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进入全球化时代以来,文化认同的复杂性和文化身份的模糊性始终是众多学者、特别是第三世界学者所关注的问题.而香港作为早期殖民地被迫更早地卷入全球化,文化认同问题也显得尤为突出.以香港为例,分析了香港本地文化认同形成的原因,在文化全球化的视角下研究香港文化认同和文化身份问题,进而探讨了香港文化认同的困境所在,引申出对第三世界知识分子普遍困境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作为西方文化重要内容的消费主义开始影响我国的消费生活,也逐渐进入我国理论研究的视野。本文简要梳理了西方理论界有关消费主义文化的理论研究,以及我国学者对消费主义倾向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与地方性是同步的。研究立足文化整体观视角,通过中越边境龙州布傣天琴文化的地方传播及其区域文化空间的形成个案,剖析了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化传播与认同现象,并就区域文化整体观理论做了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国外企业文化理论主要流派述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国际企业文化理论兴起于 2 0世纪 80年代初 ,它克服了以往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管理丛林理论的不足 ,导致了西方企业界一场意义深刻的革命。许多企业家、专家、学者满腔热情地投入到企业文化理论与实践研究中 ,提出了丰富而各具特色的理论这些理论反映了当前国际企业文化理论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末期兴起的后殖民理论其鲜明的政治色彩契合了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和翻译研究再现翻译中的文化身份。以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解读后殖民语境中译者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以来,内地学者对香港文化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80年代,学者们多关注香港文化的表层内容,集中于对新闻传媒、流行文化的介绍。第二个时期是从1992年到香港回归,研究重心是香港文化的内在特性,香港文化对内地文化的借鉴,以及香港在近现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等等。研究在一些方面有实质性突破。第三个时期是从香港回归到现在。学者们注重研究香港文化和内地文化的互动、认同等问题。由于欠缺第一手的田野调查材料,文化研究理论也显陈旧,内地学者对香港文化研究的深度、准确度都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7.
斯蒂芬·格林布拉特的新历史主义"文化诗学"理论催生了中国当代"文化诗学"的研究,在经历了最初的翻译和介绍后,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已逐渐步入了本土化阶段.目前的理论研究大致呈现出了两类不同的情况:一类是以童庆炳为代表的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学者倡导的本土化的中国文化诗学理论;一类是以刘庆璋为代表的福建漳州师范学院的文艺学学者对格林布拉特文化诗学理论的承继性研究.这两种文化诗学理论都与格林布拉特的文化诗学理论有着直接和间接的联系,其理论研究给中国的文艺批评领域带来新的方法和思考,开启了新的探索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西方思想界“文化转向”以后,西方学者对文化全球化问题给予了广泛关注。其中英国约翰.汤林森博士的《文化帝国主义》从媒介帝国主义、民族国家的话语、批判全球资本主义的话语以及对现代性的批判四个层次来剖析文化帝国主义,在一系列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颇具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洛特曼符号学在中国的接受与研究状况,以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标志分为两个阶段.在后一阶段中,中国学者从文艺符号学、文化符号学、与相邻理论的关系、在西方文论史上的意义、俄罗斯本土研究状况以及中国学界对洛特曼理论资源的运用等方面进行介绍和研究,形成对洛特曼理论的立体研究图景.  相似文献   

10.
林语堂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创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如何评价这一变化,成为学者们长期争议的话题.肯定前期创作的学者,多从社会性的层面考量;肯定后期创作的学者,则多从文学性的角度观照.不同视角的切入,极大地拓展了林语堂研究的空间.但考量一个作家的创作是否成熟,不能仅依据社会学或文学性的单一尺度,创作风格、思想主张稳定与否都是重要的考察标准.20世纪20年代,林语堂仍处于“文化认同”的“延展期”,思想尚未稳定,文章论点常来源于鲁迅、周作人、钱玄同等名家.及至20世纪30年代,林语堂在西方文化中发现了克罗齐的美学理论,并将之与道家文化相融合,明确地提出了“艺术即表现”、“表现即艺术”的口号,开始形成自己鲜明的理论主张.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20世纪90年代小说界的文化价值理想,运用全球化理论,试图从文化认同的角度,剖析20世纪90年代中国小说家不同的文化认同和选择带来作者不同的文化价值理想取向,结论认为他们一方面为抛弃已留在后面的自我而不自在,一方面又感情复杂地等待外来文化的冲击,在两者的撕扯中不能自拔,并在整体上表现为一种文化价值理想的浑蒙状态。  相似文献   

12.
世纪之交,人类面临种种危机:流行疾病、能源危机、环境恶化等。各种现代化危机的产生,在20世纪后期引发了遍及世 界的“文化寻根”热。作为邻国的日本在中国的文化寻根进入了新的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学者鸟越宪三郎提出“日本 人的发源地在云南”的假说。随后,20世纪80年代乃至90年代,“彝族说”为其中关注的焦点。日本的文化寻根原本是为“日本 人论”寻找源流,在此背景下,出现诸多彝族与日本的跨文化比较研究成果。通过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彝族与日本的跨文化比 较研究为中心进行特征分析,认为全球化背景下,突破传统文本,通过影像志方法的跨文化比较研究方法将是未来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60年代以后,东方社会经过战后初期的民族主义运动兴奋期,逐渐转向各自民族经济、文化发展道路的探寻。到1980年代,随着“冷战”世界格局的解体和“全球化”的世界发展趋势,东方各国的民族主义出现了新的变化,以关注当前民族文化的建设、反思现代民族文化发展路径、清算殖民统治的文化后果、确立新的民族自我为核心内容的后殖民主义思潮成为东方民族主义思潮的主体。  相似文献   

14.
经济全球化不仅包含了经济的一体化,而且也蕴涵着诸多的政治意义与文化内涵,一定程度上表现为世界政治与文化的趋同化;因此,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所创设的环境和我国加入WTO后发展模式的塑成,势必对中国民族文化发展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具体而言,这些影响既包含了不同层面的强劲冲击,也孕育着诸多的发展机遇。立足这一客观背景,应该从观念更新、文化自觉、文化转型等不同层面探寻弘扬民族文化的思路与途径。  相似文献   

15.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类文化的多元需求,使文化全球化成为历史必然。它给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挑战。中国的民族文化必须立足自我,迎接挑战,积极融入文化全球化,在文化全球化中创造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应该着重从民族文化的综合创新、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三个方面入手,实现中国文化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为东西文化的交融与互补提供了可能.与此同时,东西文化现代性发生和发展的不平衡性,向发展中的东方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文化是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启蒙策略、革命策略与退守策略三种文化现代性的建设方案.它们彼此冲突又相互影响,构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发展的复杂的历史状况.文化东亚的客观存在,使得中国及日本、朝鲜和韩国等东亚各国现当代文学在文化全球化以及现代东方文化发展道路上肩负着重要的文化使命,深入研究与探讨中国及东亚现当代文学的现当代性之路也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文化全球化也成为了一个不可抵挡的世界历史潮流。在此时代语境下,民族文化的生存与发展之道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根据马克思主义民族文化理论的基本思想,对当前民族文化的生存与发展之道进行探讨很有必要。努力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独立品格,增强民族文化自觉意识;清醒认识本民族文化中的不同性质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以改造和发展;积极吸纳外民族文化中的先进文化,结合本民族的特点,加以改造,创造出既能与世界文化接轨,又能保有本民族特色的新型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全球化趋势出现。文化的全球化并不排斥文化的多样化属性,然而,在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全球化在某种程度上总是表现为"西方文化的全球化",尤其是美国推行的文化霸权政策更是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主权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在此背景下进行先进文化建设,应立足实践,勇于创新;提高"文化自觉",以"我"为主地继承民族传统文化,汲取国外一切先进文化成果;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扩大中国先进文化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在经济全球化已成共识的今天,关于政治、文化是否全球化的争论也渐成"百家争鸣"之势。关于文化全球化问题,持不同的甚至相反观点的人几乎也都能从马克思那里找到理论依据。笔者着重从马克思的"世界文化"理论出发,阐述了"文化相对全球化"的内涵,提出了坚持文化相对主义、重建文化秩序的主张。  相似文献   

20.
中国外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错位与出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外语教学在全球化的新语境下面临新的挑战。依据布朗(H.Douglas Brown)的移情说和教育心理学的动机说,对当前中国外语教育中文化教育的现状进行评析,可以看出在强调目的语文化和忘却"母"文化的一元论教育思想中,中国的外语教学出现了在一种虚拟的跨文化交际中逐渐丧失自己的文化、淡却自己的文化身份的现象,不知不觉走进了文化全球化所挖掘的陷阱。因此,外语教学的文化介入需建立在文化平等的基础上,既要避免文化教育西化,也要避免母文化本质化和绝对化,应该在两极中寻求新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