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进入"特区后时代"的深圳,已经发展到可与国际先进地区比较的新平台上,不逐步逼近就是落后,这形成巨大改革和发展的国际竞争压力;国内一流城市、地区之间发展竞争格局基本成形,但后发地区的超常追赶也势头甚猛,短暂迟疑都会造成已有优势丧失的地区竞争压力;历届新任领导人的政绩压力和冲动,已有体制、产业基础、经济实力等提供的强大支撑,是要求"特区后时代"的深圳特区探索发展的新动力。思想禁锢和勇气减弱,既得利益惰性,可能的思路或政策性错误,执行的"空心化"和"碎片化",草根动力的被挤出和磨灭,道德规范和法律缺乏互动或没有及时转换等,都可能成为"特区后时代"特区改革和发展的反动力。  相似文献   

2.
改革的历史地位与跨世纪中国改革的主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地进入21世纪,屹立于21世纪,必须进一步发挥改革的动力作用。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一个伟大创举;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进一步加快经济市场化历史进程,是跨世纪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经济市场化的伟大变革,推动政治民主化的历史进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跨世纪中国全面改革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教育市场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教育产业的全球性和开放性。我国作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不仅要遵守其经济贸易规则,还应该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将自己的高等教育对外国市场开放。  相似文献   

4.
20世纪早期的新文化运动,曾就中国社会改造的具体问题研究或整体主义研究进行了激烈的争辩。时空转换到一个世纪后的今天,中国的社会转型亦遭遇整体改革抑或局部推进的追问。在其指引下,渐进式改革已成为当代社会的基本共识。社会的转型,必然是一个有着全面规划、稳步推进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社会秩序有序地演进,以量的微变逐步达致质的突变。  相似文献   

5.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途径和方法,也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民主文明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联合国改革长期以来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为了理解这一进程的未来走向,有必要清醒地认识它所经历的历史发展.联合国改革涉及组织结构、管理程序以及宪制安排三个方面,涵盖国际安全以及经济和社会问题两个主要领域,反映出各国在这些问题上的不同立场和观点.联合国改革努力的不同规划表明,在这些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仍然困难重重.  相似文献   

7.
回首三十年改革开放,改革、发展与稳定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所着力平衡的三架马车。任何一个环节的偏颇缺失都足以影响,乃至改变整个国家战略的既定格局。在当前改革渐入攻坚阶段,整个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都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如何解决社会变革下愈来愈多的社会矛盾已成为当前党和政府所不得不认真应对的现实课题。本文即从新世纪以来中央关于社会维稳、解决社会矛盾的政策研究切入,深入探讨当前我国社会所突出面对的若干社会问题及产生这些矛盾的根源和特点,提出笔者对于解决这些社会突出矛盾的因应思路和对策,希望对解决以上问题,维护改革开放来之不易的和平稳定局面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行政改革的难度缘于行政自身受各种政治考虑的影响。考察各种普通的行政现象可以发现,出于政治稳定、体制吸纳、内部激励和力量对比等等政治需要,行政改革经常举步维艰、迂回反复。各种复杂行政改革事项相互纠缠在一起,使每一项改革都止步不前、难有进展。改革特权可以成为一条破解行政改革难题的探索,促进政府信息公开、形成外部监督机制、优化政府规模和职能、精简政府机构和人员、改进行政和社会文化,从而真正实现行政改革,同时促进政治改革取得进展,并不断激发整个社会的活力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9.
任何领域的政治改革,都离不开相关领域的经济改革为其必要的基础和条件,而经济市场化对政治体制改革更有着强大的促动作用,具体表现为经济市场化进程迫切要求改革高度集权的政治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规律的民主调控体系;市场化进程要求改革政治权力运行体制和机制,消除腐败现象;这一进程还要求改造小生产社会政治心理,规范社会成员的政治行为.政治民主化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价值目标,同时也就规定了政治改革所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0.
论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历史发展动力问题 ,是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问题。从整个人类社会历史进程来看 ,社会历史发展动力是一个“合力”。这个“合力”是一个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需要和利益、目的和手段等各种要素在内的、动态的动力系统。上述动力系统的各种要素 ,存在于动力系统结构的各个方面 ,发挥各自的功能和作用。这些要素相互作用 ,形成一个总的合力。社会的发展不是哪一个方面单独发生作用的结果 ;哪一个方面都不能独自推动社会的发展。只有这个合力 ,才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在社会历史的不同阶段上 ,这些要素所处的位置是不同的 ,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1.
在改革具有天然正当性的社会心理氛围中,人们对于那些直接关系到自己的当下生活质量的问题得到解决的改革,可以有不加深省的满意度;只有到了这些问题的改革差不多进行完毕的时候,改革的满意度下降了,人们对于改革的深层次问题有了认知之后,改革的定位问题才会凸显出来。改革就此有了一个分水岭:如果说前此的改革是要满足人们的动物性需求的话,此后进行的改革就是要满足人们的政治性需求。人们在吃饱喝足甚或只是有吃有喝之后,就会产生当然的社会政治要求。  相似文献   

12.
市民社会:民主政治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市民社会能够促进市场经济的成熟和完善 ,创造政治民主化的文化、社会和组织条件 ,推动宪政法治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为政治权力分立、政治结构分化和政治体系的持续稳定奠定牢固的基础。因此 ,市民社会是市场经济的政治发展要求转化为现实必不可少的中介 ,构成了西方政治发展最根本的推动力。发展中国家同样需要一个符合本国特点的成熟的市民社会来推动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回顾我国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历程,改革、发展、稳定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着力平衡的三驾马车,任何一个环节的偏颇、缺失都足以影响甚至改变整个国家的战略格局。在当前改革渐入攻坚阶段,整个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何解决社会变革下所积累的社会矛盾已成为我们党和政府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时必须认真应对的现实课题。从新世纪以来中央关于社会维稳、解决社会矛盾的政策研究入手,深入分析当前我国突出面对的若干社会问题及产生这些矛盾的根源,找出解决这些社会突出矛盾的因应思路和对策,对于维护改革开放来之不易的和平稳定局面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4.
论利益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哲学教科书忽略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生产力发展是否也有内在动力?唯物史观理论如果不能对生产力发展这一"动力的动力"做出回答,就没有彻底回答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实质上是人类利益关系的运动规律.实现自身利益是人们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最终动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的共同实质是社会利益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变革的根源是社会各阶层、集团或阶级对社会利益格局调整的要求.离开马克思主义利益思想,离开了利益分析的方法,就无法说明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  相似文献   

15.
国有企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如何在改革中为国有企业营造良好的财税环境,以促进国有企业的发展是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中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认为,在中国经济转轨时期,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着政企功能错位、财税体制改革滞后、国家财政支持弱化以及不合理的财政政策等问题.因此,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必须继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其主要措施是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深化金融、社会保障、财税改革,完善财政投资政策以及统一税制,实施税收的国民待遇政策等,从而为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16.
世界历史发展趋势是整体发展,战争与和平的较量伴随世界历史整体发展进程在演进着.21世纪共同发展是世界历史进入新阶段各民族国家的必然选择,虽然战争的威胁仍存在,但制约战争的因素在增长,和平秩序终将取代战争秩序,人类社会将进入一个和平稳定的发展期.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世界政治变革和中国政治改革的路径表明,渐进性政治变革是一条具有普适性意义的改革道路。这种改革,在近三十年来的中国政治改革进程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显示出了不可忽视的价值:它为中国经济社会各项改革提供了持续的推进动力,为中国社会在巨大的变革中保持了持续的稳定发展,为中国深刻而又快速的社会发展进程建构了持续的可控机制。在改革中,党和政府对原有政治制度基本资产的利用,党和政府使得政治体制在经济市场化的改革中保持较强张力,党和政府容纳并掌控社会变革进程的多变性和自发性的能力,都从性质上决定了中国渐进性政治改革,是一种分割现代性型的政治改革、后现代性的政治变革。认识这种改革定位,对于探索中国未来的政治变革进程探索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应立足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国转型期发展的宏观背景探求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依据和时代主题.转变发展方式,不是仅仅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而是转变经济社会整体上的发展方式.反思西方近现代资本主义工业化过程的经验教训.根本转变以物为本的发展观念,真正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的发展观.理清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依据,明确转变发展方式的时代主题;正确把握现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近 1 0年来 ,拉丁美洲公共部门改革的焦点转向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战略。本文考察的 8个国家的公众 ,除乌拉圭外 ,绝大多数认为企业应当由私人经营。许多人也赞成把过去国有的电信业公司及一部分共用事业私有化。另一方面 ,就公用事业和基础工业而言 ,公众对市场抱怀疑态度 ,宁愿由公家经营。主张精简国家职能的人 ,正如所预料的那样 ,他们的社会—经济主张与年龄和性别不相关而与教育和阶级相关 ;本文对例外情况也作了探讨。对于是否继续执行私有化政策 ,在市场怀疑论、政治上的积极态度与意识形态之间不存在相对应的关系 ,而经济上的乐观态度或悲观态度以及对民主运作的满意或不满意则与人们期望什么有相应关系 ,这种关系符合前景理论( prospecttheory)的解释。  相似文献   

20.
马桂云  郭美凤 《阴山学刊》2005,18(6):100-102
和平与发展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邓小平同志在对时代主题作出判断时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体现了其政治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