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河伯》的地理神名和本事(下)《河伯》所言九河名黄河,乃出自鲧禹治水之时,为治水而分黄河为九道,故称九河。事实上,《河伯》之神即以鲧为原形,《国语》中多次提到鲧皆作伯鲧,鲧从鱼即表示水物。鲧为治水英雄,伯鲧就是河伯。据《山海经·海内经》,鲧窃帝之息壤堙水,帝令祝融杀之于羽郊。又依《淮南子·坠形训》,禹也以息壤填洪水,可是为什么杀鲧而留禹呢?考《国语·晋语八》,鲧死后化为黄熊入羽渊,即为水神。《拾遗记》卷二《夏禹》亦言鲧为“河精“,民修庙四时以祭,如此鲧为河伯自然无愧。又据同书同卷,鲧死后还助禹治…  相似文献   

2.
上古时期有许多关于河伯的传说,《楚辞·九歌》还有《河伯》一诗。河伯,有时指黄河之神,有时又指在黄河岸边居住、主持祭祀河神的部落首领,在历史上实有其人。二者经常混淆在一起,有时几乎难以分辨。本文旨在从部族、地域文化的角度对河伯传说加以阐释,以期还原它的历史本来面目,找到它的生活原型。  相似文献   

3.
河源信仰植根于黄河文化,与古代的水崇拜、河神信仰相关联。河源信仰是在万物有灵观念基础上产生的昆仑崇拜、昆仑仙乡信仰的综合文化,是昆仑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从历史文献记载分析河源信仰特征,认为"河出昆仑"之说影响深远,河源信仰与昆仑信仰密不可分;历代人们追寻河源昆仑是一次精神长旅,却也最终探明了河源之所出,显示了国人务实进取的理性精神;在河源信仰中始终体现了"国家在场"。  相似文献   

4.
<正> 学术界的一些专家,都认为《楚辞·九歌·河伯》的“河伯”即河神——黄河的水神。但没有从民族学和历史地理学方面去进行深入的研究,以致从此端至彼端,不断地循环回复,翻来复去,总跳不出旧的窠臼,围绕着一个“神”绕圈子。其实,河伯是黄河下游的一个古老的部族,其酋长叫河伯,曾在疏导黄河中发挥过大作用,死后被中原地区的华夏、东夷各族方国奉为河神。楚国也是一个黄河下游的古老部落发展而成的国家,与河伯国相邻,故也与中原各国族同样有崇拜和祭祀河神。  相似文献   

5.
籍端水、独利河、苏勒河名义考──兼谈“河出昆仑”说之缘起李正宇一、算来川、锡拉古尔、西喇郭勒、苏勒河,乃黄河之义。疏勒河是甘肃省河西地区记载很早的一条河。酉汉时叫做籍端水,《汉书·地理志》敦煌郡冥安县条班固原注云:“南籍端水,出南羌中,西北入其泽,溉...  相似文献   

6.
河伯不用“掉转头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庄子《秋水》中写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翻阅几家本子,都把“旋”字注为“掉转”,连同“面目”二字,意为“掉转头来”。但仔细推敲,文理难通。我认为,“河”是黄河,“河伯”是河神;“北海”是渤海,“若”是北海神,它居于河伯的东面,故曰“顺流而东行”。“东面而视”,是面对着东边看。又下文中河伯对海若说“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河伯到达的是北海若之“门”,可以肯定:北海若是在河伯的正前面。那么,  相似文献   

7.
传说中的"河伯"是黄河水神。对黄河流域的老百姓来说,"河伯"是非常可怕的水神。据屈原的《九歌·河伯》,它能起大风,使波浪翻腾,气势非凡。河伯遨游黄河,驾着水车,车顶覆盖着荷叶。战国魏文侯时,西门豹身为邺令,到邺城,目睹了"河伯娶妇"的习俗,即"冥妇"。有的学者根据这些故事与一些甲骨卜辞资料,提出了妇好作已经死去的商王室祖先神的冥妇,然而甲骨卜辞的表明"妇好"并无作过"冥妇"。  相似文献   

8.
"河伯"与"冯夷"虽古意相通,而随岁月流迁,意义嬗变,古意已无,新意衍生,且匪是二者之意义并行迈进,实完全朝着两条不同的道路演化,故其意义不是越来越相近,而是愈来愈疏远。《九歌·河伯》中"河伯"作为祭祀之地祈,是楚国人敬仰祷祝的神灵,具有诡秘怪谲的神话色彩,其所指不可坐实。而《天问》中所指"河伯",实保留了上古神话传说之原貌,故其与"河伯"本来所指几相接近。  相似文献   

9.
汉武帝元光年间"河决瓠子"是黄河史上的著名事件,但《史记》和《汉书》的有关记述都没有说明"瓠子"的具体位置。河南省滑县古有瓠子堤,濮阳县古有瓠子河,从文献资料和地理形势上分析,决口处应当在滑县瓠子堤。关于"瓠子"的位置之所以会出现"滑县说"和"濮阳说"两种,一是因为后人对《汉书》文字的误读和《水经注》记载的不准确,另外也因为滑县曾属于濮阳国,故在记事时出现以大地名代替小地名的情况,造成后世的误读。  相似文献   

10.
"河图""洛书"互为表里,是《易》的数理表达式,是古人制作历法的两种工具,河图表五行相生,洛书表五行相克。古河图洛书刻录在璧玉、龟甲之上,原称"录图""渌图",只有天子才能拥有,故又通称"皇图",其原生地当在长江流域。古之天子禅位时要举行一个"河出图,洛出书"的交接仪式,尧舜禹等禅位的"河、洛"非指今黄河、洛水,而似指古刘河和渌水,是炎帝古都长沙南北的两条湘江支流,湖南南岳一带为上古重要的天文历法中心,今攸县有皇图岭、禹门洞、广寒山,浏阳有首禅山等即其遗迹。  相似文献   

11.
河湟地区藏传佛教的历史变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河湟”一词最早出现于汉代 ,《后汉书·西羌传》有“乃度河湟 ,筑令居塞”的记载。这里的“河湟”是指今甘青两省交界地带的黄河及其支流湟水。此后 ,“河湟”逐渐演变为一个地域概念 ,指黄河上游农区和湟水流域 ,即今青海省境内包括贵德、尖扎等黄河沿岸地区在内的东部农区和甘肃省的临夏回族自治州。历史上 ,这里是多民族交错杂居、各种文化碰撞交融的地带 ,藏传佛教在这里从传入、发展到鼎盛、衰落 ,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一、河湟地区藏传佛教的历史考察藏传佛教传入河湟地区的历史十分久远。据《安多政教史》记述 ,早在唐代宪宗…  相似文献   

12.
《九歌·河伯》“九河”辨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歌·河伯》:“与女游兮九河,冲风起兮横波。”关于“九河”,历来注释大都本之于王注与洪补,罕有异说。 王注:“九河:徒骇、太史、马颊、覆鬴、胡苏、简、洁、钩磐、鬲津也。”(《楚辞章句》) 洪补:“古记九河之名,有徒骇、胡苏、鬲津。”又云:“九河名见《尔雅》,  相似文献   

13.
在神话和传说中河神或称为河伯,或称为冰夷、无夷、冯夷。由于黄河文化存在东西地域差异,河神的名称也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中存在着由分化到整合的过程,"河伯"与"冯夷"等称谓的整合是东西文化交融的结果。随着周代的兴盛,黄河流域文化在东西文化融合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向南传播,到春秋战国时已经得到南方各民族广泛的接受。  相似文献   

14.
清代龚自珍《己亥杂诗》第一百二十三首如下: 不论盐铁不筹河,独倚东南涕泪多。国赋三升民一斗,屠牛那不胜栽禾? 目前在解释此诗时,对于“不论盐铁不筹河”一句,我认为有一种释意是不正确的。一九六三年出版的《近代诗选》(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门化一九五五级《近代诗选》小组选注)说: 不论盐铁,指不讲求盐铁生产之利;不筹河,指不治理黄河水利。二句大意是说,清王朝既不讲求盐铁生产,也不计划兴修黄河水利,赋税来源只依靠东南诸省。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诗歌鼻祖的《诗经》 ,两千多年前已然成为经典 ,为之作笺、作疏者代有其人 ,应该说研究得相当透彻。《诗经》开篇就是《关雎》 ,首当其冲为世人瞩目 ,更加孔子评为“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 ,《毛诗序》认定为吟咏“后妃之德” ,其为后代说诗者津津乐道自在情理之中。当然 ,《关雎》的诗境诗味俱佳 ,是其成为千古绝唱的根本原因。故而两千多年以来 ,大凡中国的文化人 ,无不熟识《关雎》 ,玩味有加。然而 ,细加揣摩 ,问题就来了。《关雎》一诗 ,首句“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中的“河”字 ,辞书言之凿凿 :河 ,本义指黄河 ,上古为黄河的专…  相似文献   

16.
清华简《保训》之"中"如果是指一种思想观念,为何上甲微能将它借来借去?如果"中"为某种实物,上甲微将"中"归还河伯之后,为何又能把它传遗子孙?学者尝试把《保训》之"中"解释为"众"或军队,可古文字中没有"中"与"众"通假的直接例证。学者将舜之"中"与上甲微之"中"内涵完全等同的做法也无法贯通《保训》文本的内在理路,《保训》文王传"中"归根结底是把国家大事托付于武王,因此对"中"不应从天文、地理、心性等角度探讨,而应从国家治理层面进行解读。舜之"中"为礼,上甲微之"中"为刑,治国时机、处理矛盾的不同决定了《保训》之"中"的不同内涵。  相似文献   

17.
出土简牍中多有以"本事"题名的签牌,在传世文献中,"本事"有"原事"即事件基本事实的含义,而出土资料中的"本事"则多指代公文,指经认定的可以存档或据以进行后续工作的可靠材料。这类"本事"可能只包括能反映事件基本事实的文件,而并不包括运转过程中各级机构附加的命令和批文。  相似文献   

18.
《山海经》中的昆仑,实际指的是高山中物类品种众多且物产种类分明的意思,亦即为高大的物象。它在书中是典型地标方位的象征,具有确定的指向性。《山海经》从不同角度对它进行观察,意在突显它的外部环境,着意刻画了与其互为关联的物类事象。鉴于其地理优势,昆仑高大物象的实义内涵,使得《山海经》中所显露的昆仑神境既具有奇异的特质,又蕴含着神话色彩。这也是尊天帝而进行祭祀活动的象征,并形成了拜祭礼制的构成要素之一。《山海经》中昆仑物类事象的形成,对昆仑形象的演变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9.
<正> 关于赤水的地望,据达崴(崔永红)在《关于吐谷浑部分地名考释观点简介》一文中列举有五种观点:1、兴海县境内说。吴景敖曾主此说,任乃强、曾文琼二人进一步确指“赤水应即是青根河(大河坝河)。赤水城疑即是青根河与水塔拉河汇合处(今西宁玉树公路十七道班处)。”2、共和境内说。日本学者佐藤长认为赤水即在今曲沟注入黄河的乌兰布拉克河,赤水城,亦即西魏改名的树敦城,是乌兰布拉克河畔的恰卜恰。周伟洲在《吐谷浑史》书中亦主此说,“赤水,应即《隋书·地理志)河源郡所治之赤水,在今青海东南的曲沟(或云在共和)。”3、先恰卜恰后兴海说。李文实先生认为赤水为共和县的曲沟水,前凉、前秦、南凉及北魏均名曲沟水入黄河处为赤水。而魏改称树敦城,北周因之,隋移赤水镇于今兴海县,于其地置河源郡。他认为赤水地望隋以前在恰卜恰东南,隋以后在兴海县境内。此外,还有两种说法。日本松田寿男认为赤水有两个地方,一是隋时所置河源郡辖下的赤水县,其地在今柴达木流域与青海之间,也  相似文献   

20.
成湘丽  王玉 《江汉论坛》2012,(7):133-137
最近30年来关于《北方的河》的文本解读不断强调和固化着黄河意象,这一"经典化"的"黄河想象"主要由中华民族复兴、文化寻根热潮、民族国家认同等时代语境所推动,而被评论界几近遗忘的额尔齐斯河不仅是作品中大河谱系的真正起源,而且以最为活跃和频繁的出场成为主人公的自我指代。《北方的河》呈现出张承志游走于北京与边疆双重身份之间的矛盾和过渡心态,其新疆题材的创作正折射出其文化身份认同的渐变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