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4 毫秒
1.
实践美学在与后实践美学的论争中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新实践美学的特点就在于,它把实践美学全面地推向前进。这种前进,不仅表现在对以往实践美学的一些范畴、术语进行新的研究、拓展、开掘,而且也表现在把实践美学的基本思想观点运用到以往实践美学所没有来得及涉及的各种问题和相关领域,还表现在对实践美学的源头——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实践观和实践美学思想进行重新整理、理解、诠释。新实践美学的这些新发展、新开掘、新研究,本期新实践美学研究专题中都有鲜明的反映。通过新实践美学的研究,希望可以丰富和活跃中国当代美学,让一个真正的多元共存、繁荣兴旺的美学研究新格局在新的历史时期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2.
实践美学在与后实践美学的论争中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新实践美学的特点就在于,它把实践美学全面地推向前进。这种前进,不仅表现在对以往实践美学的一些范畴、术语进行新的研究、拓展、开掘,而且也表现在把实践美学的基本思想观点运用到以往实践美学所没有来得及涉及的各种问题和相关领域,还表现在对实践美学的源头——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实践观和实践美学思想进行重新整理、理解、诠释。新实践美学的这些新发展、新开掘、新研究,本期新实践美学研究专题中都有鲜明的反映。通过新实践美学的研究,希望可以丰富和活跃中国当代美学,让一个真正的多元共存、繁荣兴旺的美学研究新格局在新的历史时期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3.
蒋孔阳是中国当代美学和文艺理论的与时俱进重要代表人物,也是实践美学的主要代表,还是新实践美学的开启者。他的美学思想体系可以概括为"实践创造美学",实践创造美学的集中表现是《美学新论》。实践创造美学,从审美关系出发,以实践为逻辑起点,把美归结为多层累的突创和恒新恒异的创造,把美界定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开放性的美的本质系统。蒋孔阳的德国古典美学研究是中国当代美学的重要思想资源,也是实践创造论美学直接连接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的中介,还是促进中国当代美学和文艺理论的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蒋孔阳的先秦音乐美学思想研究开辟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研究的新天地,综合研究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儒道互补显著特征,体现出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向内求善"的伦理型特征及其在音乐美学思想中的表现。蒋孔阳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建设工程的主要设计师之一。  相似文献   

4.
评所谓“后实践美学”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与杨春时《走向后实践美学》等文展开争鸣,指出所谓“后实践美学”(超越美学)根本不能成立。首先,所谓超越美学的本体论基础是不可靠的,它是以生存本体论的唯心主义为其哲学基础;其次,超越美学的认识论(解释学)基础是十分脆弱的,它是在虚妄的生存本体论基础上产生的纯粹主观唯我主义的认识论、由于超越美学从唯心主义的本体论和纯粹主观唯我主义的解释学认识论出发,恶性膨胀了“精神性”和“个体性”,因而背离了实践美学的正确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在论争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被称为建国以来第三次美学论争的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论争,主要围绕美学自身问题展开,是一次真正的美学论争。在论争中形成的实践美学、后实践美学、新实践美学各派相互碰撞、对话,产生了相互促进的效果。其中后实践美学借鉴西方现象学、存在论、解释学等思想资源,不断发展、完善。实践美学则步入了反思的阶段,回应后实践美学的批评,力图通过自我调节来弥补、修复自身的理论缺陷。而新实践美学,则对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各有批判,试图改造实践美学,并在实践观的基础上,重建新的实践美学理论体系。从各派自身理论的发展,也映现出学术的争鸣对推动学术研究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季芳 《云梦学刊》2010,31(3):96-99
陈诚在《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如何中国化——兼评“新实践美学论”》一文中,主要对当前国内实践美学研究提出了以下几点质疑:一,九十年代以来的新实践美学.盲目套用西方现代理论。“是将胡塞尔的现象学、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和马克思的实践观混合形成的一种四不像。”二。新实践美学对“实践”层级的划分.将“实践”泛化。“实践的层次划分赋予了人的内在心理和精神意识以实践的功能和实践的向度,事实上是脱离的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本体论和实践观,  相似文献   

7.
新实践美学不能走出实践美学的困境——答易中天先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所谓新实践美学与旧实践美学没有本质的区别 ,它们都以实践哲学为基础 ,以实践作为美学的基本范畴。由此在对待审美、美学的逻辑起点、劳动与审美以及美的本质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 ,新实践美学的观点仅仅是在实践美学体系内作修补 ,它注定不能走出实践美学的困境  相似文献   

8.
实践转向与生态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转向对生态美学的产生和发展影响特别巨大,因为生态美学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美学.由于实践包括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话语实践,而生态美学的产生使美学转向对自然生态美、社会生态美和精神生态美的实践性分析和研究.实践转向使美学由传统的形而上的非实践性美学转向形而下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的生态美学.生态美学是对实践美学的新发展,是具有现代性和开放性的实践美学的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9.
中国当代美学主要指1980年以来在美学论争中逐渐形成的“旧实践美学”、“新实践美学”、“后实践美学”三大美学理论流派。轰轰烈烈的中国当代美学论争在根子上不过是这些美学流派的哲学基础之争。本文的任务是指出这一理论事实,并着重分析各派美学哲学基础理论的局限,希望能为当代中国美学研究走出困境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0.
周维山 《东岳论丛》2012,33(6):45-49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美学开始了研究的转型.在转型中形成了三种影响较大的学术探索取向,即后实践美学研究、审美文化研究和生态美学研究.虽然他们对实践美学都持反思的态度,但对实践美学的重要理论资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并不一味持排斥的态度,而是对之进行了重新解读.比如,后实践美学研究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读到了人的生存、存在和生命;审美文化研究看到了人的全面发展;生态美学阐释了其中的生态维度.  相似文献   

11.
蒋孔阳是20世纪五十年代末美学大讨论中初露头角,八九十年代发生重大影响的美学家。他的实践美学思想有一个形成、演变、定型的历程。形成阶段以1957年出版的《文学的基本知识》专著、发表的《简论美》论文为代表,核心观点为“美是一种由劳动实践创造的社会现象”;八十年代初出版的《论美和美的创造》论集是其美学思想承前启后的转换、过渡阶段;定型阶段以1993年出版的《美学新论》为标志,核心观点即“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二者之间既有差别,又有一以贯之的联系。在新时期的实践美学论著中,蒋孔阳的《美学新论》内容更为丰富、结构更为系统、理论价值更高。它为传统的实践美学向现代的实践存在论美学的新变提供了思想依据。  相似文献   

12.
实践美学:超越传统美学的开放体系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张玉能 《云梦学刊》2000,21(2):57-65
本文认为,90年代在中国热闹一时的要求超越实践美学的种种观点,对于实践美学未能作出公允全面的评价,在一些似是而非的误读、误释、误解的基础上,给实践美学贴上了“传统的”(古典的)标签,而不知实践美学正由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基础的超越性和开放性,而成为一种超越传统美学的开放体系,而且正在开辟着更加广阔的通向美学奥秘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鲁涛 《云梦学刊》2010,31(5):98-98
《席勒美学论稿》(张玉能著)于2009年6月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中国大陆第一部以席勒的德文原著为依据,从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的观点、立场、方法出发,全面、系统、公允地论述、评价席勒美学体系和主要美学观点及其成就和不足的研究著作。  相似文献   

14.
“新实践美学”是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之争孕育出的一个由多家美学理论组成的美学流派。“新实践美学”在实质内容上并没有超出“旧实践美学”的理论思路和理论范式。“新实践美学”的理论思想具有西方美学在现代性发展行程中出现的诸种缺陷。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新实践美学——兼与杨春时先生商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作者站在“新实践美学”的立场 ,认为在何谓实践、何谓超越、何谓生存、何谓审美这些事关美与审美的根本问题上 ,新实践美学既与李泽厚等的实践美学有别 ,又与杨春时等的后实践美学不同。新实践美学坚持“美是人对自身的确证” ,“审美活动是人借助于人化对象而与别人交流情感的活动”。  相似文献   

16.
从实践美学到美学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探讨当代美学 ,特别是实践美学如何走出困境的问题。文章认为 ,实践美学的根本失误不是在它强调什么、忽略什么的问题 ,而是在它同时认可的那些相互矛盾的不同层次究竟怎样统一起来的问题。文章进而阐述了西方现代性美学的概念及其发展趋向 ,并认为只有借鉴现代性美学的精神 ,使实践美学的讨论转向美学实践的探索 ,才能真正走出一条新世纪美学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论不同类型实践对美和审美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实践美学在与后实践美学的论争中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新实践美学的特点就在于,它把实践美学全面地推向前进。这种前进,不仅表现在对以往实践美学的一些范畴、术语进行新的研究、拓展、开掘,而且也表现在把实践美学的基本思想观点运用到以往实践美学所没有来得及涉及的各种问题和相关领域,还表现在对实践美学的源头——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实践观和实践美学思想进行重新整理、理解、诠释。新实践美学的这些新发展、新开掘、新研究,本期新实践美学研究专题中都有鲜明的反映。通过新实践美学的研究,希望可以丰富和活跃中国当代美学,让一个真正的多元共存、繁荣兴旺的美学研究新格局在新的历史时期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8.
告别实践美学——评两种实践美学发展观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评析了朱立元和张玉能的实践美学发展观。朱立元力图把马克思的实践概念与海德格尔的存在概念沟通,这种实践美学发展观一方面忽视了马克思与海德格尔的根本区别,抹杀了历史唯物主义对于美学研究的哲学意义,另一方面使实践美学倒向后实践美学一边。张玉能仍然坚持“劳动创造了美”这一实践美学的基本逻辑,试图通过扩大实践概念的内涵来解决实践美学的问题,但传统本体论哲学的思维模式制约了新实践美学的阐释限度,实践美学的基本观点和缺陷仍然被保留,其实是宣告了实践美学的终结。  相似文献   

19.
实践美学在与后实践美学的论争中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新实践美学的特点就在于,它把实践美学全面地推向前进。这种前进,不仅表现在对以往实践美学的一些范畴、术语进行新的研究、拓展、开掘,而且也表现在把实践美学的基本思想观点运用到以往实践美学所没有来得及涉及的各种问题和相关领域,还表现在对实践美学的源头——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实践观和实践美学思想进行重新整理、理解、诠释。新实践美学的这些新发展、新开掘、新研究,本期新实践美学研究专题中都有鲜明的反映。通过新实践美学的研究,希望可以丰富和活跃中国当代美学,让一个真正的多元共存、繁荣兴旺的美学研究新格局在新的历史时期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20.
《江西社会科学》2017,(7):91-97
20世纪50年代美学大讨论时期,蒋孔阳提出"美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生成"的美学思想。这个思想既与朱光潜"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一致,也与李泽厚一样,试图从实践角度揭示美的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关系。蒋孔阳在大讨论时期已经运用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实践理论来建立自己美学理论的哲学基础,并在其中强调美是人的自由的活动,认为美是在主体与客体循环中生成的。他的美学思想具有活动论美学的性质,已经突破了抽象的形而上学路径,孕育着生成论美学的萌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