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巫建忠 《社科纵横》2008,23(5):79-81
根据中国刑法之规定,渎职罪的犯罪主体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但其具体内涵、范围及适用等问题一直是刑法学界和司法实务界人士关注的热点和难点.文章试从渎职罪主体相关法律规定的演进和渎职罪的本质特征人手,对渎职罪主体适用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对于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中的临时措施和民事诉讼中的行为保全制度的法律价值问题,需要从三个方面做理论上的说明:首先,对各国民事诉讼法律制度中的行为保全制度进行了比较法分析,以理清我国的诉讼保全制度与其它国家的法律在此问题上的差异;其次,在此基础上,说明隶属于民法基本理论的民事法律关系理论与民事诉讼中的保全制度的相融性;最后,明确民 事法律关系客体的范围决定行为保全制度建立的必要性,并进一步探讨行为保全的法律价值.并且在理论探讨的基础上提出我国行为保全制度建立的基本设想.  相似文献   

3.
《求是学刊》2017,(4):98-104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国家机关不应享有名誉权,但我国对国家机关名誉权的法律保护存在司法实践与相关立法原意相脱节的困境。西方国家对国家机关名誉的保护具有在刑法上限制甚至取消诽谤国家机关罪、在民法上不赋予国家机关名誉权的特点。实践中,应运用综合法律手段加强对国家机关名誉的法律保护,包括限制国家机关名誉权诉讼能力、对党政机关主要负责人履职行为慎重使用名誉权保护制度、提高国家机关行政执法水平和集中处理机关行政服务。  相似文献   

4.
法律价值概念论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律价值是指法律对主体的效应,即法律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与不同层次的所有主体发生关系时,其属性对主体之生存、发展、完善所产生的各种效应的总和。这些效应在于能为主体创造一个井然有序的社会环境,从而给主体能直接满足其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活动与行为以保障、促进和指导。由此可见,法律价值具有主体的自为性和“法”效应的普遍性两个特点。法律价值在着眼点或出发点和内容的广泛性上,与法律作用有重要区别。  相似文献   

5.
张泽锋 《社科纵横》2006,21(3):66-67
法律行为是大陆法系(尤其指德国法系)各国的民法及其理论中的一个极其抽象却又十分重要的法学概念。但由于其汉字字面意思丰富而被有意无意的歧解甚至混用,尤其在被加上“民事”二字以区别于其它法域之法律行为而成为民事法律行为时,就已经使法律行为这一民法术语变质。因此,民事法律行为的命名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6.
对“守法”价值的辩证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实证的角度,可以得出一个肯定和简明的结论,即任何制定法律的国家都必然要培养主体的守法意识,要求主体的守法行为。然而对守法意识和行为进行价值评价,结论就不会那样简单了。因为价值评价的结论要受到评价主体及尺度以及属于评价对象范畴的价值主体、价值客体、创价活动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对“守法”的价值作辩证的认识,既是正确认识法的价值,完善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需要,同时,也是树立和培养社会主义社会法的主体的科学的法律意识,指导法律的操作和遵守,从而实现法的价值的需要。基于此,本文试图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守…  相似文献   

7.
财政税收是政府经济调控的基本手段.我国财政支出体制的改革一直滞后于财政收入体制的改革,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公共财政体制的改革更具紧迫性.公共财政体制不仅要完善分税制下的预算管理体制,建立财政支出效益考评机制、法律监督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强化预算的法律约束,健全公共财政职能;同时要进一步完善与公共财政相适应的税收体系,规范包括非税收入在内的财政收入管理;从而建立以市场化、法治化和公共性为基本价值取向的财税法律体系,推进财税法治建设,有效调节宏观经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求是学刊》2017,(6):69-77
我国行政决策的法律调整目前在中央层面上还是立法空白,但一些地方率先已有一些零星立法。从这些地方立法中我们发现,关于行政决策作出的模式几乎都采取集体讨论决定。这一模式可能有它优越性的一面,但依行政权行使的特性、行政行为的构成要件、行政程序的法治要求等而论,应当说都是不契合的。它会降低行政效率、纵容行政懒政、淡化行政程序、制约行政问责。为此,我们认为,行政决策的作出可以通过集体讨论的形式但不能够由集体进行决定;可以让相关主体参与到行政决策中来,但参与权并不等于决定权。  相似文献   

9.
"环境与社会的关系"在社会层面的体现就是环境问题,而环境问题事实上是人类环境行为的一个不良客观结果.环境与社会是通过人及其行为的中介才具有了某种关系.作为具有主体意识的人类,在现实中人们可以选择保护性的环境行为,也可以选择破坏性的环境行为.环境问题体现的是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关系,但它却包含着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关系.以环境行为及其可选择性问题作为环境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视角,遵循了社会学的基本假设,也因为有了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而获得了其存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法律行为”的概念像道德、政治、美学、职业行为诸概念一样,起着重要的认识与评价作用。不同类型的法律行为,因其内容与目的不同,而得到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社会评价。法律行为范围内的基本区别,是合法行为、不合法行为与违法行为。法律行为从本质上说是对立的统一。应当研究这些对立现象与社会生活条件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