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立法法》第72、82条“等”事项的规范释义一直存在形式主义和实质主义两种路径的解读:形式主义解释路径下“等”事项的解读往往倾向于做“等内等”限缩解释;实质主义解释路径下“等”事项的解读则可以扩大解释为“等外等”。比较两种路径的优势与局限性,认为《立法法》第72、82条“等”事项在形式主义路径下也存在做“等外等”解释的可能性,而实质主义解释路径下则可以根据地方政府的立法需求做“等外等”扩大解释。两种路径对“等”的解释都应当对地方发展和地方立法权发展有所增益。  相似文献   

2.
秦代的粮仓管理情况,反映在云梦秦简中,主要是《仓律》以及散见在其它律文数条,这虽然不是有关粮仓管理律文的全部,但当是律文的主要部分,从中可以窥见秦代粮仓管理的大致情况。秦代一般设有三级粮仓,即中央、县和乡。中央由太仓主管,是内史的属官,简文中,太仓作“大仓”(古文“大”、“太”通用),凡二处。“内史课县,大(太)仓课都官及受服者。”(《厩苑律》)“县上食者籍及它费大(太)仓,与计偕。都官以计时雠食者籍。”(《仓律》)“都官”之署,是直属朝庭的机构,简文中提到十四处,按应与郡县平级,并也受辖于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的过程中,应当把发展海洋生物产业纳入广义的粮食安全战略范畴,通过建设“海上粮仓”来拓展国民食物来源,辅助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以《地理标志保护法》为主,明文规定地理标志权,辅之以海洋基本法,全方位保护海洋生物地理标志,更好地对海洋生物进行养护,推进“海上粮仓”的品牌建设。未来的《地理标志保护法》因应“海上粮仓”特色,登记制度作为品牌建设之起点要重点解决申报准备、登记主管部门选定、初审、审核批准等问题,使用制度作为品牌建设之核心要注意地理标志的使用协议、使用限制等问题,救济制度作为品牌建设之保障则应构建综合性的责任追究体系并引入公益诉讼机制。  相似文献   

4.
中国“蓝色粮仓”理论研究进展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国家粮食安全视角研究我国海洋食物生产体系的有关问题,是“蓝色粮仓”理论研究的主线。本文从“蓝色粮仓”的资源基础、分析框架和理论发展等多个层面对“蓝色粮仓”理论研究的国内外概况进行综述,认为当前研究在海洋食物供给潜力分析、海洋食物生产体系的发展方向及其实现路径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有关海洋水产品的研究框架、海洋渔业的研究视野和海洋水产品的生产支撑要素及外部环境分析等方面尚存在一些不足。因此,未来研究可在“蓝色粮仓”理论体系构建、发展潜力评估、产业与空间规划、发展路径选择等方面继续深化。  相似文献   

5.
《遗著》是国际学界研究热点。研究主要集中在所谓“过渡”问题、“漏洞”问题及其相互关系上。国际学界关于“过渡”的基本观念及其起源问题存在五种观点;关于“漏洞”问题及其与“过渡”问题的关系,也有四种不同的看法。这些研究表明,必须联系《纯粹理性批判》等来理解《遗著》。解释《遗著》对重解康德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五行》有一个重要范畴“和”,“和”又有一个等值的范畴即“时”。二者关联的是,仁、义、礼、知(智)四种德之行跃升为“善”,仁、义、礼、知、圣五种德之行跃升为“德”,以及德行达到最高境界时的践行方式。“和”一般被解释为“和谐、协调”,这种认知有悖于《五行》体系给出的界定,也背离了该范畴的历史渊源。《五行》之“和”乃取义于跟《洪范》“五行”中的五味关联甚深的“和羹”、“和五味”,以及由此滋生的“和五声”等观念,意指参与其中的各元素的个别存在被超越而生成新的同一体,因此并无“和谐、协调”可言。《五行》“和”(或“时”)深刻继承了《洪范》“五行”说蕴含的五味和的结构框架和模式。  相似文献   

7.
推进“蓝色粮仓”建设,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有关统计数据,阐述了“蓝色粮仓”关联产业结构演变历程;通过构建灰色关联度模型,实证分析了产业间关联度及各产业对山东省渔业经济增加值的贡献。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蓝色粮仓”关联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程度不高,结构尚需优化调整。应优化海产品加工业结构,加大对种苗业扶持力度,加速海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促进海水养殖业健康发展,大力发展远洋渔业,实现近海捕捞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笔者在《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发表的《〈全唐诗〉中萧颖士〈江有枫〉诗辨正》一文,曾将唐代萧颖士《江有枫》诗中的“愬”字解释为“恐惧”、“害怕”;今发现其解欠妥,应释为“诋毁”、“说坏话”,文章对两种解释的出典及“愬”字的读音,做了必要的补充说明。  相似文献   

9.
包括纪昀在内的诸多注家引《诗纬·含神雾》来注释《文心雕龙·明诗》的“诗者 ,持也” ,这不无偏颇。刘勰在此处惟言“发乎情” ,并没有纪昀等人所解释的“止乎礼义”之意。另外 ,纪昀批评刘勰《明诗》篇“四言正体 ,则雅润为本 ;五言流调 ,则清丽居宗”所论是“局于六朝习径 ,未得本原” ,但他因为没有考虑到近体诗的成熟是在唐代之后 ,而对六朝时的刘勰有明显的苛求之嫌。  相似文献   

10.
秦国是我国战国时期最为富庶的一个诸侯国家 ,史载其境内“积粟如丘山”。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竹简的出土 ,使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秦国仓法的认识。本文依据秦简《仓律》等材料 ,对秦简所反映的秦国粮仓封阝是制度、广会 籍制度、核验制度、负偿制度、行政人事制度、宿卫制度等进行了分析探讨。这充分显示出秦仓储管理制度的完备与严密 ,为我国以后各代粮食仓储管理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值得我们今天粮食部门借鉴  相似文献   

11.
《殽之战》是《大学语文》中的重要篇目。本文试就其中“勤而无所,必有悖心”数句的解释提出自己的看法,与专家同好商讨。  相似文献   

12.
《小序》是《诗经》诠释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历代《诗经》研究者都对此十分重视。然而,《小序》对《诗经》许多诗篇,尤其是对《国风》的解释,却是对《诗经》本义的歪曲。宋代学者对《小序》发难,也多半是由于《小序》歪曲了《诗经》的本义。“二南”原本无非是一些男女恋歌诗、婚礼赞歌、妇人思夫歌、祭祀歌、描写劳动场面的诗歌,而《小序》却把它们解释成赞美文王、后妃等人的诗歌,而赞美后妃的序占了“二南”的三分之二。“二南”之《小序》有维护周代宗法制的色彩,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二南”之序对诗歌本义的曲解,拉开了《诗经》经世致用的序幕。  相似文献   

13.
以往对老子《道德经》中“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 ,以百姓为刍狗”句的解释存在诸多歧义 ,关键是对“刍狗”一词如何理解。本文通过分析考释 ,认为王安石、王父子的解释最符合老子原意 ,从而纠正了此前的一些错误解释。  相似文献   

14.
《墨经》之“侔”,其得以成立之前提应为《墨经》之基本范畴“同”,而《墨经》所言之“同”凡十种,又可细分为“名”层面之“同”、“实”层面之“同”与“合”层面之“同”。墨“侔”正是基于上述三类“同”之前提得以建构,进而实现其“比辞而俱行”的内涵的,由此墨“侔”基于三类“同”之前提形成“侔”之三款,即“名”之“侔”、“实”之“侔”与“合”之“侔”;还可依据三种形式形成“加”之“侔”、“减”之“侔”与“换”之“侔”三款。此外,《墨经》中对“侔”之表述多为举例式,属经验性陈述,故墨“侔”成立之有效式只可经验归纳而得,先验演绎难以得之。基于上述认识,对以往学界所持之墨“侔”属西洋形式逻辑“附性法”、墨“侔”应包含“不是而不然”之“否定式”有效式及“是而不然”“不是而然”等“部分否定”有效式、墨“侔”之“减词”与“减辞”说、墨“侔”属“复杂概念推理”或“关系推理”、墨“侔”即“辟辞”属类比推理、墨“侔”属直接演绎推理等诸代表性观点进行商榷。  相似文献   

15.
向晋卫 《南都学坛》2004,24(6):21-25
作为东汉的一部官方经学著作,《白虎通义》一书的主要内容充满了极其浓厚的道德意识。《白虎通义》全书主要运用了“文字训诂”和“象征”两种手段,对诸如“姓氏”、“爵号”、“谥号”等儒家的礼制名号和诸如“瑞贽”、“衣裳”、“冠冕”等儒家的礼制器物进行了极为浓重的道德化解释.这样做的结果是一方面从道德上加强了儒家所提倡的“礼乐制度”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具有浓厚道德意蕴的“名号”、“器物”对现实中的社会政治秩序也形成了一种强有力的规范和引导。  相似文献   

16.
《论语》中“为”字出现的频率较高,可以将其用法归为三类:一、“为”所表示的意义较虚,可译成“是”;二、“为”所表示的意义比较实在,可译成“做、制作、治理、成为等”;三、“为”所表示的意义比较灵活,这时候就要依据具体语境对其做出适当的解释。  相似文献   

17.
“有朋”之“朋”,包咸、郑玄以及《论语》早期注疏本都注为“同门”。考“有朋”章前后所论,均为对本门弟子的要求或训诫,并未涉及“友人”来访的语境,因此“友朋”之说必为抄本之误;《论语》中“朋友”出现八例,无一例作“友朋”,“友朋”组合也不见于春秋及以前文献。今译“朋”为“朋友”似是而非,因为现代汉语“朋友”已偏指“友”,没有“同门”之义,不能准确阐释原意。《述而》中“束脩”历代注为求学的见面礼,但黄式三、李泽厚等取“束带修饰”及“年十五”之说,参考敦煌、吐鲁番等出土文献整理的《唐写本〈论语郑氏注〉》残卷,可证“束脩”表示成年之说是对郑玄注的断章取义。孟子阐释“教人以善谓之忠”是“忠”在先秦的一般用义,其用法不限于臣对君或下对上;《宪问》中“忠焉”章孔子论述的教育思想,至今仍具有科学性、进步性。  相似文献   

18.
太仓,是处在长江入海口南岸的一座新兴港口城市,境内地势平坦,气候宜人,物产丰富,自古就有“锦绣江南金太仓”的美誉。全市总面积815平方公里,总人口45万。太仓,曾因春秋时期吴王及春申君曾先后在此设立粮仓,故得名“太仓”。到明代,这里已成为重要的海港和商埠,盛极一时,号称“六国码头”,明代伟大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均从这里扬帆起锚。历史  相似文献   

19.
《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包括了古语、今语、方言、雅言、俗语等各种语料。在对《尔雅》的双音词进行了穷尽性调查后,共归纳出双音词1261个。现代汉语语法构词中的联合式、偏正式、支配式、补充式、表述式及附加前缀等构词法在《尔雅》中均有体现,但都还处于起步阶段。《尔雅》中还出现形容词“老”虚化为词头的现象,从而形成了附加前缀式构词法。  相似文献   

20.
基于波特的钻石模型与理论,提出了地方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假设钻石模型、微观分析框架与应用路径。在企业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验证了地方产业集群竞争力的钻石系统假设模型,发现了与波特钻石理论的不一致之处,重构了安徽宁国市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要素系统模型———"粮仓"系统模型,并通过宁国市与广州花都区的对比研究和一致性检验,尝试性建构了中国地方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粮仓"系统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