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基雅维利和卢梭这两位优秀的政治思想家不仅曾经名声显赫,如今仍然炙手可热,解读这两位大师著作的文献汗牛充栋。但是,所有研究者不得不承认,这两位充满魅力的思想巨人对女人的态度令人不敢恭维。无论是责难他们歧视女性,还是分析这两人对女性“大不敬”的社会——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2.
宋致新 《江汉论坛》2004,1(11):125-127
黄崇嘏和鲍西娅是16世纪中西方戏剧中女扮男装、闯入男性社会的女性形象典型.两人都在男性社会的法庭上大显神通,充分展示出自己的聪明才智,并在获取成功后以喜剧告终.这两个人物形象曲折反映了16世纪中西方文学"对女性的重新发现".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女性中最具参政优势的群体,高校女性是女性参政的一支生力军,然而高校女性参政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其特点是呈"金字塔"状,这说明高校女性的政治角色被边缘化了.通过借鉴西方女性主义流派在性别问题上的社会建构论来分析高校女性被边缘化的政治角色的成因,指出性别角色化和家务劳动性别化对高校女性参政的负面影响,应通过建立高校女性参政指标体系、逐步改善社会文化环境、鼓励男性参与到家务劳动中以及提高女性主体意识等对策来改变高校女性被边缘化的政治角色.  相似文献   

4.
王萌 《中州学刊》2004,(4):101-105
清末民初,在内忧外患的政治背景下,以维新派和革命派为代表的男性知识分子精英,掀起了以"保国保种"为目的的女性解放启蒙思潮.这次思潮有利于女性走上社会,但过于强调女性对国家民族的义务和责任,而忽略了女性应享有的权利.在这一思潮的影响下,不少先觉的女性也认同男性知识分子精英的贤母良妻主义等救国观念,但仍有部分女性清晰地传达出与之不同的声音.  相似文献   

5.
荒野是女性处境的隐喻,荒野是女性抗争的隐喻.双性同体作为女性主义中的重要概念,指出了每个人都兼备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而其最佳状态就是这两种气质达到平衡;这一概念应用到社会中不是为了使女性压倒男性,而是要使两种性别和谐相处,达到一种平衡境界.解读<愤怒的葡萄>中的荒野与丰饶的隐喻及双性同体概念有助于深刻理解作品精髓.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为沦陷区女性文学营造了特殊的政治氛围,恶劣的社会环境导致了女性作家特殊创作心态的形成,"言"与"不言"之间的尴尬徘徊以及对人生"安稳"的向往与追求让她们重新发现了日常生活的"诗意".于是她们的书写游离于主流的宏大叙事之外,只是涉笔于相对狭窄的女性问题、遥远的人性问题、细微的日常生活问题.然而,女性作家还是将这些主题写出一派泼辣景象--对"日常""人性"的流连填补了男权传统话语中女性日常生活经验的空白,又通过剖析女性自身从更深层面控诉了封建文化对她们的压迫和奴役,在与社会主流背道而驰的同时发出了自己独特的"声音".40年代女性文学也因为有沦陷区这一翼而更显丰富与多元.  相似文献   

7.
女性的悲剧——苔丝悲剧命运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男权社会中,女性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社会中的地位都是卑下的,这是女性的悲哀.更可悲的是,由于长期潜移默化的作用,女性已经认同并屈从于男性文化强加在她们身上的一切.本文拟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对苔丝的悲剧成因进行探微.  相似文献   

8.
文学与社会政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解读十九世纪美国男性小说家的作品.将它们放回其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中,挖掘其内在的文化精神特性,捕捉其与现实世界的种种关联,发现这些故事共同表现出作者矛盾的女性观,一方面他们的小说是将妇女符号化为"天使"和"妖妇",视女性为"他者";另一方面他们又在作品中流露出对这样充满力量、完全独立的"新女性"的赞叹与不可阻挡.最终显示出这些男性作者笔下的那个"他者"是胜利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男性文人气质柔化的社会心理渊源及其文学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雨 《文史哲》2004,(2):107-112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独特的社会文化和社会心理结构导致了两性的性别刻板印象的同化——"柔化"。士大夫性格的"柔化"或曰"女性化"尤其明显地体现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温柔敦厚"气质的形成以及男性文人经常"作闺音"或为女性"代言"的文学现象上:这就是以"弃妇"和"妻妾"心态自拟的以男女比君臣的创作手法。这一现象蕴涵着深刻的社会心理因素,其根源就在于以宗法制度为基础的家国一体的社会政治结构,维持这一结构的支柱便是严密的等级秩序。理解了中国血缘纽带下的宗法制社会结构,我们就不难理解在强调君臣父子夫妻的伦理关系的社会/家国结构中,对男性的性别角色期望与对女性的期望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要求处于弱势伦理关系中的臣子、儿子、妻子(妾)绝对服从其君、父和夫,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属于女性的弃妇情结与妻妾情结往往会出现在男性文人的诗文中,并成为男性文人作品一道婉约而优美的风景,进而成为中国文学有史以来最独特的亮点。  相似文献   

10.
女性受教育程度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息息相关,无论从提高生产率、提升就业层次和收入等方面,还是从人类生育、人口健康和后代哺育等方面,提高女性受教育程度都会对社会作出极大贡献.社会发展经验表明,女性教育是改善人的生存条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式,大力发展比男性受教育程度低得多的女性教育能获取更高的社会经济回馈,是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最经济的道路之一.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和紫式部这两位不同国籍、不同时代的女性作家无论是人生经历、创作思想,还是其小说的主题指向和艺术特质有许多相似之处。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对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的白流苏和紫式部《源氏物语》中紫姬两个女性形象进行比较研究,可以看出对人的本质和对女性命运的关注是两位女性作家的共同偏好,并体悟两位作家创作中的女性观、人性观和婚恋观的异同及成因。  相似文献   

12.
女性受教育程度与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无论从提高生产率、提升就业层次和收入等方面认识,还是从人类生育、人口健康和后代哺育等方面看,都会感到提高女性受教育程度可对社会作出极大的贡献.本文论述了女性教育是改善人的生存条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式,大力发展比男性受教育程度低的多的女性教育能获取更高的社会经济回馈,是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最经济的道路之一.  相似文献   

13.
从“牝鸡之晨”现象看商代妇女的社会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武王以"牝鸡之晨"作为商王帝辛的罪状之一,其实牝鸡之晨现象是整个商代社会的突出特点。殷商时期政治上大量使用妇女,妇女在社会政治生活还占有一席之地。这一情况是与商代尚处在早期国家阶段,社会上还存在母权制残余和女性尚未完全依附于男性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妇女解放思潮经历过"五四"高涨期、20年代反思期、30年代转型期等不同阶段."五四"高涨期涌现的女作家致力于探求社会公共问题,进入反思期转向女性自我的意义追问,争取个体的自由和自主.但她们发现女性问题不仅仅是女性与男性的问题,而且还是女性与社会的问题,要想真正获得女性解放,必须要使社会解放,她们不约而同地与革命进行了双向选择.  相似文献   

15.
师爽 《理论界》2009,(4):174-176
20世纪初期风行于上海的旗袍不仅仅是一件衣着,它还是中国女权文化的一个表征。它通过在女性个人经验层面上对于身体的控制、自身的认同以及身份的确认,使新时期的“女性形象”得以建构;它在社会层面上,通过商品经济、文化层面、政治层面对于“女性形象”的认同与肯定,赋予旗袍以民族性和中国特色的文化意义。从个人经验层面和社会层面对于女性形象的建构可以看到男性目光和男性倡导的作用,可以说新的女性形象是在男性倡导下建构起来的。这使中国女权文化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  相似文献   

16.
以女性为主要审美对象的宋词,对女性给予了特别关注,冲破了以男性为表现主题的惯例,显示了一定的进步性.但其中的男性词人由于受到男权社会文化语境性别立场的影响和性别上的隔膜,他们在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中,无论是对才貌俱佳的女性的外在形态描写,还是对性弱情怨的女性内在品质的熔铸,立足点都是为了满足男性生理、心理追求而忽视女性的主体意识,流露出词人男权意识的传统积淀.  相似文献   

17.
性别视角下的疾病隐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晚清-五四以来的政治文化语境中,女性疾病被赋予了浓厚的民族、国家和阶级特征,现代文学中男性笔下的女性疾病也只是他们进行各种想象的工具和载体,因此,"他者"书写下的女性疾病是符号化和功能化的.女性疾病的自我书写是经验化的,它是对男性赋予女性经验的一种反抗和颠覆.当女性在她们的创作中以主动的方式言说疾病时,疾病就不再是一种社会、文化强加到她们身上并且要摆脱的命运,而是她们不得不领受的生命处境.  相似文献   

18.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都市美形男"这一社会时尚风潮愈演愈烈,对传统男性气质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迫使人们不得不思考男性气质的重建之路.在这一过程中,以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相互融合为核心的双性化构想具有重大而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女性作为"他者"长期以来处于男性创造的二元对立的一端,其形象的建构按照男性的设定."超级女声"的公众评选结果显示女性开始恢复自主审美的标准,这是一种无意识的对于性别政治的反叛,但是从根本上说这种大众媒介聚拢形成的"事件公众"充其量只是文化消费的主体,而非公众民主的真正主体.  相似文献   

20.
检视《圣经·旧约》中女性在政治与宗教生活中参与的大量史实发现,古代以色列-犹太社会女性的社会地位,说明即使在这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制的社会中,女性仍有一定的政治与宗教生活的空间.如果只是简单地以“男尊女卑”的术语来概括古代社会女性社会地位的共性,未免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