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梁漱溟认为,传统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征是"伦理本位,职业分立"。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梁漱溟提出了"中国社会结构特殊论"。"中国社会结构特殊论"包含东西文化观、中国社会结构理论和乡村建设理论三个密切相关的部分,其中,东西文化观是基础;中国社会结构理论既是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分析,同时也蕴涵着梁漱溟对中国未来社会的构想;乡村建设理论则是这一构想的体现。梁漱溟以伦理的手段和方法解决中国社会问题虽然没有成功,但他对中国社会所作的独特分析拓宽了中国社会结构的认知视野,他的乡村建设实践为后来者提供了一种从文化角度入手改良社会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解放思想是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知识体系的更新改造,是一种典型的社会建构实践。本文拟从社会建构论的视角,分析新一轮解放思想活动的知识情景,分析如何动员社会主体通过互动和磋商,从而建构起解放思想这一在当代中国占主流话语地位的基础性社会工程,分析解放思想活动作为建构社会工程的个案蕴涵的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社会互构论"以现代性之全球化与本土社会转型为背景性视域,着力理解和阐释多元社会行动主体间的相互型塑、同构共生关系."社会互构论"认为,"社会互构"体现了现时代社会现象及过程中蕴涵的根本性和实质性的关系机制,"我们身处于社会互构的时代".通过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一主题,"社会互构论"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对当代中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给予了具体思考."社会互构论"主张,社会学理论具有内在的实践性和价值性,真正的社会学必是且只能是实践的社会学.当代中国社会实践领域发生的结构性巨变,为中国社会学理论提供了宽阔视野、重大题材和现实养料.这也决定了"社会互构论"是一个仍在继续发展和丰富的社会学理论.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郑杭生的四个社会学理论--<社会运行论><社会转型论><学科本土论><社会互构论>的内涵、要义、特征,从一个侧面探讨了时代感、实践感和全球视野对于社会学理论的构建和更新的根本性意义,展现了郑杭生与"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兴起,及其思想的推进与中国社会学步入成年期的内在关系,并对"四论"的学术贡献和发展前景给予了评论.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使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分析模式由传统的阶级分析转向现代阶层分层,阶级理论的衰落反映了人们对阶级理论的误解和偏见.阶级分层模式不仅必要,而且提供了对社会深层结构的理解."冲突论"向"功能论"的发展使阶级分析不再成为阶级冲突和阶级革命的工具,而是有助于建立社会整合和利益均衡机制.  相似文献   

6.
旧式现代性给人类带来了大量的问题,造成了人对自然的压榨、人与社会的冲突.我们认为,对于转型中的中国来说,旧式现代性所指引的道路是行不通的,必须寻找能够体现"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的新型现代性.因此,中国的社会实践不仅仅对中国,而且对全人类的发展极有价值.而这样的社会实践,需要一种实践的社会学.郑杭生教授提出的"社会互构论"是对这种要求的一种尝试.在本文中,我们对"社会互构论"的"实践性"作了分层分析,试图使读者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在五四前后兴起的社会改造思潮中,傅斯年另辟蹊径,提出中国有"群众"而无"社会",社会改造的关键在"无中生有地造社会","造有组织的社会"。傅氏的"造社会"论揭示晚清以来国人对于现代"社会"的观念认识并不清晰,社团实践亦存在根本缺陷,"造社会"可谓正本清源。五四前后亦有不少人从组织的角度探讨社会改造的途径,但如傅斯年那样注重个性与社会责任心统一,注重理想类型的社会组织建设的思想并不多见。在五四后特殊的时代环境中,应有的社会改造、社会建设事业被社会革命所压倒,一度中断。故五四之际傅斯年的"造社会"论依然可以成为我们今日讨论社会建设问题的起点。  相似文献   

8.
社会排斥理论视角中弱势阶层的概念界定及其生成原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周晶 《学术探索》2004,(1):29-31
作者从社会排斥理论出发对弱势阶层的概念做出一个界定对于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掌握极少,由于生理或社会的原因遭到社会排斥的脆弱群体.并在社会排斥理论框架下利用"自我"生存论、劳动过程创造论、意识形态认可论等观点来分析转型期我国弱势阶层生成的原因,得出不是由于弱势阶层的"弱势"地位而遭到社会排斥,而是由于社会排斥造成部分群体"弱势"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社会运行论的角度来分析论证了环境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这种关系学已经分析我国的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构成了威胁,必须反思维的推动社会质量的改善和"环境--社会"关系的协调.  相似文献   

10.
《江西社会科学》2014,(11):143-149
民法学界围绕中国传统社会是否存在民法问题已争论百年,期间形成了否定论与肯定论两大阵营。否定论认为中国传统社会缺乏平等、自由、权利等民法基本观念,缺乏民事基础理论支撑,中国的民法起源于清末变法。肯定论认为从实质意义上来说,我国古代刑律中的《户律》就是民法。两派观点各有其合理性,但亦存在不足。争议产生的原因在于双方对民法的理解不同。从功能的角度出发,将民法界定为"调解私人之间利益关系"的法律,则中国传统社会会存在实质意义上的民法;同样的逻辑,中国传统社会不存在形式意义上的民法。  相似文献   

11.
小康社会理论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光荣和梦想 ,成为与时俱进的理想目标和时代精神的精华 ,它是邓小平理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在理论层面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社会发展论 ,在实践层面上则激发和唤起了广泛的社会认同和巨大的建设热情。以哲学的视野全面解读小康社会 ,对于我们理性地把握中国未来的发展目标和战略部署、更好地体认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无疑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2.
廉清 《晋阳学刊》2007,(5):64-68
市民社会观是黑格尔政治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终结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等同的观念,开创了对市民社会的现代理解。在构建中国市民社会的进程中,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对明晰当今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完善社会规范、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3.
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 ,毛泽东基于对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正确认识 ,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但是 ,建国以后 ,在新中国应不应该有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的问题上 ,党内却发生了分歧 ,由最初的肯定变为否定 ,并且在以后的社会主义改造阶段急于求成 ,盲目追求单一的公有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邓小平基于对近代以来整个中国国情的长期探索和正确认识 ,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一方面吸收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以来的全部积极成果 ,一方面纠正了企图超越历史阶段的“左”的错误 ,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14.
南方谈话是邓小平理论体系的集大成之作,对我国改革开放局势及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崭新篇章。当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南方谈话的思想观念仍具有强烈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构建和谐社会与社会结构的调整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如何实现这个战略性的任务,从社会结构理论来说,就是要在今后的实践中,继续深化改革,创新和制定恰当的经济社会政策,推进户籍、就业、人事、社会保障等方面体制的改革,调整城乡、区域和就业结构,使该小的农业劳动者阶层逐渐缩小,使该大的社会中间阶层的规模逐渐扩大。这是培育形成一个合理的、开放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形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坚实的基础,也是我们今后要特别加以重视并做好的任务。  相似文献   

16.
代山庆 《学术探索》2013,(12):36-40
胡锦涛同志是我党历史上第一位明确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战略任务的领导人。胡锦涛社会管理思想主要内容有: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社会管理的最高标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社会管理的基础工程;“五位一体”总布局深化了党对社会建设和管理规律的认识;体制机制改革是社会管理的治本之策。研究胡锦涛社会管理思想,对当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有必要对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变迁进行一次梳理。通过对生活史的梳理,可以更清晰地看到中国人民在过去几十年的生活变化轨迹,从而更全面地把握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带来的深刻影响,并对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小康社会思想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同时,对于建构未来可持续的、健康的和充满幸福感的、多样化的中国社会生活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自雄 《兰州学刊》2009,(8):186-188
当代中国文艺理论的发展,必须要有真正的问题意识,从全球化现代性进程中的现实语境与现实问题出发,消除对现代性的曲解与狭隘理解,确立“可选择的现代性”这一现代性追求的文论发展与研究的新路向,在现代性进程的多样性与多元格局中,通过不同文化文论间的对话交流,进行基于历史发展与现实需要的改造、融合与重塑,从而实现当代中国文论的现代转型与理论创新,并有利于当代中国的社会文明进步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自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内涵的创新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对我们提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云秀清 《阴山学刊》2010,23(1):98-102
2002年对于世代务农的中国农民来说是一个福音传递年,近八亿中国农民的医疗卫生改革,成为中国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2003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拉开了实质性的试点工作,尤其时于落后的民族地区中央政府给予了特殊的财政扶持政策。新农合建设的社会功能凸显了对新农村社会建设的促进作用;使处于经济社会发展弱势地位的农牧民充分享受发展成果,实现社会公平公正;对于统筹城乡发展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