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0 毫秒
1.
王婵 《山东社会科学》2022,(11):176-182
全面依法治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在法治的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全面依法治国实践中,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既借鉴其他国家法治发展成果,更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智慧结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发展过程中,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指导思想,党的领导是根本保障,人民是重要推动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入全方位深化与拓展的新阶段。全面把握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伟大实践的当代主题,深刻总结新形势下全面依法治国的丰富实践经验,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2.
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首次确认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各项工作指导思想的地位,清晰地揭示了习近平法治思想所具备的四个重要理论特征,充分反映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原创性理论贡献。根据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四个理论特征,可提炼出认识习近平法治思想原创性理论贡献的四个维度:时代维度、发展维度、体系维度和实践维度。这四个维度的具体内涵包括从治国理政的高度来制定法治发展规划,进一步丰富了法律政策学的内涵,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作为全面依法治国各项工作的总抓手,以“十一个坚持”为要义发展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出发,以问题为导向提出了诸多解决当今中国法治发展中所遇到的最紧迫的问题的建议等。这些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理论论述和法治主张构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原创性理论贡献的基本内涵,为深入揭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内涵和构建科学的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体系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并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社会和谐与和谐社会思想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白琳 《天府新论》2009,(1):10-14
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把社会和谐与和谐社会提升到理论高度,并把和谐社会与共产主义等同起来.和谐社会作为社会状态,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本质的一种表征.社会和谐是到达这种状态的实践过程,和谐社会是人类利益一致的真实共同体,其实质内涵是关系和谐.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的和谐社会作出了科学预测,但没有过于具体的措施,为现实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具体发展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列宁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付诸实践,总结出一套针对性强、行之有效的方法,为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4.
现代性有两种版本,一种是资本主义现代性,一种是社会主义现代性.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最高价值追求是"个体自由",其理论旗帜是自由主义;社会主义现代性的最高价值追求是"社会和谐",其理论旗帜是马克思主叉.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预设了现代性价值由"实体之自由"发展到"关系之和谐"的历史必然性.正是这一必然性,为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实践中重建社会主义现代性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5.
莫伟凌 《南方论刊》2001,(12):31-32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一个紧密结合的整体,二者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相互转化,共同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两种重要资源。法律和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社会主义法治是建立、维护、实行社会主义道德的法律保障。为此,党中央明确提出:在坚持依法治国的同时,要坚持“以德治国”,为贯彻这一方针,我县做了一定工作,取得一定成绩。  相似文献   

6.
浅析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基本内涵及其时代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是"现实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价值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些论点涵盖了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精髓。马克思人学思想对社会主义建设及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启迪和深刻的理论指导,具有深刻的时代意蕴。马克思人学思想对践行科学发展观提供理论支撑;对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提供理论指导;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智力支持;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理论保障。  相似文献   

7.
"依法治国方略"已经实施了十周年,中国的法治进程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我们的法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随着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提出,法治又被进一步强化了。这当然不是说我们的法治建设今后将是坦途。实际上,我国的法治建设才刚刚起步,作为执政党和政府主动推行的法治,其局限性是很大的。其中,最关键的问题也许是,法治的真正根基是公民社会对权力的制约,而我们在这方面还没有自觉意识。公民文化还在萌动之中,这意味着我国的法治还没有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这当然不是靠群众运动来解决这一问题。但我们的法律人和政治人有责任改变我们固有的臣民文化。现在,良好的契机已经到来,我们可以在和谐的旗帜下,探讨适合中国法治之路和解决中国问题的法治方法。作为手段的依法治国与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提出,在思想史上标志着中国主流思想的重大变化:即主导性的思想已经超越并度过了激情燃烧的岁月,思维方式已由革命转向了建设。和谐的秩序是我们实现一切目标的前提。法治手段是一种趋于保守的方法,它是要用经验的方法解决问题;和谐的目标也是要把冲突控制在"量变"的范围内,其实现的主要途径是法治。法治虽然是治国的方法,但法治是法律人的目标,法治作为目标也是需要自身方法的。对这些可能影响中国法治进程的重大问题,我们必须研究。法治社会与和谐社会并没有质的区别,只不过和谐社会的建设使我们更加清楚了目标和手段。和谐意味着目标的中和;法治意味着实现手段的保守。尽管和谐社会是一种理想状态,但它不是自动实现的,不是人为安排的结果,而是博弈的结果。和谐社会是一个合而不同、承认价值多元的社会。和谐社会也需要我们不懈的努力与斗争;需要各个领域的秩序与协调,社会链条上的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会影响整体的和谐,因而对和谐社会的研究需要多个方面和谐。我们觉得,和谐社会的建设首先需要法治方法本身的和谐。在法治领域,我们需要在指导思想上衡平保守与激进、克制与能动、严格规则与自由裁量;在方法和结果上衡平文义解释与目的解释、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法律发现与创造等之间的关系。和谐社会需要我们尽力消解各个方面的冲突,尽管各种冲突在化解后仍然会不断出现。和谐社会的建设既有自然的成分,又有人为能动的努力。  相似文献   

8.
"依法治国方略"已经实施了十周年,中国的法治进程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我们的法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随着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提出,法治又被进一步强化了。这当然不是说我们的法治建设今后将是坦途。实际上,我国的法治建设才刚刚起步,作为执政党和政府主动推行的法治,其局限性是很大的。其中,最关键的问题也许是,法治的真正根基是公民社会对权力的制约,而我们在这方面还没有自觉意识。公民文化还在萌动之中,这意味着我国的法治还没有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这当然不是靠群众运动来解决这一问题。但我们的法律人和政治人有责任改变我们固有的臣民文化。现在,良好的契机已经到来,我们可以在和谐的旗帜下,探讨适合中国法治之路和解决中国问题的法治方法。作为手段的依法治国与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提出,在思想史上标志着中国主流思想的重大变化:即主导性的思想已经超越并度过了激情燃烧的岁月,思维方式已由革命转向了建设。和谐的秩序是我们实现一切目标的前提。法治手段是一种趋于保守的方法,它是要用经验的方法解决问题;和谐的目标也是要把冲突控制在"量变"的范围内,其实现的主要途径是法治。法治虽然是治国的方法,但法治是法律人的目标,法治作为目标也是需要自身方法的。对这些可能影响中国法治进程的重大问题,我们必须研究。法治社会与和谐社会并没有质的区别,只不过和谐社会的建设使我们更加清楚了目标和手段。和谐意味着目标的中和;法治意味着实现手段的保守。尽管和谐社会是一种理想状态,但它不是自动实现的,不是人为安排的结果,而是博弈的结果。和谐社会是一个合而不同、承认价值多元的社会。和谐社会也需要我们不懈的努力与斗争;需要各个领域的秩序与协调,社会链条上的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会影响整体的和谐,因而对和谐社会的研究需要多个方面和谐。我们觉得,和谐社会的建设首先需要法治方法本身的和谐。在法治领域,我们需要在指导思想上衡平保守与激进、克制与能动、严格规则与自由裁量;在方法和结果上衡平文义解释与目的解释、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法律发现与创造等之间的关系。和谐社会需要我们尽力消解各个方面的冲突,尽管各种冲突在化解后仍然会不断出现。和谐社会的建设既有自然的成分,又有人为能动的努力。  相似文献   

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在新世纪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从宪政层面看,我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通过法律引导、规范、评价和保障的法治社会.在当代社会,政府的法治性是构建和谐的法治社会的关键,公共权力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因此,要强化对公共权力的法律控制,保证其取得的合法性和行使的规范化,为和谐社会的建立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0.
塑造公民文化 促进和谐秩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法治国方略"已经实施了十周年,中国的法治进程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我们的法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随着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提出,法治又被进一步强化了。这当然不是说我们的法治建设今后将是坦途。实际上,我国的法治建设才刚刚起步,作为执政党和政府主动推行的法治,其局限性是很大的。其中,最关键的问题也许是,法治的真正根基是公民社会对权力的制约,而我们在这方面还没有自觉意识。公民文化还在萌动之中,这意味着我国的法治还没有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这当然不是靠群众运动来解决这一问题。但我们的法律人和政治人有责任改变我们固有的臣民文化。现在,良好的契机已经到来,我们可以在和谐的旗帜下,探讨适合中国法治之路和解决中国问题的法治方法。作为手段的依法治国与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提出,在思想史上标志着中国主流思想的重大变化:即主导性的思想已经超越并度过了激情燃烧的岁月,思维方式已由革命转向了建设。和谐的秩序是我们实现一切目标的前提。法治手段是一种趋于保守的方法,它是要用经验的方法解决问题;和谐的目标也是要把冲突控制在"量变"的范围内,其实现的主要途径是法治。法治虽然是治国的方法,但法治是法律人的目标,法治作为目标也是需要自身方法的。对这些可能影响中国法治进程的重大问题,我们必须研究。法治社会与和谐社会并没有质的区别,只不过和谐社会的建设使我们更加清楚了目标和手段。和谐意味着目标的中和;法治意味着实现手段的保守。尽管和谐社会是一种理想状态,但它不是自动实现的,不是人为安排的结果,而是博弈的结果。和谐社会是一个合而不同、承认价值多元的社会。和谐社会也需要我们不懈的努力与斗争;需要各个领域的秩序与协调,社会链条上的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会影响整体的和谐,因而对和谐社会的研究需要多个方面和谐。我们觉得,和谐社会的建设首先需要法治方法本身的和谐。在法治领域,我们需要在指导思想上衡平保守与激进、克制与能动、严格规则与自由裁量;在方法和结果上衡平文义解释与目的解释、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法律发现与创造等之间的关系。和谐社会需要我们尽力消解各个方面的冲突,尽管各种冲突在化解后仍然会不断出现。和谐社会的建设既有自然的成分,又有人为能动的努力。  相似文献   

11.
"依法治国方略"已经实施了十周年,中国的法治进程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我们的法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随着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提出,法治又被进一步强化了。这当然不是说我们的法治建设今后将是坦途。实际上,我国的法治建设才刚刚起步,作为执政党和政府主动推行的法治,其局限性是很大的。其中,最关键的问题也许是,法治的真正根基是公民社会对权力的制约,而我们在这方面还没有自觉意识。公民文化还在萌动之中,这意味着我国的法治还没有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这当然不是靠群众运动来解决这一问题。但我们的法律人和政治人有责任改变我们固有的臣民文化。现在,良好的契机已经到来,我们可以在和谐的旗帜下,探讨适合中国法治之路和解决中国问题的法治方法。作为手段的依法治国与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提出,在思想史上标志着中国主流思想的重大变化:即主导性的思想已经超越并度过了激情燃烧的岁月,思维方式已由革命转向了建设。和谐的秩序是我们实现一切目标的前提。法治手段是一种趋于保守的方法,它是要用经验的方法解决问题;和谐的目标也是要把冲突控制在"量变"的范围内,其实现的主要途径是法治。法治虽然是治国的方法,但法治是法律人的目标,法治作为目标也是需要自身方法的。对这些可能影响中国法治进程的重大问题,我们必须研究。法治社会与和谐社会并没有质的区别,只不过和谐社会的建设使我们更加清楚了目标和手段。和谐意味着目标的中和;法治意味着实现手段的保守。尽管和谐社会是一种理想状态,但它不是自动实现的,不是人为安排的结果,而是博弈的结果。和谐社会是一个合而不同、承认价值多元的社会。和谐社会也需要我们不懈的努力与斗争;需要各个领域的秩序与协调,社会链条上的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会影响整体的和谐,因而对和谐社会的研究需要多个方面和谐。我们觉得,和谐社会的建设首先需要法治方法本身的和谐。在法治领域,我们需要在指导思想上衡平保守与激进、克制与能动、严格规则与自由裁量;在方法和结果上衡平文义解释与目的解释、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法律发现与创造等之间的关系。和谐社会需要我们尽力消解各个方面的冲突,尽管各种冲突在化解后仍然会不断出现。和谐社会的建设既有自然的成分,又有人为能动的努力。  相似文献   

1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应通过民主方式,将人民群众的共同意志上升为国家法律,为人民权利的行使、人民意志的实现提供法制保障;通过积极发挥法的规范作用,促进依法办事良好社会秩序的形成;通过发挥法的社会作用,提高政府在社会管理方面的服务水平和质量,是和谐社会建设对社会主义法的形成和实现的客观要求.和谐社会离不开法治的有力保障,我们必须注重发挥法治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重要作用,切实实行依法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其理论体系缔造源于实践经验的总结、理性观念的凝练和理论认知的升华。科学理解这一思想,要坚持历史、理论和实践三维逻辑的有机统一。从生成机理来看,习近平法治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法学思想的内核精要,汲取了中华法治文化的智慧养料,是对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践理路的深刻总结与创新发展。从科学内涵来看,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一个系统完备的理论体系,深刻回答了“什么是全面依法治国”“如何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等重大问题,为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了根本政治方向、基本战略目标及重要保障力量。从实践导向来看,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要坚持问题导向,准确回答全面依法治国现实课题;要坚持方法导向,运用哲学思维解决法治建设实际问题;要坚持目标导向,精准聚焦全面依法治国目标要旨;要坚持效果导向,确保全面依法治国取得实际成效。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的方法论意义及当代启示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马克思的和谐社会思想以批判作为其逻辑起点,以唯物史观、唯物辩证法、剩余价值理论作为其理论基础,包含了丰富的内容.马克思这些和谐社会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很好的启示,并且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宁金和 《天府新论》2005,(Z1):141-143
法治不仅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以法治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方策有其必然性.为了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我国不仅要有完备的法律体系,还要进一步完善权力结构及运行机制,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对现行的司法体制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从人治到法治的伟大变革,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人治与法治涵盖了传统法律与现代法律之间分野的一切特性,构成了区别这两类不同的法律价值系统的基本尺度.法治,即法律主治,依法而治,是一种贯彻法律至高无上,严格依法办事的治国原则和方式.我国社会主义的民主属性,要求作为反映社会主体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法律具有至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全面依法治国伟大实践中形成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集大成,为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法治思想从法治与党、法治与人民、法治与治理、法治与活力、法治与改革、法治与德治等六个方面做出了原创性贡献,提出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揭穿“党大还是法大”这个伪命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发展理念,突出法治的人民性;把全面依法治国作为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突出法治的全面性;以法治效能为导向,坚持秩序与活力的有机统一;协调改革与法治的关系,强调凡属重大改革要于法有据;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8.
赫斯是迄今为止世界上首位把德国的哲学与法国的社会主义这两种不同的学说连接起来,第一次从哲学和经济学视角论证共产主义的思想家,马克思的自由人联合体思想是在赫斯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自由—和谐共同体思想的直接影响下形成的。虽然说赫斯对共同体思想的研究与探索曾经走在马克思的前面,但是马克思通过潜心研究探索,从现有的经济条件考虑人的现实存在问题和现实的人的本质以及生产的全球化,深入探讨自由人联合体思想,超越和扬弃了赫斯的自由—和谐共同体思想,实现了其自由人联合体思想。马克思的自由人联合体思想是完全符合人类的社会历史发展趋势的社会理想境界,研究这一思想有利于当今全球化条件下的社会治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以及和谐世界的建构。  相似文献   

19.
法律与和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龙  张革文 《社会科学》2005,2(10):52-57
法律与和谐关系密切,法律本身就是一种和谐。法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和谐社会是法律发展的土壤。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载体。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内涵丰富、系统科学、思想深刻的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阐明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科学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创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新局面,是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的理论指引,是全面依法治国新征程上的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