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史记·高祖本纪》中记:“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知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建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相似文献   

2.
郭店楚墓竹简甲组《老子》隶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店楚墓竹简为我们提供了迄今为止最古老的《老子》文本,隶准读中是解读这个古老文本的基础工作。如果按照当时而不是现时的汉字写词方式来解读这个文本,那么:“孰能浊以渍将舍清,孰能卮以朽将舍生”,则与《庄子·人间世》的部分思想有明显的渊源关系;“或命之,或呼嘱”当读作“或命治国于头”;“其在民上也,民弗厚也”当读作“其在民上也,民弗诟也”;“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当读作“善者课而已,不以取强”;“大曰逝,逝曰远”当隶作“大曰滔,滔曰远”;“甚爱必大费”当读作“甚爱必大悖”;“持而盈之,不若其已”,当读作“柴而盈之,不可匿也”,如此等等,这个古老的文本将为我们呈现出某些新的语义内容。  相似文献   

3.
吴王阖闾是我国春秋时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从公元前515年,他通过“专诸刺王僚”事件夺取吴国政权,短短十多年间,披荆斩棘,励精图治,使素被中原鄙视的蛮夷之邦,称雄东南,屡败强楚,震慑齐晋,对古代江南经济的开发起了重大作用。但旧史学家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因其杀僚夺位而把他说成是“无道”、“不贤”之君。实在是不公允的。本文根据文献记载,对阖闾的主要事迹作一初步论述。(一)阖闾是古代杰出的政治家阖闾是一位很有才能的政治家。他上台以后,唯“恐国人不就”、“诸侯不信”,立即实施了“厚爱其民”、治国兴邦的一系列政策。第一,“恤民同劳”,取信于民。面对着当时国内“君无所御,民无所依,仓库不设,田畴不垦”,又有“江海之害”的不利形势,阖闾向楚国亡臣伍员求计,伍员教以“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的“安君治民”之术。吴王听了人为赞赏,于是劝民农桑,兴修水利,发展经济,以裕国用。在此期间,他虽身为一国之王,但“食不二味,居不重  相似文献   

4.
关于先周称“周”的时间问题,历来都以裴骃的《史记集解》和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为根据。《史记·周本纪》:“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财物,予之,已复攻,欲得地与民。民皆怒,欲战。古公曰:‘有民立君,将以利之。今戎狄所为攻战,以吾地与民。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乃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踰梁山,止于岐下。”裴骃《集解》:“徐广曰:‘山在  相似文献   

5.
索藑茅以莛■兮,命灵氛为余占之.曰;“两美其必合兮,孰信修而慕之?思九州之博大兮,岂惟是其有女?”曰:“勉远逝而无狐疑兮,孰求美而释女?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世幽昧以眩曜兮,孰云察余之善恶?民好恶其不同兮,惟此党人其独异.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览察草木其犹未得兮,岂珵美之能当?苏粪壤以充帏兮,谓申椒其不芳.  相似文献   

6.
僖公二十五年:秦晋战于韩、晋惠公战败被俘。史载: “晋侯使邰乞告瑕吕饴生,且召之。子金教之言日:‘朝国人而以君命赏’。且告之曰:‘孤虽归,辱社稷矣,其卜贰圉也’。众皆哭。晋于是乎作爰田。吕甥曰:‘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将若君何?’众曰:‘何为而可?’对曰:‘征缮以辅孺子。诸侯闻之,丧君有君,群臣辑  相似文献   

7.
在先秦,“儒”有教官、教师之义,但此义为《辞源》、《辞海》、《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等辞书所失收,故今为之补。先秦时期,在诸侯国中传授专业知识、专门技艺的人被称为“儒”。《周礼·天官·太宰》:“以九两系邦国之民,……三曰师,以贤得民;四曰儒,以道得民。”郑玄注:“师,诸侯师氏有德行以教民者;儒,诸侯保氏有六艺以教民者。”“德行”,指《周礼》中的“三德三行”(详后),属于道德行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是专业知识与专门技艺。可见,师与儒都是教师,所不同的是,“师”是负责道德品行教育…  相似文献   

8.
[原文]:筦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月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  相似文献   

9.
说“安”     
国泰民安,百年盛世,实无数人追求之梦想。国家的“安泰”,在下应万众一心,抓住其根本;在上应积其德义,公正而坚毅。赵威后见齐使,不先问君,而先问岁与民。“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此一句可谓是字字千钧,字字沉重。国家之“安”乃是万民之“安”,天下人之“安”,绝非一人一君者之“安”。试问饥民遍野,满目荒凉,何谈一个“安”字?农业乃国之根本,安泰之源泉,抓住了根本,方可享百年盛世,传万代荣光。魏徵曾经谏太宗十思,其言曰:“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诚然,没有英明的领导…  相似文献   

10.
更法     
孝公平画②。公孙鞅、甘龙、杜挚三大夫御于君,虑③世事之变,讨正法之本,求使④民之道。君曰:“代立⑤不忘社稷,君之道也。错⑥法务明主长,臣之行也。今吾欲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议我也。”公孙鞅曰:“臣闻之:疑⑦行无成,疑事无功。君亟⑧定变法之虑,殆⑨无顾天下之议之也。且夫⑩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訾(11)于民。语曰(12):愚者  相似文献   

11.
屈赋乃二千余年以前的作品,其文句的结构与语词的涵义有与后世不同者。此其故;由于人的思想是随时代而变化的。人的思想即变了,他的语言自然亦随之而变,语言既变了,他的作品中文句的结构与语词的涵义亦必有所不同。再者,时代是在不断地推移,古涵义与旧结构逐渐不为后人所用而归于遗忘以至消失。因此,后人读古书则必不免以今说古,其间必有不可通者,有不可通而强说之、曲解之则必非古人的本意。盖一词之误必害及一句,一句之误必害及全篇。此孟子所谓“以文害辞,以辞害志”也。古今学人犯此种过失者以晚明为尤甚。他们因不明古人语言有与后人不同之处,遇著解不通的文句,便以已意妄改古书,并刻其妄说以贻误后人。清代乾嘉诸老有(?)于此,尝竭尽心力,研求古代文字音训以解说古书,是即著名的清代汉学,经史诸子词句至此方得著确切的解说,方不失却古人的本意,其整理文化遗产的功劳甚大,不可没也。然而从古以来,解说经史诸子的人不可谓少,必待乾嘉诸老,一辈接一辈出而后方不害古人的“辞”与“志”,则此  相似文献   

12.
[原文]大夫曰:“昔徐偃王行义而灭,鲁哀公好儒而削。知文而不知武,知一而不知二。故君子笃仁以行,然必筑城以自守,设械以自备,为不仁者之害己也。是以古者搜狝振旅而数军实焉,恐民之愉佚而亡戒难。故兵革者国之用,城垒者国之固也;而欲罢之,是去表见里,示匈奴心腹也。匈奴轻举潜进,以袭空虛,是犹不介而当矢石之蹊,祸必不振。此边境之所惧,而有司之所忧也。”文学曰:“往者通关梁,交有无,自单干以下,皆亲汉内附,往来长城之下。其后王恢误谋马邑,匈奴绝和亲,攻当路塞,祸纷拏而不解,兵连而不息,边民不解甲弛弩,行数十年,介冑而耕耘,锄耰而侯望,燧燔烽举,丁壮弧弦而出  相似文献   

13.
公元前632年,爆发了著名的晋楚城濮之战。战前,晋文公在被庐举行大蒐,“作执秩以正其官”。因年代久远,史料缺乏,史家对“执秩”做出了种种解释,似均未切中。本文试就此问题,略陈一管之见。 为了考释方便,我们先就载有“执秩”之文及有关注疏胪列如次: (一)《左传》僖公二十七年(以下凡用鲁国纪年,史料皆出自《左传》):晋文公欲用其民,而问子犯曰:“可矣乎?”子犯曰:“民未知礼,未生其共。”于是乎大蒐以示之礼,作执秩以正其官。民听而不惑,而后用之,出榖戍,释宋围,一战而霸。  相似文献   

14.
《荣辱》原文:博而穷者,訾也;清之而俞浊者,口也.杨倞注:洁其身,则自清也,但能口说,斯俞浊也.俞,读为“愈”.高亨:“口”疑当作“厶”,形似而误.“厶”古“私”字.《说文》:“厶,奸邪也.韩非曰:‘仓颉作字,自营为厶.’”“私,禾也,从禾,厶声.北道名禾主人曰私主人.”是“厶”乃“公私”之“私”,“私”疑是“私田”之“私”,二字义亦相通.禾按:高疑“口”当作“厶”.观上古字形,“口”作,“厶”作,似无由致混.“口”字无需改,即“言语表达”义.《书·说命》“惟口起羞,惟甲胄起戎”之“口”即用此义.欲使人认为“清”,应以行为示之,辩说不仅无补于事,反会致害.故杨倞说深得其旨.  相似文献   

15.
选自《左传》鲁庄公十年的《曹刿论战》在写到曹刿问庄公“何以战”时有这样一段对话: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  相似文献   

16.
朱熹、张栻解《孟子》“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以程颐的天理人欲概念讨论义利之辨,大致源于胡安国讲“义者,天理之公;利者,人欲之私”。张栻讲“无所为者天理,义之公也;有所为者人欲,利之私也”,讲“无所为者”与“有所为者”的对立。朱熹进一步讲仁义为天理之公,利心为人欲之私,讲仁义之心与利心的对立。因此,朱熹与张栻的解...  相似文献   

17.
<正> 夏周之时,曾建有许多诸侯国。《左传》哀公七年曰:"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战国策·齐策四·齐宣王见颜斶》章也载颜斶语曰:"斶闻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及成汤之时,诸侯三千"。至周朝武王观兵时有"千八百国",东迁之初,"尚存二百国"。其说举其全数,或有夸大,但数量定当不少。  相似文献   

18.
清初民主主义启蒙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历史学家黄宗羲写的《原君》,是一篇笔锋锐利、说理透彻的政论。这篇政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阐述的?本文想就这一问题,谈点看法。 《原君》之“原”,是探求、察究的意思。原君,就是对君主的起源和职分的探讨,简言之,就是关于君主的论述。那么,作者是以什么问题为中心论点,对君主进行论述的呢?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文章一开始,上溯到人类社会之初,指出君主出现以前天下的状况(注:作者这一观点是错误的。“有生之初”的原始社会阶段没有私有制,哪里会有自私自利的观念呢?)“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  相似文献   

19.
秦诅楚文考释——兼释亚驼、大沈久湫两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篇释文诅阻豫切,御韵。又音阻,语韵。字亦作謯,咒诅也。《小雅·何人斯》:“以诅尔斯”,《释文》:“以祸福之言相要曰诅”。《书·无逸》:“否则厥口诅祝”,《疏》:“诅祝谓告神明,令加殃咎也。以言告神谓诅祝,请神加殃谓之诅。《周礼》春官之属掌盟诅之祝号”。古者出师,必底敌人之罪于神,如武王伐纣,底纣之罪于皇天上帝。诅楚者,(?)人以祸福之言,相要于楚、齐、诸侯三晋诸神,令加以诛讨,以咒楚齐之盟,求胜之也。诅楚文或题曰秦祀巫咸文(《集古录》),或曰秦誓文(《西溪丛话》),或曰巫咸碑(方勺《泊宅篇》),而题诅楚文者为最多。其文凡三篇,题曰《诅楚》,分题三篇曰湫  相似文献   

20.
"私谥"在春秋时代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春秋时代"私谥"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诸侯薨逝后未向周王请谥而由其臣子拟谥;二是民间对无爵者私自拟谥。这两种"私谥"的出现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并对后世的私谥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