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孔丛子>一书最初以<盘盂>作为书名,东汉以后始名<孔丛>,宋人改作<孔丛子>,当以<孔丛>为是.其书作者,旧题汉孔鲋撰,宋以后多疑后人依托,今人径称伪托.窃以为前六卷当出自孔鲋之手,第七卷为东汉时孔氏后裔补缀.其书在形成过程中被一再修润,故其文风类似东汉人.笔者发现书中所记多处不合常情常理,子思与孟子的对话更出于杜撰.对于全书内容的可信度有待通过深入辨析予以确定.  相似文献   

2.
<逸周书·时训>每节前半部分所记物候与<礼记·月令>等书相同,这是先秦传下来的<时令>.其后半部分则与汉代谶纬之学有密切关系;又"病"、"兵"等上古阳部字在<时训>中与耕部字相韵,这是汉代始有的语音特点.因此,这部分当是汉人的解说,是为<时训>.今传本<逸周书>此篇作<时训解>,"解"字当是孔晁以后人所加.  相似文献   

3.
《资治通鉴》与《册府元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册府元龟>和<资治通鉴>(以下简称<元龟>和<通鉴>),是北宋时期官修的两部重要典籍,在我国古代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二书时代背景相同,都产生于文化昌明的北宋时期,统治阶级重视文化德治;二书以史为鉴的编撰目的相同,最初的官方定名皆是<历代君臣事迹>;二书的编撰方式与著书体例不同,在史料的处理上有明显的差异.<通鉴>虽然篇幅不及<元龟>,但取材范围却更广泛.  相似文献   

4.
明嘉靖年问廖纪所撰<大学管窥>、<中庸管窥>2卷,<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为孤本.廖纪依古本<大学>、<中庸>次序,采辑众说,由少壮至迟暮,日积月累,熟读精思40余载,疏解<大学>、<中庸>,其书浑融平正,自成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5.
儒家名篇<礼运>由于种种原因,古今学者多认为是孔子或其门人真言.本文通过<礼运>与荀子学派观点多方排比考订,发现<礼运>的内容与荀学主要体系大致相同,两者有直接的关系.<礼运>在传承过程中,受到荀子学派之<易传>的明显影响,可见<礼运>出自于荀子及其后学.  相似文献   

6.
通过核对<全唐诗>及<<全唐诗>补编>,发现黄震云先生<<全唐诗>补遗>中所补之唐五代诗存在问题较多,尤以"新见作者26人"为甚,是近年来学界较大规模的唐诗误辑工作.  相似文献   

7.
<金瓶梅>问世后,先有沈德符等对它大加抨击,说它明惩暗劝,实为淫书;淫书说寿终正寝,认为<金瓶梅>是一部劝世、戒世之作的观点却颇为流行.其实<金瓶梅>是一部哀书或痛史,它展现的是那极端黑暗、腐朽时代的人物的扭曲史,正如何满子所说,书中人物的离奇言行更多应看作是人物找不到正常出路的变态的发泄,使人们品味出更多更深刻的悲剧内涵.  相似文献   

8.
<论语>所记是孔子的轶事,开志人小说体例的先河,艺术技巧达到了相当水平,是志人小说的源头.<史记>中的<日者列传>,从形式到内容都应视为小品文,并非一般的人物传记,明代刘基的<卖柑者言>与之十分相似.应亨是晋人,不是东汉人,他的<赠四王冠诗>不是现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未了--《好了歌》意蕴及其逻辑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好了歌>及注对生存形态根本特征的的哲理把握及认识局限进行了分析,同时还探讨了<好了歌>在书中出现的多种原因.  相似文献   

10.
对比<旧唐书>之人物纪传所记与<经籍志>及<新唐书·艺文志>,得新旧唐书经籍艺文志所载唐人著述名称与原书名有所变异者48种.  相似文献   

11.
《高丽史.乐志》中的“唐乐”,含有大量北宋年间的曲词,清代以来,一直是词曲研究者的关注对象之一。但对其由宋传入高丽的时间,学者们基本同意它大致是宋徽宗年间所赐大晟乐。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则进一步考证了唐乐的确切传入年代,认为应为政和七年二月,该结论在目前学术界尚未见论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又简单论述了该结论的确立对大晟词研究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陈忱和丁耀亢是清初最重要的小说家,在身历明清鼎革人生进程的陡然转折,被迫作出痛苦的"进退出处"的角色选择后,他们从不同的起点出发写出了独特的作品,从而揭开了清代小说史的序幕。通过他们的具体作品,可以在具体的历史时空中,寻绎出士人们的"思想的流程"。  相似文献   

13.
"格卑气弱"是古人从风格上对晚唐诗进行整体性批评时惯用的词语,即格调不高而有衰陋之气。虽然对于这一批评,后代独具慧眼的诗人及文论家多有拨正,但却依然停留在对晚唐诗歌创作的审美价值及意境的肯定上,而很少论及晚唐诗人在亡国前夕,生发出的对家国的热爱、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对真善美的热爱与追求以及满含民胞物与精神的人文情怀。作为晚唐的一代词臣,吴融有大量咏物诗传世。一花一世界,一草一乾坤,正是借用这种貌似琐碎的体裁,吴融细腻地感悟生命的真谛,通过与大自然物象的"静中相对",传达出百代之下读来犹使人们为之动容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14.
易经八卦,本身就是一种符号图象。为了使图象通俗化,蜀中易学家试着将符号变为图画,将图象变为图语,这种传统方术古称"轨革术"。到北宋初期,蜀人费孝先将这种图象传统发挥得淋漓尽致,创造了"卦影术"。卦影术在宋代盛极一时,文献记载其应验之事不可胜数。但随着其术之诀窍渐被人识破,加上占卜多为"事后诸葛亮",对当时卜问者的指导意义比较模糊,因此,卦影术在宋代以后逐渐销声匿迹。卦影术的生灭历程很好地体现了蜀学所具有的创造性,堪称蜀易中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5.
<燕云奉使录>是赵良嗣出使金朝与金人洽谈联合灭辽及收复燕京等地的出使记录,书中保存了宋金"海上联盟"期间关于领土交涉的第一手资料,所记基本符合当时宋金交涉的历史实际,是我们研究宋金"海上联盟"期间宋辽金关系以及领土交涉等问题的重要资料,是其他各书所无法取代的,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6.
渤海民族文学自唐代到元初,有数百年的发展历程,其间出现了渤海国和金代两个黄金时期,尤以后一时期的成就为高,而它却是迄今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学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因此极有必要做专门的探讨。渤海民族文学在金代复兴的历史成因主要体现在政治、文化两个方面。金代渤海民族文学最引人瞩目的特征就是它突出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各民族之间在体质、文化方面融合的巨大历史功效和优势。王庭筠是金代最优秀的渤海作家,代表当时渤海文学的最高水平。李、张、高、王四大文学家族的出现,在渤海文学史上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渤海民族文学是中国古代多元一体、优势互补的文学格局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保辜制度是中国传统法律中一项独特的法律制度。它在中国延续几近千年,在中华法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认为,至唐代保辜制度正式入律,并且已经具备了很强的可操作性,并在实践中引入了比较完善的保人担保制度,从而使唐代的保辜制度从立法到司法都取得了较高的成效。而保辜制度的实施对人际关系修复的效果对我们今天的立法思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自金代王若虚以来,学者间或指出司马迁在语法修辞方面大有欠妥之处,其中批评最多的是关于词语重复烦累问题。如果对《史记》全书的有关语言现象作些横向分析,并与相关文献纵向比较,结合“同义复用”现象加以推衍,就不难发现上述被指摘的“语病”原本是特殊的修辞手段,即“语义复现“,其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相邻并列复现、相邻互补复现和分隔错综复现。  相似文献   

19.
金本<水浒>乃有清300多年来国人、东亚文化圈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人民最喜爱的<水浒>版本;其思想魅力来自评改者对农民起义一以贯之的由衷礼赞;但金批启动于明代特务统治最恐怖和<水浒>首次被官方定为"反动"之作的时期,因此乔装打扮也就势所必然;对金本"腰斩"的误解导源于胡适,成就于鲁迅,并延续至今,作为五四先哲的智者之愚,有必要加以彻底抛弃.  相似文献   

20.
河湟区域在宋夏战争中,居于重要的战略地位。为制夏、拓土的需要,北宋在河湟区域大量修筑堡寨。堡寨成为北宋镇守蕃地和河湟地区发展农、牧、商贸业的重要基地和民族融合、交流的桥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