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略论拉祜族的母权制及其向父权制的过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历史悠久的拉祜族是我们社会主义祖国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主要居住在云南省西南边疆的山区。该族自称有拉祜西(黄拉祜)、拉祜纳(黑拉祜)、拉祜普(白拉祜)三支。有些地区的汉族人民称他们为“苦聪人”,而分别称三个支为“黄苦聪”、“黑  相似文献   

2.
云南省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境内,居住着哈尼、汉、彝、瑶、布朗等民族和苦聪人,其中瑶族有573人,主要居住在文武区曼兴乡茨竹林瑶家寨。茨竹林位于哀牢山中段,地处墨江、绿春等县交界处,距墨江县城约一百多公里。这一带峰峦起伏,山谷幽深,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林海茫茫,芳草芊芊,为人类提供了生息、发展的优良环境。 茨竹林寨的历史并不悠久。文武区曼兴乡五十多岁的瑶族副乡长张文良告诉我们,他的  相似文献   

3.
重返老林的启示——云南省苦聪人考察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边境的苦聪人在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属于最原始的一类人。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当地各级政府的帮助下,他们成功地从原始森林中走出来,开始新的定居生活。30多年后的今天,苦聪人又出现了重返深山老林的趋势。本文从理论和实战上详细地探讨了内中的原因,总结了民族工作的得失,并提出了促进苦聪人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应该注意的几个要点。  相似文献   

4.
山民下坝的文化适应——苦聪人定居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 2 0世纪 50年代开始 ,政府就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动员中越边境地区迁徙游耕的苦聪人走出森林 ,下坝定居定耕 ,但苦聪人在定居与迁徙的选择中不断出现反复 ,历经 50年 ,到 2 0世纪末 ,苦聪人仍然没有全部定居下来。通过田野调查 ,笔者分析了苦聪人“屡定不居”的各种原因、定居后存在的问题及定居模式的选择等  相似文献   

5.
镇沅县政府为实现"移得出、稳得住、能发展"的易地扶贫目标,动员社会各界为苦聪人移民社区建设做了大量工作,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但苦聪人移民社区的亲和力、凝聚力、归属感、文化建设等方面还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  相似文献   

6.
少数民族居住格局是研究民族关系十分重要的内容,而且是衡量民族关系好坏的一个变量。随着我国现代化发展和城市化推进,各民族在城市的流动和居住越来越普遍,城市民族关系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对成都市的调查显示,成都市少数民族的居住状况是杂(混)居格局。杂(混)居格局的重要标志是不同民族在城市中均有分布,且大量少数民族人口与汉族居民互为邻里。其居住格局呈大杂居、小聚居状态。成都市民族工作的重心应放在对民族关系的调适上。  相似文献   

7.
拉祜族是云南少数民族中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思茅、临沧和西双版纳等地区,分为“拉祜纳”(黑拉祜)“拉祜西”(黄拉祜)和“拉祜普”(白拉祜)等几个支系。由于历史的原因,各支系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有的已初步进入封建地主经济;有的则处在相对落后的奴隶社会时期;还有一部分,如属于拉祜族一支的苦聪人基本上还处在原始社会状态。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拉祜族通过生产劳动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传统文化,其中,女性崇拜观念尤具民族特色。这一特点不仅在拉祜族以往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而且在现今社会中影响也颇深。因此,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研究这一现象,对拉祜族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特别对拉祜族妇女的解放和进一步发挥其社会参与的作用,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民族居住格局是研究民族关系十分重要的场景和变量。国内外学者对于民族居住格局进行了很多研究,国外学者多集中在量化分析上、原因分析;国内学者则多倾向于历史溯源、民族交往等定性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本文提出了影响兰州市回族居住格局变迁的因素,并对其居住格局现状进行了类型划分。分析论证了这种居住格局现状对民族交往及民族关系之影响,从而给我们展现了一种现阶段城市新型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10.
从居住格局这一视角分析贵州省安顺地区"屯堡人"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在当代的演变情况。我们发现:今天在安顺屯堡地区,居住格局隔离程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依然很高,但并没有导致屯军后裔与当地少数民族关系的不融洽。居住格局的变迁,进一步促进了屯堡人与当地少数民族关系的发展,有利于屯堡地区各民族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1.
“世居民族”与“居住民族”称谓指向已不仅仅是民族学意义上的话题,还关系到社会的长治久安。文本简要梳理了“世居民族”与“原住民族”、“世居民族”与“土著”、“世居民族”与“居住民族”的边界及其关系,指出“世居”不是一个开放的概念,倘若一味强调民族世居,容易滋生地方民族中心主义和地方本位主义思想;在民族杂居聚居已日益成为一个显著的事实和趋势的前提下,为了避免一个民族在此地为“世居民族”,到彼地又为“外来民族”的尴尬,真正体现各民族平等,必须淡化新、老地域人的界限,淡化民族世居身份和族群意识,慎用“世居民族”概念,启用“居住民族”称谓。  相似文献   

12.
乌鲁木齐市居民跨民族文化交流现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实证研究描述了乌鲁木齐市居民跨民族文化交流状况。通过对居住和邻里交往情况、语言使用和交友情况、民族交往与认同等几方面的分析,认为混合居住模式有助于建构和谐的跨民族交流,从总体上看乌鲁木齐市居民对跨民族交流的态度是积极的正面的。研究在如何有效进行跨民族文化交流,促进各民族的友好交往方面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我国西南地区部分少数民族的居住模式及其变迁过程,认为各民族的居住模式与其婚姻、家庭形态的关系密不可分,各民族的居住习俗和住宅布局,是对其婚姻、家庭关系最形象的诠释,同时也是民族文化心理的生动反映.  相似文献   

14.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在伟大祖国的土地上居住着五十几个民族。藏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民族,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光荣的一员,居住在祖国的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  相似文献   

15.
从居住环境的变化看民族凝聚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居住环境的改变必然引发一系列的文化变迁。北京牛街拆迁改造所引发的回族社区文化的变化,有喜有忧,令人深思,由此折射出的民族凝聚力问题尤其值得我们重视。在充分保障少数民族利益的前题下,单纯改变居住环境不会导致民族凝聚力的骤减,自然也不会主观地加速民族的消亡。  相似文献   

16.
我国许多地名是由古民族名音译过来的。本文通过对历史文献、考古发掘及辽西古地名的考察,论证从商周至战国中期,古句丽民族曾居住在辽西一带,并用本民族名称呼居住的山川。医巫闾山之名,即由古句丽人一部族之称谓音译而成,且沿续至今。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民族区域经济、民族观念、民族居住环境、民族政策等方面对广西少数民族妇女人才成长的民族环境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有关历史文献、民族学及考古学的材料,对古代华南少数民族居住民俗文化进行探讨,认为居住民俗文化也是一定社会历史时期内各地区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产物,体现了各民族文化的特色及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9.
普格县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东南部,面积195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375米,据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为115292人,分属于二十余种民族。其中彝族80036人,占全县总人口的69.42%;汉族34795人,占总人口的30.18%,其他民族461人,占总人口的0.4%.全县农业人口105774人,占总人口的91.74%,非农业人口9518人,只占总人口的8.26%。在居住分布上,汉族主要居住在县城及县城周围的平坝河谷地带,少数居住在二半山区。彝族则主要居住在高山和半高山。  相似文献   

20.
洱海盆地之南的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是古代南诏王族的发祥地。全县现有面积二千二百六十六平方公里,有人口二十四万五千余人,居住着汉、彝、回、白、苗、傈僳等六种主要民族,其中彝族人口有七万七千余人,占全县总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二,~[1]他们是最早居住在巍山土地上的民族。 据考古发掘和史书记载,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巍山就有人类居住,并且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