后天的实践经验才产生人的认识?这是在认识论  相似文献   

12.
出土战国文献主要包括战国金文、战国竹简、战国帛书及汉代简帛中的战国书籍.出土战国文献中单音节疑问代词主要有"何"、"孰"等,复音节疑问代词主要有"奈何"、"何如"、"奚如"等.传世、出土战国文献疑问代词的频率、询问功能、句法功能同中有异:出土文献中疑问代词的总量较少,远远不及传世文献:传世文献中较为常见的"奚"、"谁"在出土文献中极少见到;传世、出土战国文献中疑问代词的询问功能、句法功能基本上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3.
公孙龙是战国末期名家学派的特殊代表人物。我们从现存《公孙龙子》一书的《迹府》篇中得知,他非常厌恶当时名不符实的混乱状况,便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主要在“白马非马”和“离坚白”问题的辩论中提出了一套“守白”即白之为白的理论,体现了“正名”的逻辑思想。  相似文献   

14.
吴起是战国初期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虽说他的官运不佳,但却功绩卓著,威震一时,青史留名。他在鲁国当将军时,创造了以小胜大(齐国)的奇迹之  相似文献   

15.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学习民间文学,获得了巨大成就的第一个大诗人。屈原生在战国末期的楚国,他热爱祖国,同情人民。他学习民间文学,采用民间歌谣体,创造了一种崭新的新体诗歌;他总结民间文学创作经验,运用比兴手法,创作了优美动人的艺术形象;他汲取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进行艺术再创造,使诗歌具有更大的艺术魅力。屈原对中国诗歌的发  相似文献   

16.
据《清华简〈(旨阝)夜〉》记载,《蟋蟀》一诗系周公所作,但这种说法在先秦典籍中找不到任何证据。清华简成于战国中晚期,应为"战国之士私相缀续"之作,所以《蟋蟀》系周公所作之说可能是战国儒士运用的一种史事比附,其目的就是为了尊隆文、武、周公,以抵消来自其他学派非议圣贤、否定周制的巨大压力。战国时期楚地"诗教"文化发达,《(旨阝)夜》中的一些诗作则可看成是战国楚地儒士对于《诗》的一种拟作。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中国古代寓言产生的时间,多年来大家都认为始于战国。白本松在《试论中国寓言的产生及早期的发展》中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他认为,中国古代寓言至少始于殷商中后期(即公元前十三世纪)。其理由是: 一、寓言脱胎于比喻,而殷帝盘庚在劝说臣民迁都时,就有许多比喻。如“尔惟自鞠自苦,若乘舟,汝弗济,臭厥载”。这里他把不愿迁都的臣民  相似文献   

18.
在以往的中国古代法制研究中存在三个思维定式 :1 有法制必有法典 ;2 实体规范是法制的核心 ;3 立法权是法制的前提 ,中央集权制度为法制的当然后盾。这三种定式妨碍了战国前法制研究的深入 ,导致对有关史料的不当理解和对战国前法律制度等的比附性描述。摆脱这些定式 ,借鉴法人类学的方法研究战国前法制 ,不仅有利于正确认识战国前法制 ,而且还可能帮助研究者发现中国历史上不同于秦汉法制的另一种法制类型。  相似文献   

19.
《道德经》与阴阳五行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经》与阴阳五行观□萧汉明自春秋末期至战国中期,阴阳五行观作为一种思维框架,一直在儒墨之外的众多学派中广为流行。战国中期偏后至战国末期,燕齐海上方术之士滥用五行说于鬼怪方术,致使士人对五行说渐生唾弃之情,相当时间内不仅无人问津,而且成为一个被攻击...  相似文献   

20.
评魏文侯     
魏文侯是战国初年魏国的国君。他在位的五十年间致力于社会改革,获得成功,魏国因以富强。继魏文侯改革之后,六国相继实行变法,遂成为一种运动。正是这场变法运动完成了中国社会向封建制的飞跃。因此,作为魏国社会改革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