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除"四害"运动主要是清除以"老鼠、麻雀、苍蝇、蚊子"为主的病源生物.除"四害"运动经历了初始阶段、发展阶段、高潮阶段、末期阶段.除"四害"运动对于消灭疾病的传播、改善人民群众的卫生状况和健康水平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作用.但从生物学角度、人与自然互动关系及生态文明方面进行分析,除"四害"运动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生态平衡,违背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2.
(一) 爆竹声中“四害”除, 东风送暖众心苏。 今朝喜看红旗举, 批倒妖邪鬼画符。 (二) 万里东风喜讯来, 国家大事好安排。 满城锣鼓欢腾日, 白发垂髫共举杯。庆“双喜”二首@李人纪  相似文献   

3.
目前国内对于“四清”运动的研究尚不深入,本刊这期推出翁笑冰的专题论文。文章认为,“四清”运动是“左”倾思想长期发展的结果,在理论、斗争内容、思想动员和干部准备几方面都是“文革”的预演。除了毛泽东,当时的领袖人物,相当一部分同样存在着阶级斗争的错误观念。如果说“四清”运动是解决干群关系紧张的不成功的尝试,那么,“文革”则是更激烈、更不成功的尝试。  相似文献   

4.
提起包公,几乎无人不知,尤其对他的不畏权势,执法不阿,印象极深。但从古时遗留下来的包公的许多奏议看,他对于用人问题,倒是颇有见识,论议很多,它可以使我们别开生面地看到包公这个为世人所不曾注意的侧面。包公在用人问题上提出的一个最尖锐、最切中时弊的思想,是用人问题上的“四害”和为防止“四害”必须坚持的“五不”。关于用人“四害”问题,是包公在《论大臣形迹事》中,以极其尖锐的形式和语气提出的。他首先肯定皇帝“孜孜求治”的愿望和情神,紧接着指出同这种主观愿望相反的实际:国弱民贫,时弊多  相似文献   

5.
一、朝鲜“三·一”运动树立行动楷模 朝鲜“三·一”运动为中国人民树立了进行现代反帝群众政治运动的楷模,直接促进、推动了“五四”运动的爆发和进展。所以如此,除了山水相依联系悠久等地域历史因素外,还因为中朝人民近代以来“历史上之经过几完全平行”①,都遭到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摧残和蹂躏;都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的世界大潮推动下产生了民族解放的新希望,把本国人民的命运同世界无产阶级事业联系起来,周恩来说,“五四”运动和“三·一”运动都是受世界新思潮的波动②,就是明证。而“三·一”运动又仅早“五四”运动两个月,正值“五四…  相似文献   

6.
潮流是大自然的一种有规律的运动。社会潮流则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运动,它代表了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如革命浪潮、社会思潮等等。正确地认识潮流的发展,把握它的运动规律,就可以顺乎潮流,采取正确的决策和行动。笔者认为,当代出现了一股重视软因素发展的历史潮流,可称做“软潮流”。正确认识这股“软潮流”的运动规律,深刻分析其哲学意义和历史意义,对我们研究和制定今后的发展战略和对策,必定会产生有益的启示。当代出现了一股“软潮流”当代出现了一股“软潮流”。在社会、经济、科技发展中,软因素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重视软因素发展的趋势也越来越强烈。近年来国内外有不少关于“软”的议论,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青年宗教”是在西方世界(首先是美国和西欧)出现的。在“嬉皮土”运动以及“耶稣—人民—运动”风靡一时而失去其魅力之后,这一代青年人的社会结合还未得到稳定,“青年宗教”的新宗教运动的浪潮就对他们产生了全面影响。这一新宗教运动出现于70年代后的社会舞台上,直到今天仍有很大影响。在有关文献中,“青年宗教”运动被一致地诊断为人们尤其是青年人对社会感到失望时的一种宗教补偿。宗教问题和世界观问题的内行的批评家F.W.哈克曾把“青年宗教”描绘成一种“反社会”运动,认为对青年人来说,通过这一运动,社会中不断增长着的“关于未来、安全和生活感受的失望”才变得可以忍受。一种与此相近的看法来自福音派研究会,该会在一次会议上认为,对“无意义”、“无家园”、“无方向”的日益强烈的感受,把西欧和北美的一些青年人引向这样一  相似文献   

8.
在家务劳动社会化成为世界发展趋势的时候,在英、美却兴起了一种叫做“do-it-yourself movemene 的运动,译成中文就叫做“自己动手运动”。在英、美有“自己动手”商店,专门向“自己动手”的家庭出售家用生产工具和器材设备,商店内设有木工部、泥水工部、电工部、建材部、油漆部、园艺部。在英国还成立了“自己动手联盟”,参加的既有平民百姓,又有学者名流,还有议员大臣。他们还办起了许多为“自己动  相似文献   

9.
“演讲场”节奏论王宝大提出“演讲场”节奏这一论题,是根据有运动就有节奏,有生命就有节奏,有艺术就有节奏的基本事实。那么,演讲实施过程中构成的“演讲场”也必然有其节奏。“演讲场”的节奏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它的一般运动形态如何,特殊运动形态又如何?是本文...  相似文献   

10.
“之”、“其”、“而”、“以”诸虚词,在楚辞中不仅出现频率较之散文要高得 多,而且使用方法也颇有特点。本文拟通过楚辞与散文的比较,楚辞的不同版本的比 较,论证这些虚词的用法特点,探索这些特点与句法的关系,进而分析这些特点产生的 原因。 (一) 在散文中,虚词的用法一般比较固定,相对而言也比较狭窄;但在楚辞中,它们的 用法就要灵活广泛得多。下面我们将通过“之”、“其”、“而”、“以”诸虚词,来 探讨楚辞中虚词用法的这一主要特点。 一、“之”:除作代词之外,虚词“之”在散文中的作用主要是连接定语与中心 词、补语与中心词、主…  相似文献   

11.
“五四”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划时代的伟大革命运动。“五四”运动同人类历史上所有伟大革命运动一样,它需要一批站在革命运动最前头领导革命的领袖人物,它也就创造了这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提出,今后十年和“八五”时期经济建设的重点是“加强农业;加强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改组改造加工工业;加强教育和科技事业。”要加强农业,实现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就必须实行“科技兴农”的战略。一、经济系统中科技与生产的关系科学、技术、生产在概念上分属于不同的范畴,但在现实运动中的关系却是极为密切的,既具有统一性又有其各自的特殊性,三者之间交互作用、互为影响,构成了现代经济系统的重要单元。为了研究科学技术与生产的运动规律,有必要明确科技与生产的确定性含意。  相似文献   

13.
谈“锁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谈“锁国”南开大学日本研究中心赵德宇在日本近世史中,“锁国”是至关重要、且最为人所熟知的用语。《角川日本史辞典》“锁国”条目的释文为:“为确立、维持江户幕府的权力而采取的对外封锁政策。……通过1639年禁止葡萄牙船来航的锁国令,最终完成锁国。由此,除...  相似文献   

14.
本文围绕“五四”启蒙运动中对于“■”的更新的探求,论述了“新人”的起源、性质及其由发现以至失落的过程,藉以展示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怪圈”运动的一部分成因,并进而提出在现时代条件下如何总结“五四”经验教训以实现“新人”建构的基本设想。  相似文献   

15.
“退出印度”运动(1942年8月-1944年5月),是印度现代民族独立斗争洪流中的最后一次巨大浪潮。由于种种原因,关于“退出印度”运动的性质问题,不论当时还是后来都存在着争议。本文试就“退出印度”运动性质问题,谈一点粗浅看法,就教于同行。  相似文献   

16.
“一”和“两”是标志运动根源(或动因)的一对哲学范畴。运动的根源或动因是中国古代哲学家长期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一”和“两”是在探索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概括出来的一对哲学范畴。所谓“两”是指对待、对立之意;所谓“一”是指合一、统一之意。“一”与“两”的关系即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与“两”的观念,在西周《易·爻辞》和《左传》已开其端。《易·泰卦》说:“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平与陂、往与复,既相对立又相统一,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又是相  相似文献   

17.
陈敏 《浙江学刊》2022,(4):156-164
探明谢赫“气韵”范畴的生成轨迹及其内在逻辑,方能寻获长期难解的“气韵”范畴之真义。“韵”本义指十二律及其相生运转,乃“气”有节奏地运动在声音中的显现。人物品评将之引申,以“韵”指人物才情在声音中的彰显;这延伸到文论,富于音乐美的文章被看作人之“韵”。中国文学“声文”与“形文”一体,文学对声律美的讲求使得笔迹富有节奏,“韵”由此与书法建立了联系。中国绘画用笔与书法相通,谢赫受齐梁文学批评影响,用“韵”指画家之“气”有节奏地运动在笔墨线条上的显现。“韵”经由音乐本义、人物品评、文论延伸到画论,从音乐-听觉跨越到绘画-视觉,延续不变、一脉相承的是“‘韵’即‘气’有节奏地运动的感性显现”这一根本意涵。  相似文献   

18.
1961年北京市委组织的京郊调查纠正了北京“大跃进”“左”倾错误,解决了农村生产中实际存在的一系列突出问题。同时给一批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因坚持真理而受到处分的干部平反,促进了思想的解放。  相似文献   

19.
目前日本的内政外交正处在新的选择时期,围绕是同欧美协调,还是实施独自的东亚政策,社会各界意见纷纭,其状况与20世纪20年代有些类似。20世纪20年代,随着日本不断对外扩张,与欧美列强在争夺殖民地权益问题上的冲突日趋激烈,因而“协调外交”作为重要的外交施策被正式提出并加以实施,但终因各种条件的限制未能获得成功。历史的经验值得借鉴,或许20年代的历史能为今天东亚各国进行合作提供某些启示。一、“协调外交”的国内背景某些史书认为:“大正民主主义”运动开始于大正初期的“第一次护宪运动”,经过中期的“米骚动”,到“第二次护宪运动…  相似文献   

20.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文学改良运动中,所谓“文界革命”的成就是比较突出的。它不仅变革了数千年来通行的文体,而且提出了数千年来未有的文论。不过。“文界革命”所指的“文”,既不是建立在欧洲纯文学观念之上的文,也不是中国古代“文笔”对举意义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