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中山早期思想的形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早期的生活境遇、西式教育、殖民地观感、个性心理特征都是影响他思想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与行为目标系统密切相关的。他早期思想的属性既非改良,又非革命,而是其目标选择中的侵犯意识与攻击行为,革命反满是后来政治心理完型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蔡和森不仅是我党早期杰出的政论家、宣传家和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战略家。他在短暂的革命生涯中,对中国革命的战略策略思想作了可贵的探索,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对我党革命战略策略思想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蔡和森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宣传家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阶段 ,他不仅系统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而且较早地提出了中国共产党要形成自己的理论这一历史任务 ,并为之初步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和发展方向。此外 ,对于毛泽东和毛泽东的思想较早形成正确认识 ,也是对毛泽东思想萌芽的贡献之一  相似文献   

4.
论蔡和森对国共合作的贡献陶用舒1922年7月,蔡和森在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成为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此后,他对中国革命的一个最突出的贡献,就是积极宣传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努力促进国共合作的形成和发展。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的根...  相似文献   

5.
过去凡是论及孙中山思想发展道路问题的,一般都认为在中日甲午战争以前(有的说是1895年第一次广州起义以前),他是一个改良主义者;在这以后,他才开始走上革命的道路,逐步成为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1924年国共合作,他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又由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积极参加者。换言之,就是认为孙中山思想的发展过程,是从改良主义到旧民主主义,再到新民主主义。 笔者认为,孙中山对中国的政治变革,他的主导思想一直是革命的,思想发展的过程只有两个阶段,一次转变。即他原来是服膺于白己所刨导的旧三民主义,为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后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又由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转变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热心赞助和积极实行者。而1924年重新解释三民主  相似文献   

6.
邓演达关于革命主体的思想经历了三个时期,从北伐战争到武汉国民政府时期,是他极其重视并努力从实践上解决农民问题的阶段。第二次出国期间,是他进行理论研究和实地考察,革命主体思想坚持以农民为中心、并形成平民革命理论的阶段。回国组党时期,是他的平民革命理论成熟并形成革命行动纲领的阶段。这三个时期三个阶段是连续的、不断进步的。他的平民革命理论是在实践斗争、实地考察和深入理论研究中逐步成熟和逐步完善的.  相似文献   

7.
蔡和森活跃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蔡和森沿着"传统与现代"、"西方与中国"的路径,首先批判传统儒墨思想,用新道德观、新义利观对传统伦理注入了价值逆反,形成了民主主义革命观;而后,蔡和森受陈独秀、李大钊的西方近代革命思想影响,吸收马克思主义革命说;同时,蔡和森与毛泽东探讨革命的手段与目的,结合中国社会的具体情形,提出"马克思主义综合革命说与进化说"的理论,论证了中国革命的正当性。文章围绕秩序、法制与革命,梳理蔡和森论证中国革命正当性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蔡和森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宣传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阶段,他不仅系统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且较早地提出了中国共产党要形成自己的理论这一历史任务,并为之初步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和发展方向.此外,对于毛泽东和毛泽东的思想较早形成正确认识,也是对毛泽东思想萌芽的贡献之一.  相似文献   

9.
戴季陶早期政治思想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季陶(1891—1949),名传贤,字季陶,号天仇。原籍浙江省吴兴县(今湖州),生于四川省广汉县。戴季陶一生,由慷慨少年到报界骄子,从投身革命到著述反共,以致最后成为蒋介石政权的反共理论家。他的政治思想,早年曾倾向君主立宪,不久服膺民主共和,五四前后一度接近社会主义,到20年代后期形成戴季陶主义。以往人们注意较多的是臭名昭著的戴季陶主义,而对他政治思想的早期发展演变却少有人论及。本文拟就戴季陶早期的政治思想作一初步探析,以就教史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10.
蔡和森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和森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武可贤蔡和森(1895—1931年)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政治家、宣传家和革命活动家,他明确提出了要建立列宁式的中国共产党的主张,第一个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列宁的建党学说和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建党经验,积极地从事党的组织和宣传活动,...  相似文献   

11.
蔡和森、李富春革命家庭传统的形成是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四种思想源流形成的历史合力的产物。在湖湘经世文化传统的熏陶下,蔡和森、向警予、李富春、蔡畅及葛健豪、蔡庆熙等成员紧随时代潮流,逐渐接受激进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启蒙,又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不断受到社会主义思潮滋养,特别是受到十月革命及世界无产阶级运动的影响,在赴法勤工俭学过程中,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2.
留日与李大钊早期政治思想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留学日本是李大钊早期政治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这期间 ,李大钊在艰难的探索中不断进行思想的脱胎演进 ,他由主张通过改造人心、改造政治、推进国家的民主建设的调和论者 ,成为了革命的暴力论者 ,并形成了以“民彝”为核心的政治观 ,为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蔡和森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墨学、儒家的大同思想和湖湘文化精神为蔡和森认识和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思想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4.
蔡和森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指导我党早期的理论宣传和革命实践,为我党群众路线政策的确立作出了重要贡献。蔡和森的群众思想既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又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其实践和探索的科学总结。蔡和森的群众思想主要界定了群众的基本范畴,阐述了群众是社会革命的主体,提出了广泛发动群众、密切联系群众等工作方法。这些思想为我党统一战线政策和密切联系群众优良作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为我们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15.
徐锡麟(1873—1907年)是辛亥革命的志士,其反清革命思想的形成大约在1903—1904年前后。在此之前,徐锡麟的政治思想倾向即青少年时代的思想倾向是什么?他的反清革命思想究竟是怎样一步步形成的? 我们认为,徐锡麟是一个勤于读书,颇能思想的人,早在青少年时代就表现出好学深思的特点。正是这个特点,使他的思想处于不断变化,丰富的过程中。但其基本思想倾向的形成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甲午战争到戊戌变法,他从书斋走向社会,开始关心国家的命  相似文献   

16.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创建、发展、壮大党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精神形态。蔡和森是创建中国共产党的先驱,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成立中国共产党的人。结合相关史料和历史背景,从蔡和森光辉而短暂的一生中,深入剖析蔡和森矢志救国、寻求真理,敢为人先、“以俄为师”,忠于理想、鞠躬尽瘁,不怕牺牲、英勇斗争,践行初心、心系人民的崇高精神与风范,阐述蔡和森对丰富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对促进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开拓革命新局面作出的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7.
大革命时期,蔡和森以鲜明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从革命领导权、农民问题、工农革命武装三个方面对党内右倾错误进行了深入的批判。蔡和森的批判为我党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革命思想,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学贯中西的丁文江是民初著名的学者与社会活动家,科学与政治是丁文江思想的两大主题,科学为职业,政治是志趣,救亡图存是目标。民初政局变化多端,他理性地提出了一些精英政治的系列主张,并努力地付诸于社会实践。丁文江精英政治思想是一个动态的形成过程,可划分为萌芽、形成、初步发展、深化期等四个阶段。中西结合与民族主义是丁文江精英政治思想的外在表征。  相似文献   

19.
蔡和森教育思想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蔡和森教育思想的产生、形成、发展过程、主要内容及理论基础以及蔡和森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前后关于教育问题的认识的异同点等问题,并就蔡和森教育思想形成过程中的主要优缺点进行了一些简要的分析评论。  相似文献   

20.
鲁迅一生思想的发展,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大致以一九二七年为分界线。前期的思想发展还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一八九八年鲁迅在南京水师学堂读书——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以前,这是他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和科学思想,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形成革命民主主义政治立场的阶段,可以称为早期思想阶段;第二阶段是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