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孔子与孟孙氏李启谦鲁国"三桓"主持国政100多年,孔子正是生活在这个时期。孔子曾批评过"三桓"(见《论语·季氏》),据此人们认为孔子与"三桓"的关系是矛盾对立的关系。其实不尽然,因为孔子不仅批评过三家,而且也赞许过三家。如孔子曾说:"自季孙之赐千锺...  相似文献   

2.
高专诚同志所著《孔子·孔子弟子》一书,是儒学研究的新成就。它的特色,余浅见所及,主要有以下几点。1、把思想冲突放到了社会变革的大环境中分析其原因与意义。儒学繁衍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代。但孔子一生,博学笃行而无所成。他的弟子冉求在鲁国从政不久而战功显赫,政绩出色,不是因为他推行了孔子的主张,而是因为他执行了季氏的政治意图。作者认为冉求在鲁国实行  相似文献   

3.
孔子删诗说     
司马迁的孔子删诗之说,自唐代孔颖达开始怀疑之后,日趋否定,如郑樵、朱熹、赵翼、崔述、魏源等,皆否认孔子删诗之说。当代研究《诗经》者,几乎都认为孔子没有删诗,否定孔子删诗之说似成公论。依据有三:一是根据《左传》季札到鲁国观乐时孔子才八岁,而季札听到的诗歌分类及先后顺序,和今本《诗经》基本相同,以此论定孔子不曾删诗。二是根据《论语》,孔子自己说过《诗三百》,因而认为在孔子之前已有定型的《诗三百》。三是根据逸诗少。我们认为《左传》的记载不可信,《论语》中有删诗之证,逸诗少符合规律,《诗三百》成书于孔子四十六岁之后。  相似文献   

4.
论孔子适齐     
<正> (一) 公元前522年(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与晏婴到鲁国去,曾与孔子晤谈。当时景公向孔子询问秦国的发展趋势,孔子极其精辟地分析了秦国的情况,博得了齐景公的赞赏(见《史记·孔子世家》)。公元前517年,鲁国上卿季平子与(后耳)昭伯因为斗鸡发生了争执,得罪了鲁昭公,昭公率师攻打季平子。季平子使约鲁国的另外两个大家族孟氏和叔孙氏,三家共同攻打鲁昭公,结果昭公师败,逃往  相似文献   

5.
《费誓》为《尚书·周书》中的一篇,《书序》及《史记》都称该篇为鲁侯伯禽所作,但后人有不少对此疑而不信,今人则因春秋时期的鲁僖公曾与淮夷争斗,以为《费誓》作于此时。其实,鲁国与淮夷之间的冲突是长期的,周初尤烈,周成王十三年,周公去世不久,鲁侯伯禽曾经会王师“伐戎”,《费誓》可能即作于此时。至于费地所在,后世学者由于不明今山东鱼台境内古费地的存在,遂多误指其为后来鲁国季氏费邑之“费”。实际上,伯禽之时,鲁国势力未至此。《费誓》之“费”应指古费国之“费”,在当今鱼台境内。  相似文献   

6.
近来在讨论孔子的文章中,有不少文章都涉及到孔子与季氏的关系。有的同志认为孔子的政治立场是保守的,甚至是反动的,因为他反对代表新势力(或地主阶级)的季氏;有的同志认为孔子的政治立场是进步的,因为他拥护代表新势力的季氏;也有的同志认为季氏不代表新的势力,孔子是反对季氏的,因此孔子的政治立场是进步的。这些同志对于孔子的评价,虽然分歧很大,但是着眼点却是一致的,即都是以季氏是否代表新的势力以及孔子对待季氏的态度如何?作为评价孔子政治立场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张岱年先生在《孔子与中国文化》一文中说:“近年来,多数哲学史家认为:《春秋》基本上是鲁国史官的手笔,《易传》是战国时期的著作,“大同”学说更是战国时期儒家的思想;关于孔子言行的最可靠的资料是《论语》和《左传》中关于孔子的记载。这样,关于孔子的资料较过去时代所承认的大大削减了。虽然如此,专从《论语》和《左传》来看,孔子仍然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仍然是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思想基础的最主要的哲  相似文献   

8.
孔子何以数称柳下惠张宗舜孔子曾数称柳下惠,说他贤良,言行都经过思虑而合乎法度,可惜没能得到高位和重用。由于孔子的张扬,柳下惠便引起人们的注意,开始产生影响,成为鲁国史上的重要人物。(一)柳下惠是春秋时期鲁国贤大夫,姓展,名获,字季,又字禽,曾为鲁士师...  相似文献   

9.
杨朝明 《东岳论丛》2002,23(5):113-117
上海博物馆楚竹书有《鲁邦大旱》 ,鲁国此次大旱可能发生在孔子归鲁到去世的六年之内。《鲁邦大旱》有孔子所说 :“邦大旱 ,毋乃失诸刑与德乎”一语 ,孔子常常论述“刑”与“德”的关系 ,该篇所记应该是孔子评论鲁国大旱与其当政者“刑”、“德”措置的关系问题 ;哀公礼尊孔子 ,常常向孔子请教 ,大量的哀公问政于孔子的材料可与该篇相互印证。种种迹象显示 ,该篇是研究孔子思想与鲁国文化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10.
王恩来 《理论界》2010,(1):131-133
<正>孔子曾一度在鲁国代行卿相之职,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有明确记载。但近代以来,不断有学者对此提出质疑钟肇鹏先生在其《孔子系年》中,就征引了毛奇龄、江永、崔述等人的异见,概括起来,即认为春秋之时无以"相  相似文献   

11.
学术界普遍认为,"春秋"既是各国史书的通名,也是鲁国史书的专名,这实际上是一种调和的说法。"春秋"从鲁史专名到史书通名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春秋》原是鲁国史官所作,孔子作《春秋》后,左丘明为解孔子《春秋》而作了左氏《春秋》,《左氏春秋》原名亦为《春秋》。随着孔子《春秋》和左氏《春秋》的传播,"春秋"逐渐成为史书的代名词,从而演化为史书的通名。  相似文献   

12.
用人与用力     
唐能达 《快乐青春》2014,(12):66-67
孔子的学生鲁国人宓子贱曾担任过单父的地方官。据说他走出官署的时候都不多,整天弹琴,显得非常悠闲。尽管如此,这里却社会安定,秩序井然,古人赞之为“鸣琴而治”。后来,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巫马期接替了宓子贱。巫马期非常敬业,天还没亮就出门,直到满天星斗才回家,工作辛苦异常。在他的努力下,单父这地方也被治理得不错。  相似文献   

13.
一、孔子交际思想的理论基石孔子的政治哲学思想核心是“仁”。正像他的理论大都是围绕着“仁”这一核心展开的一样,孔子的交际思想也是建构在“仁”这一基石之上。孔子出生的鲁国是周公的封地,保持有浓厚的商周奴隶制文化。据《左传昭公二年》记载:韩宣子访鲁时,“观...  相似文献   

14.
《文史哲》1962,(4)
曲阜师范学院于5月21日至24日,举办了孔子问题的学术讨论会。会上宣读了高赞非的《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王先进的《对论语上几个名词的解释》、李毅夫的《孔子的时代、阶级和政治思想的阶级性》、郭克煜的《论孔子与季氏的关系》和李国榕的《关于孔子的教育心理思想的研究》等五篇论文。接着分别以大会发言与  相似文献   

15.
温碧光在1990年第1期《人才杂志》上撰文,对人们熟知的“不患寡而患不均”(《论语·季氏》)这句孔子的名言提出新的解释。 他指出,学术理论界目前多将孔子的这句话视为其平均主义思想的反映。例如,最新推出的由朱日耀主编的《中国古代思想史》便根据孔子的这句话,认为他主张平均主义政策;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辞海》也把孔子这句话中的“均”字,解释为“平均”、“均匀”的意思。  相似文献   

16.
孔子出身解     
<正> 颜征在是春秋末年郰邑大夫叔梁纥的妻子,孔子的母亲。叔梁纥本为宋国贵族,当时是一个以武力致仕的小奴隶主。《左传》襄公十年和十七年两次记他在战争中立过功。他解甲时,已六十多岁。据《孔子家语》记载:“梁纥娶鲁之施氏,生九女。其妾生孟皮。孟皮病足,乃求婚于颜氏征在,从父命为婚”。按当地的习惯,九女均不能继嗣,病足的儿子也“不任继嗣”,于是便要再娶。《家语》中又有颜氏小女自愿嫁给他的记载。后世的《孔庭摘要》亦有“颜氏幼女名征在,生而有贤德,愿应其求”之说。也有的书上记载“颜氏  相似文献   

17.
历史学的萌芽以我国为最早,约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已有史官的设立和历史的记载。孔子编述的《尚书》和《春秋》就是取材于官府所藏的档案和各国的史料。《尚书》上起《尧典》,下讫《秦誓》,包括虞、夏、商、周的重要历史文献。《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记载,上起隐公元年(前七二二年),下讫哀公十四年(前四八一年),凡二百四十二年之事。孔子撰述《春秋》,不仅依据鲁国的史书,而且又与左邱明参观各国的载籍,进行查核的工作。后世有人因孔子自称“述而不作”,就认为孔子不是作《春  相似文献   

18.
《论语·八佾》篇载:“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是孔子对作为一个大夫的季氏,竟然也奏起了天子之乐的批评。于是人们就根据这句话,一方面认为孔子是顽固保守的代表;另一方面,就断定季氏是一位敢于冲破旧礼教和旧制度  相似文献   

19.
孔子:春秋战国时期鲁国人,不仅是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的创始人,同时也是一位出众的音乐大师。他一生酷爱弹琴唱歌,还创作了不少歌乐曲。相传古琴曲《龟山操操》、《将军操》等均为孔子所作。 师旷:春秋后期晋国的宫廷乐师,是位盲人音乐家。相传《阳春》、《白雪》等琴曲均为师旷所作。他曾为晋公御前演奏,被誉为高雅之乐曲。 高渐离:战国末年燕国人,善击筑(筑:相传为一种陶质乐器)。高渐离送别荆轲去行刺秦王,在易水河边惜别时,曾击筑而歌以祝成功。被秦王得知后,  相似文献   

20.
孔子(公元前551年—479年)是中国古代首创私人讲学的一位有影响的教育家,大约从三十岁左右起就开始他的教育活动。在他的一生中,除了短期直接参加政治活动以外,其余时间——大约有四十年都没有离开讲堂。据史书说他的学生有三千人,其中精通六艺的高材生有七十二人,这就是所谓“三千徒弟子”,“七十二贤人”。当时在鲁国与孔子同时办私学并且能同孔子竞争的还有少正卯和王骀等人,他们的声望也很大。少正卯讲学也很有吸引力,使孔子的门庭曾出现“三盈三虚”的状况;王骀的学生人数也与孔子的差不多。然而他俩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远远不及孔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