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女性与人性的对话——谈严歌苓小说的女性叙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惠丽 《唐都学刊》2008,24(4):103-106
严歌苓是目前北美华文文坛最具实力、也是最具影响力的新移民文学作家.她的作品在历史与记忆的沉淀中审视人性的变迁,从女性与母性的角度揭示人性的魅力,从情感和欲望的两难层面彰显出人性的力量.她创作中的主角几乎都是处于极致环境中的弱女子,她们以强大而真实的生命力阐释严歌苓对女性的解读.在她的叙事中,"女性"的问题已经不是唯一的焦点,她将"女性"作为与"民族"、"文化"、"历史"等互有联系的部分被审视和书写.严歌苓试图找到一种能得到沟通的真正的爱,这是一种对更高更普范人性的探求,也许这只是一种乌托邦的理想,却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还原了文学是"人学"的本质.  相似文献   

2.
方方是一位善于展示病变人性的作家.具体表现为:透过亲情体现出的人性冷酷,透过爱情体现出的人性卑微,透过死亡体现出的人性脆弱,透过生存体现出的人性自私.展示病变人性,体现了方方作为一位严肃作家的高度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3.
一种故事两种说法--革命历史小说与新历史小说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革命历史小说和新历史小说都是以中国现代革命为历史背景进行创作的.革命历史小说以经典的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为指导,在作品中自觉运用战时两军对阵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来构思创作,自觉强调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注重文学的工具性和服务性.新历史小说受解构主义思潮"无系统、无中心的绝对自由"的影响,注重深入人物内心去挖掘敌我双方面对革命现实时立场、态度的不同,使英雄俗人化,并探索战争年代人性与反人性等具有人类意识的现代问题.  相似文献   

4.
姜波 《学术交流》2006,(6):155-157
纵观新时期以来贾平凹的小说创作,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即通过文化视点来折射社会的变迁、文化的冲撞、人性的裂变、现实的困境。创作内容上表现为文化的焦灼———内容冲突论;人物塑造上体现为人性的撕扯———性格矛盾论;创作环境上凸现为现实的苦闷———生存疲惫论,由此透视出贾平凹创作的文化抉择与现实困境。  相似文献   

5.
鄢忠秀 《社科纵横》2009,24(5):174-176
《红字》层层深入地挖掘人性的罪恶,揭示出罪恶的普遍存在以及人类无法逃避的生存困境。指出人们只有正视自身罪恶、真诚忏悔,才能获得最终救赎。作品中看似矛盾晦涩的创作手法其实是霍桑呼吁倡导正统基督教人性观、道德观的一种折射,体现了作者浓厚的正统基督教思想情怀及对宗教的感化力量所寄予的厚望。  相似文献   

6.
观音菩萨本是带有神圣性的宗教偶像,却在市井生活和文学作品中频繁成为世俗化的喻体,设喻者对其本体往往不计出身、品行,构成了观音文化在世俗层面的特殊表征。这一现象的发生可上推至唐代,其设喻泛化、灵活,体现了世俗文化浅层性的特点,由此又衍生出"半截观音""四面观音""八面观音"等不同喻体名号。其原因可以从造像艺术、文学传统、宗教义理、人性需求等不同维度进行考察,从中体现了世俗文化与宗教文化在人性需求这一根本点上的对话。作为一种美的符号,"观音"作喻自有其文化价值,带给我们多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刘丽锋 《社科纵横》2013,(1):118-119
法是国家创制的,归根到底是人创制的,法律作为一种社会秩序的调整手段,必然是以一定的人性为依据的。从分析罗马法的形成与特点入手,在对罗马法法理的解读中力图揭示出罗马法中对人权的重视、对人性的关怀,这也体现出法的终极价值与人性的终极价值具有统一性。最后,结合我国法律发展的现状,简要的论述罗马法中所体现的人性关怀对我国法治建设的意义及启示。  相似文献   

8.
人性视角:新写实小说的价值重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管宁 《浙江学刊》2001,(5):105-109
本文认为,新写实小说并不因为缺乏理想主义、激情和诗性而陷于价值的失落;但其艺术价值主要也不体现在评论界所普遍认为的是以"零度情感"对生活"原生态"作"原汁原味"的摹写,从而呈示出一种新的美感形态;而主要体现在展示并凸显了一种被主流意识话语所冲淡和遮蔽的人性状态.  相似文献   

9.
吴宓、缪凤林是"学衡派"中谈论人性较多的学者.他们主张人性二元论,认为人性有善有恶,可善可恶.他们的人性论有重要的西学背景,但主要是对中国传统伦理尤其是儒家伦理的复归,表现出"学衡派"作为文化民族主义派别的一些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0.
暴力、苦难与死亡是余华小说的主题.从80年代创作的先锋性到90年代创作的平实性,余华作品苦难主题的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在他的前期作品中,暴力与死亡的根源是人性的罪恶,而在其后期的作品中,苦难与死亡的根源则是存在的宿命.这一变化表现出作家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人的本质进行的深层次叩问.  相似文献   

11.
作为检查高校美术专业教学成果的毕业创作,其质量的高下体现出学校美术教学的整体水平.该文通过对广西地区高校毕业创作课程改革创新要求进行研究,探索出一条符合广西地区高校毕业创作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强调现代绘画艺术在创作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体现出毕业创作的多元化教学方向,以期为高校美术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百年来,托尔斯秦的生平、思想和创作一直被人们重新阐释.中国文艺理论界曾深受前苏联的影响,长期以来倾向于将托尔斯秦描绘为俄国知识分子的标签,即恪守道德纯真和理想人性的"圣愚"形象.然而,随着以塞亚.伯林对于刺猬与狐狸的区分,托尔斯泰作为"凡夫"的多种侧面逐渐被还原出来.文章透过以汤普逊、伯林、别尔嘉耶夫、舍斯托夫为代表的西方思想家对托尔斯泰的论述,试图呈现英美经验主义、俄国"新精神哲学派"、文化多元论等对托尔斯泰思想矛盾与人性弱点的揭示,从而勾勒出更丰富和真实的俄国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3.
文革结束后至八十年代初,全国上下掀起了关于人性、人道主义的讨论热潮,这场讨论呼唤人性的复归、维护人的尊严,对文革中乃至建国后在历次左倾运动中遭受践踏的人性、人道主义问题进行热烈讨论和强烈反拨.这次讨论虽然不是围绕古典文学研究展开的,然而这次呼唤人性的思潮对古典文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古典文学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得到加强,作家研究更加深入,对古典文学中对形式美的追求更加宽容,随之文学史的书写视角也发生了变化.本文首先叙述了这场讨论的内容要点,然后归纳出这场讨论对古典文学研究的五点影响,最后叙述了人们对这种影响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初的东北旧体诗创生于东北社会加速近现代化的新陈代谢时段,密切关涉了清末民初东北社会的生活状貌和变迁,其中新旧因素的交织、生灭、移位诸现象较为集中,尤其是传统文学观念与现代文学观念在文学场中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关系。这些创作既体现出社会形态中文学的变化,又于文学中显示着社会的改变。其中,感时感事诗成为最为直接体现社会情感的文学选择,实然的社会生活如对现代人性的建设和对现代国家制度的追求在诗中有了更多的表达,景物诗保留了东北在自然、人文发展中的优美景致。在署名方式、创作方法、文本结构方面有新的文学、美学质素呈现,传统的全知视角转为有限视角,创作中的主客体关系出现了向现代文学的改变。  相似文献   

15.
芥川龙之介在短短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 ,塑造了各阶层众多的人物形象 ,从种种不同的角度来揭示人生、探索人性。少年时代 ,家人的所作所为使他朦胧地认识到人性的自私。而失恋事件则使他彻底领悟到人性的利己。于是芥川龙之介以历史为舞台 ,创作了小说《罗生门》,塑造了“罗生门”下的下人形象 ,从而确立了探索人性这一芥川文学的主题。一  芥川对《罗生门》充满自信。尽管发表时没有得到广泛的反应 ,但他还是为这篇小说做了很多辩注。而且将自己第一部小说集命名为《罗生门》。芥川在《那时候的我》中对《罗生门》的创作动机曾作如下说明 …  相似文献   

16.
"人本主义与文艺复兴"早就被作为一对李生子而固定在国内外的学术传统中,因此国内外鲜有学者在文艺复兴之前的历史时期探讨人本主义和人本主义思想的起源,在人类早期文明的发源地,在被称为专制社会最为典型的古代东方,这个论题更是无法想象.文章探讨巴比伦法,尤其是其在立法精神方面所体现出的人本观,同时,进一步挖掘出了<汉谈拉比法典>中涉及葬严、人性和人格权等深层次的人本观念.  相似文献   

17.
新市民小说以对都市社会各色人等生活的生动真切的描写,展示了都市社会的奋斗与挣扎;在对市民社会中爱情的游戏、欲望的追求、情爱的失落故事叙写中,显示出对现代都市人生活态度人生观念的观照与剖析;在对人情的淡薄、人性的沦落异化、官场的风气不正等社会阴暗面的揭示中,体现了作家对市民社会的思考与批判。新市民小说的作家以对现代城市生活的积极参与和热情拥抱精神,运用以现实主义为主的创作手法,让城市生活大量进入文学创作视野,使自30年代海派小说创作以来被忽略了的现代都市生活重显魅力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西部新起的具有"良克之忧"的小说作家,因历史真实观的不同,对西部历史讲述是不一样的.既有对历史战争景观和江山改朝换代的"宏叙事",对历史本质、历史规律的探寻,对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人性的张扬;也有对家族、和个人日常性存在"微型叙事",对历史偶然性和神秘宿使的皈依,对现实历史走向的焦虑的叩问.这些叙事努力,使这一时期西部的历史小说创作呈现出多元并存的历史潮流文学景观.  相似文献   

19.
萧红的小说通过对当时呼兰人蒙昧生存状态的纪实描写和精神痼疾的展示批判,拓展了鲁迅开创的批判国民"劣根性"这一创作母题.通过象征意象,折射出时人的生活态度、思维方式和群体心理,揭示了当时呼兰乃至整个社会停滞不前的深层原因.封建势力把人变成没有自我意识、没有自我觉悟的动物,面对蒙昧的世人,萧红同样也发出了救救孩子的沉痛呼声.看出封建制度、封建秩序和封建意识的反人类、反人性的本质,正是萧红小说创作的内在意蕴所在.萧红在对女性生存和命运的表现方面显示出独特的视角,在鲁迅对被损害被侮辱妇女形象塑造的基础上又有拓展和挖掘.萧红的这一创作视点,是反映和表现当时妇女生存状况、不幸命运的最佳视角,弥补了男性作家由于性别限制而难以深入表现女性生理、深层意识和情感体验这一"死角"而带来的缺憾,这是萧红对鲁迅批判精神的发扬光大,也是萧红小说创作深刻的内蕴所在.  相似文献   

20.
电视剧《风车》具有鲜明的北京文化特色。全剧主线清晰,情节曲折,构思巧妙,人物塑造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多角度地反映了现实生活,通过复杂的人物关系揭示了人性的深层矛盾,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和道德内涵,而且营造了浓厚的北京文化氛围,体现出明显的"京味儿"特色,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但是,此剧在人物塑造、情节设计、视角选择、风车的意象表现等方面还有一些可商榷之处。《风车》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分析其创作得失,对首都文化建设和电视艺术的发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