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妙对,古人视作“文字游戏”,仅供消遗。不错,其总有休闲娱乐作用,然而也不仅如此。它还有锤炼语言、展现语言功底的价值。从欣赏角度看,许多妙对脍炙人口,深受人们喜爱。还有的出联堪称一绝,难以为对,被举为“绝对”;能够对上,足成“劲对”。  相似文献   

2.
常言道:“话有三说,巧说为妙。”这个“巧说”,历来被认为是方法问题,技巧问题。因此,许多写作教科书在“语言”一章里,仅仅停留在表层上,或作知识介绍,或作经验描述,或作技法列举,往往把语言行为和语言理论等同起来,把语言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3.
妙齐提碑文研究(一)——十二世纪初缅甸语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妙齐提碑”是缅甸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用缅甸文镌刻的碑碣之一。它镌刻于公元1112年,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这是一块很有研究价值的碑,它不仅对研究十二世纪初叶缅甸社会、政治、历史、文化至关重要,而且对研究缅甸语言的发展历史和缅甸文字的早期形成和发展也是必不可少的。妙齐提碑文对汉藏语系语言对比研究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国外有些学者曾对碑文作过研究,但研究的角度各不相同。本文拟从辅音、声调系统的角度对它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典文学中折射出女性意识的作品不是很多。最具经典性的《红楼梦》当然是一首动人的对女性命运叹息的挽歌。在《红楼梦》第二十三回中,除了有为人熟知的“西厢记妙词通戏语”外;还有“牡丹亭艳曲警芳心”这一情节,可见,曹雪芹本人是很欣赏汤显祖的《牡丹亭》的,或许艺术创  相似文献   

5.
不说反义词,而说词义正反,因为不仅不同的词表正反两义(反义词),而且相同的词也有正反两义的(同词反义),在语言和心理上它们还有相通的地方,所以谈“词义正反”,以便兼论。词义正反,用得恰当,灵活有力;有时正反相通,妙若天成;有时正兼反义,溶二为一;有时正反同列,或并或偏。但是,如果学用不当,有时发生误解,有的造成悬案,有时执著支节,有时竟成谬论,只是武断。原因在于词义正反是语言的普遍现象,  相似文献   

6.
“妙”是道家文化精神的产物。“妙”的事物或空灵、或玄远、或精微,其感性形式总与道的某些特征相似。因而,所谓“妙”,应该就是一种似道之象。  相似文献   

7.
论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妙”能不能算是一个审美范畴,现在还有争议。这个问题是由中国古典美学的历史状况造成的:一是中国的审美范畴往往缺乏明确的界定。任何一个范畴的准确说明只有在一个理论体系的参照中才有可能,可是,范畴  相似文献   

8.
《庄子·齐物论》典型体现了“卮言”的特征与旨归,并以“尝试言之”与“妄听之”为其要义。作为“尝试言之”的卮言,是一种“妙道之行”中对“万物之化”的观照方式,既不试图用“言”匡定“已而不知其然”之“道”,亦不企图以“言”支配“万化而未始有极”之“物”,故可与妙道之行谐行、与万物之化同化,此即“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此外,作为一种人文符号的“卮言”意在解除“辩”所导致的“相非”,“名”所衍生的“相轧”,而期许在与“妙道之行-万物之化”的谐行开放中敞开彼此、通达你我;人与人在“语言”中的相遇不应是一种由上而下的强制灌输或倾轧凌辱,而应是“妄言者”与“妄听者”平等参与、共聆天籁的生命活动,在此意义上,“卮言”以其居间道物、通达彼我的“齐物”特性,为人与人的“相与于无相与”提供了可能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一直想写一篇北京出租司机妙语录,因为他们语言的趣致及自在态度,实在只有全国相声大赛冠军才有本事与之周旋一程。我辈只能捂着肚子说句“谢谢,不要票了”,然后狂笑而去。  相似文献   

10.
一、“文学语言”的概念。“文学语言”是偏正结构,而不是并列结构。中国文学语言研究会不是研究纯文学加纯语言。但就“文学语言”这个偏正结构来说,尚有三种不同的理解:其一,把它视为“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对立;其二,把它看作各类文学作品的语言(包括口头文学创作的语言);其三,专指民族共同语的加工形式。或许还有别的解释,在此我不想对各种观点多作评述。我所理解的“文学语言”很简单,就是指文学家的作品中的语言,是一种文艺语言、形象语言。我们研究会聘请上海作家出任本会顾问,不为别的,  相似文献   

11.
言语表达者为了适切交际的目的有时故意突破语言规范 ,使用一些变异的词语句式。从逻辑或语言规范上看 ,它们是语域失误、搭配不当、悖理、语义荒唐、病句等 ,但从语境需要上看 ,它们又是通的 ,而且内涵丰富 ,具有“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2.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是中古汉语研究的重要语料。文章对其中释氏诗中六处异文作了考订。认为“忘妙”应当作“志妙”、“玉润”不当作“玉涧”、“涧生津”应当作“润生津”、“海沤”应当是“海区”、“闵吴”应当是“关(关)吴”、“去流”应当是“法流”。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美学史上,道家主“妙”,儒家倡“和”,这样两种不同的审美理想对中国文化的形成,特别是对中国艺术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比较和分析这两个不同的审美范畴是很有意义的。一、“观其妙”与“和为贵”“丽”与“和”作为两种不同的审美理想,根源于道家和儒家对宇宙和人生的基本态度。按照道家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俗话说“人靠衣裳马靠鞍”,同样,一篇好的文章也要靠一件漂亮的“时装”来打扮,这件“时装”的主要制作材料就是语言。选择语言,加工语言,创造语言,使文章具有鲜活的词语,灵动的修辞,多变的句式,还有深厚的意蕴等,即让语言具有飞扬的文采,也就做好了这件“语言时装”。  相似文献   

15.
李霁野是我国翻译史上一位杰出的翻译家,译著丰硕,但目前学界很少有学者考究李霁野的译介活动。鉴于生态翻译学对翻译研究的可操作性,从“三维适应性选择转换”视角考究李霁野的诗歌翻译,以其译著《妙意曲》中的诗歌翻译为个案研究对象,探究其诗歌翻译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方面所彰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及其采取的翻译策略,希望能为李霁野的文学翻译提供更为广阔的交流平台。  相似文献   

16.
顾恺之是中国最早系统提出“传神论”的绘画美学理论家。“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等理论成为中国人物画的重要创作方法。从“传神论”的哲学源头入手,讨论各家思想对其画论的影响,论述“传神写照”这一理论中“神”的内涵,重点从审美体验来论证“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等概念,从而加深对顾恺之绘画理论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王蒙小说语言别具一格,他善于把语言“揉碎”然后重新组合,而这其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情绪是不一样的,有词语堆砌所带来的节奏化情绪,有调侃语言所带来的荒诞情绪,有集句和博引所带来的游戏情结,有单向对白所带来的自我宣泄情绪,还有语言“扩张”所带来的矛盾情绪。  相似文献   

18.
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第108页注解十六,将“璇机”解释为“玉饰的测天仪器”,将“妙尽璇机之正”解释为“精妙地研究透了测天仪器的道理”,我认为均不妥当,值得商榷。 课本上注“璇”为“玉饰的”,注“机”为“仪器”,显而易见,这仅仅是从文字的角度来处理的,而没有从有声语言的角度来理解,因而是不够科学的。我们认为,根据古音通假的原则,“机”应是“玑”的假借字,而“玑”则是“机”的假借义。“璇玑”是联合词组,不是偏正词组,是北方玄武七宿中斗宿的二星,即天璇与天玑,不是某种仪器。以偏概全,璇、玑二星被用来指代北斗七星,指代玄武七宿,指代苍龙、玄武、白虎、朱雀等二十八宿,指代“天文”二字。这是古代汉语常用的借代词格。“妙尽璇机之正”意思是说精通  相似文献   

19.
孔子“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的“言文”观,颇富哲理,给后人以多方面的启示。孔子言而有文,能近取譬,动用许多精譬妙喻,使得《论语》这部古老的典籍,熠熠生辉,永放光彩。对偶句式经扎门的玉琢与锤炼,其语言功能也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因而孔子的“言文”观,言有文、“辞欲巧”的理论与实践,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
妙译与误译     
有两则大家耳熟能详的妙译.一为美国女作家米切尔著名小说《Gone with the Wind》以及据此拍摄的电影,中译名为《飘》.一为“Coca-Cola”,中译名为“可口可乐”. 林语堂将“humor”译为“幽默”,此妙译音相近意含蓄而典雅(幽默首见于《楚辞·怀沙》,原意为寂静).林语堂学贯中西,不仅提出此妙译,而且身体力行,致力于提倡幽默,为生活增添乐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