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本世纪初,定一在《小说丛话》中指出:“施耐庵之著《水浒》,……以雄大笔,作壮伟文,鼓吹武德,提振侠风,以为排外之起点”。①当时日本有《水浒传》译本,其批语也云:“《水浒》之有益于初学者三:起勇侠,斯尚气概矣;解小说,斯资俗文矣;鼓武道,斯资信义矣”。②燕南尚生因而称道《水浒传》,“作者知立国之道,在于强兵,欲强兵非有尚武精神不可”。③  相似文献   

2.
明清赋学论     
徐志啸 《晋阳学刊》2012,(5):115-121
明清两代在中国赋学史上有着特殊地位,虽然其时赋的创作已呈现另一番景象,但赋的整理汇编和对赋家及其赋作的评论和研究,则出现高潮,尤其清代,涌现了不少论著,包括赋话类著作,标志着赋学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值得引起当今赋学研究者重视。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代是一个传奇小说的繁荣时代,源自汉魏六朝的中国传奇小说达到了艺术顶峰,无论是通俗传奇小说还是高雅传奇小说,无论人物、情节、结构还是思想、内容、语言等,都取得了全面的、重要的艺术成就,并且为长篇白话小说提供了可贵的艺术经验与艺术借鉴。明清时代已进入了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出版业十分发达;中国古代小说,无论是白话小说,还是文言小说,到了明清时代已发展到了思想艺术的成熟期;小说观念、小说理论产生了重大变化,这些都是传奇小说进入繁荣时代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作为遭遗忘的孤独者自我拯救的手段,自画春容的写真是一个古老的命题。经由《牡丹亭》重写,在为他到为我的转变中,主体性逐渐充盈;行动中所具备的内涵表达功能得到开掘,写真从略作交待的寥寥数语丰富为细腻描绘的仪式化行为艺术。这一具备书写张力的行为不断在传奇中运用,成为文类惯用母题。对叫画客体的置换,又催生出新的观念表达。  相似文献   

5.
李艳 《天府新论》2013,(4):128-132
道教劝善书的基本思想集中体现在劝善戒恶、阴骘观念、因果报应三个方面。晚明以来,文人知识阶层加强了通俗文学的劝诫功能,看到善书与戏曲,传播与受众的主体都在民间,即广大庶民阶层,于是辅教风化,劝善于戏。道教劝善书在明清时期广泛流布,由于它在文义内容上的通俗性、操作上的简易性,使其与有高台教化传统的传奇戏曲共同成为维系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结构及道德秩序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6.
在结构主义叙事学的观照下,明清传奇双线模式呈现出与传统研究方法不同的面貌:"二元对立"的角度下政治与爱情的主题显示出相互更为密切的关联,从而消解了以往仅仅把政治主题放在首位的文本解读模式;"角色模式"理论则澄清了出场人物在推动情节进程中的功能;"符号矩阵"理论则有助于辨清角色之间的矛盾关系;明清传奇亦可按照契约型、完成型、离合型的组合关系对其叙事结构做总体把握;而"一生一旦"分领两线、"戏胆"串联、"大团圆"结局收拢三个方面,构成了明清传奇双线作品深层的逻辑结构。  相似文献   

7.
人口流动是历史的古老现象 ,然而当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明清之际 ,这一历史现象却呈现了许多新的特点。从当时发生的难以遏制的移民大潮中 ,我们不难发现市场机制是决定这诸多特征的重要机枢。这种传统的安土重迁的社会面貌被打破 ,对统治者来说 ,建立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是一项新的任务。  相似文献   

8.
人口流动是历史的古老现象,然而当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明清之际,这一历史现象却呈现了许多新的特点。从当时发生的难以遏制的移民大潮中,我们不难发现市场机制是决定这诸多特征的重要机枢。这种传统的安土重迁的社会面貌被打破,对统治者来说,建立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是一项新的任务。  相似文献   

9.
试论明清人口迁移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这个传统的安土重迁的国度内,过去历朝的人口流动,或因战争、或因灾荒,或因任官,或因政府的政策,几乎都带有强制性质,并且显示出明显的突发性。于是,移民或意味着政治统治的动荡,或意味着新统治者的励精图治,而时至明清,人口流动较过去却显示出自己的时代特征。一、政府鼓励与移民自愿相结合如果说朱元璋时移民尚采取徙富政策,徙苏、松、杭、嘉、湖民于凤阳,尚采取“由狭乡至宽乡”的政策,徙山西泽潞之民于河北,都包含了政府明显的政治经济意图,因而都带有明显的强制性的话,那么在朱元璋以后的时代里移民便渐渐地渗入…  相似文献   

10.
要对古典作家作品做出科学、准确、全面的评价,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特别是要评价那些生平事迹很少记载的古典作家及其作品就更加困难。评价一位作家,无疑应主要从他的作品出发;但对同一部作品,见仁见智,常常会有不同的理解,甚至截然相反的看法。就拿明清之际的戏剧家李玉来说,学术界许多人认为,他是处于封建社会末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时期的“市民作家”。而我们通过考察李玉所处的时代,知人论世地分析他的传奇,却感到:李玉的政治态度和世界观,与当时的东林党人和复社文人是比较吻合的。李玉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站在东林党人的立场上来观察生活和反映生活,他们的思想倾向是基本一致的。 为了说明我们的这一看法,不妨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一番粗略的分析比较: 一、李玉笔下的市民斗争和市民形象 认为李玉是“市民作家”的主要根据是,李玉在《清忠谱》、《万民安》等时事剧中,直接描写了蓬勃兴起的市民斗争,塑造了市民英雄形象。但是,我们认为:题材和主题是两码事,题材并不能决定一切。对于作品中的人物,既要看他的身份,更要准确把握他的思想实质。李玉能否称为“市民作家”,主要取决于他的传奇是否反映了市民阶层的思想、愿望和意识,是否塑造了市民阶层的典型形象,是否具有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1.
论明清英雄传奇小说中的莽汉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小说中的莽汉形象因其独特的性格、在情节结构艺术中的重要作用和喜剧效果及其与首领间的矛盾冲突构成了民间文化对正统文化的颠覆 ,这一独特的文学现象反映了作者人格世界的分裂 ,同时也是明清社会各种思想矛盾的折光。  相似文献   

12.
<正> 任何一种文学体裁在其独立发展的历程中,常常由于承受和汲取其他的特别是前行的文苑体制的某些沾溉和影响,而使自身趋于充实、成熟,不断得以演进。宋词亦不例外。前人论词,有“以诗为词”、“以文为词”之说,即是指“别是一家”的词,因借鉴和融化了诗文的某些特点而产生一种嬗变。赋自秦汉六朝以来蔚为大观,影响深钜。但它与宋词的关系如何,前人论述不多,笔者于此拟略抒浅见,以求匡正。赋对词的影响沾溉是随着词的日益文人化而加深的。其原因在于词的创作主体——习于操觚染翰的文士与赋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古代文人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蓄养家班是富商巨贾通常采用的观曲形式。商人家班的演员,有的是购买童男童女培养而成,有的由家中原有的童仆奴婢经过培训组成,大部分则是直接招集优伶组成的。对于大商人来说,蓄养家班除了用于家庭娱乐外,还有攀结权势、招待客户等作用,这就需要其家班有较高的演出水平。为了能够培养出一个令自己满意的家班,商人会聘请名曲师前来教习,请名流专门为家班制曲,请一流的乐师来伴奏,置办华丽的行头,收录鲜为人知的工尺曲谱为家班所用等,这对增强家班的整体演出效果和提高其演出水平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明清两代,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政权的末期,集各种权利于一身的皇帝,在总结汉唐以来统治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致力于皇权的加强和巩固。为了皇位的稳定,明清统治者对监察制度特别重视,在沿袭元代制度的前提下,对监察制度和机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和改革,使其在巩固皇权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在实践中,由于御史的权力过大,地位过高,造成意气用事,争权夺力,互相牵制。到了明清后期,这种弊端日益严重,使监察机构无法起到维护皇权和澄清吏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 明清时期的佛山商人,是中国商界一个重要的商人集团,在它存在发展的数百年间,曾经对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对它的产生原因和历史发展状况,笔者曾作过一些粗浅的研究.本文拟进一步剖析明清时期佛山商人资本的来源和形式,探讨其发展的趋势和历史作用.不当之处,敬祈史学界同志们指正.  相似文献   

16.
林纾的《合浦珠传奇》《天妃庙传奇》《蜀鹃啼传奇》三部传奇在剧情内容、形式、语言三个方面呈现出较强的时代性特征,这种时代性特征与他利用戏曲教化功能救国醒民的观念、深受西方文艺影响的经历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7.
诗词歌赋,是我国古代韵文的总称。而赋又别于诗词歌,独与文相近。赋同诗词歌一样,是我国文学的瑰宝之一。本文拟就赋之发生发展的历史探讨一下赋的某些特点,以期引起人们对这份文学遗产的重视。(一)赋,最早见于《诗·大雅·燕民》:“明命使赋”,“赋政于外”。《传注》:“赋,布也。”《笺注》:“赋使群臣施布之也。”国王命臣将政令施布于民,也即铺  相似文献   

18.
弋阳腔从南戏发展而来,被称为中国戏曲的"戏祖"、"娘戏"的目连戏是重要过渡,江西民间戏班盛演目连的习俗沿袭至晚清,弋阳腔因其"随口演唱,任意更改"而迅猛发展。随后便传入各地,与地方土腔结合形成新的腔调,于清代被谓之"高腔"。弋阳腔以锣鼓伴奏,不托管弦,以一人唱而众人和之。  相似文献   

19.
试论明清之际商人的伦理道德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明清之际商人的伦理道德精神高建立十六世纪,中国商人已进入一个非常活跃的时代。由于晚明以来资本主义的萌芽,工场手工业得到很大发展,经济贸易往来频繁,使得商业发展成为当时一个十分显著的社会现象,再加之王朝的更迭,社会的变迁,传统四民观发生了更为深刻的...  相似文献   

20.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体制,从宋初到清末,存在了近千年之久。书院在组织管理形式和教育制度、教学方法等方面,跟官立的太学、郡县学迥然不同,有它许多鲜明的特点,对我国封建社会教育的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