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张载在诠释儒家经典的过程中,批评汉唐经学重章句训诂、繁琐释经的学风,把经学义理化、哲学化。其思想的特点是重义理,倡道学,为往圣继绝学;重心悟、心解,轻训诂;提出气本论哲学,在气本论的基础上,构建其气学思想体系,把哲学本体论与儒家伦理学结合起来,发展了儒学和中国哲学,并达到较高的哲学思辨水平。从而发展了儒家经学,将儒学哲理化,在中国经学史、宋明理学史和中国哲学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占有独特的地位,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总结。  相似文献   

2.
先秦儒家的人道思想由孔子奠基,经孟、荀而确立;两汉至隋唐,儒家的人道思想在与神学的冲突中曲折发展;宋元明时期,理学在重振儒家人道思想的同时,也把正统儒学反人道的因素发展到顶点;明清之际对理学的扬弃虽包含着对其反人道因素的批判,但理学最终仍占上风,儒家人道思想就此而告终结。  相似文献   

3.
儒家生态思想的特点及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儒家生态思想的重要特点主要表现为"天人合一"整体自然观,仁民爱物、和谐共存的生态伦理.保护自然、生态消费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在历史上,它对我国先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有重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领域和对环境、资源等的保护上.今天,儒家生态思想在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仍然具有重要价值,因为它有助于消除当前的生态危机,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类--自然"关系.  相似文献   

4.
何哲 《学术界》2023,(12):96-109
儒家毫无疑问是中华数千年文明的显学和主流思想,在数千年文明中,儒家与道家、法家、佛家等众多思想流派相融汇竞合,形成了包罗万象的博大知识与文化体系。究其根本,儒家的核心思想轴线是内仁外礼,形成了从个人修身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整结构。历来人们对儒家的价值存在着复杂的争议,其根本原因在于儒家本身内部思想结构的复杂性。从儒家的发展历程来看,儒家始终具有强化个人修养并与现实政治紧密结合的特征,这使得儒家不断被社会各方面所发掘和使用,并不断吸纳其他流派思想。无论如何,作为中华历史上的核心思想之一,儒家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当代启示,其根本就在于重视人的发展、警惕人的错误、发掘人的良善、构建完整的良治的社会理想。当然对儒家精神的重视要抓住其内在的根本性即作为仁的内在良善性与作为礼的外部积极性与正义性,而摒弃其以权力束缚人性的部分。对于当代治理而言,要从思想和方法上去吸纳儒家的核心内涵并扬弃其形式,积极地构建人本善治。  相似文献   

5.
李大钊对儒家理想社会观的继承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理想社会观与共产主义虽有极大不同,但也有某些相通之处。正是在这一基点上,李大钊对儒家理想社会观加以继承与创新,把“大同”思想发展为共产主义理想,把“仁爱”思想发展为社会主义道德,把“民本”思想发展为无产阶级民主,完成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大同主义、仁爱主义与民本主义是李大钊从传统文化走向共产主义的三大思想桥梁,而且每一桥梁之中都有几个中间环节或发展阶梯。它们是儒家理想社会观走向民主主义的转变形态,并由此再转变为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家和社会从物质上和财政上帮助农民和"农村公社"发展的思想.列宁关于国家的政策和措施要维护农民利益的思想,关于以有力措施推进农业生产和农村文化建设的思想,在当代中国得以发展.邓小平关于把农业放到一个恰当位置上的思想、关于在改革中改善农民生活和关心农民物质利益的思想、关于农业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的思想,江泽民关于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首位的思想、关于不断地给农民看得见的物质利益的思想、关于农业产业化的思想,胡锦涛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工农政权解决农民问题的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十七世纪初叶,儒家思想经耶稣会士西传并在西方知识分子中引起了震动。莱布尼茨,尤其是沃尔夫把儒家的《四书》看作为绝无仅有的实践哲学,不仅从中找到了哲学思想上的认同,而且致力于儒家思想的西化和传播。基于儒家经典基础上的儒家道德思想和政治学说,给西方视基督耶稣为唯一的世界观以巨大冲击,并作为一种催化剂,给予西方的启蒙运动以补充。由于种种原因,有关儒家学说对欧洲思想文化发展的影响和作用问题,依然是一个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8.
《江西社会科学》2018,(12):41-47
"音乐美学思想"一词虽然诞生于西方,但在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中却早已涉及,较为著名的有儒家的"和"思想、道家的"大音希声"思想以及墨家的"非乐"思想,这些思想对我国传统音乐的发展皆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如今的中国音乐正朝着多元化、个性化、嘈杂化等方向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把当代音乐美学思想置于文化学视阈中进行构建就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实现音乐美学思想的重构不仅能够丰富音乐的相关理论,而且可以增强自身的音乐表达以及实现如何依托于音乐来构建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向标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儒家注重道德教化,把修身作为塑造理想人格的重要途径,所倡导的学思结合、省察克己、慎独自律、知行合一等修身理论和方法,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也能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因此,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增添有关儒家修身思想的内容,学习儒家修身养性的方法,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结合,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0.
游艺在对儒家天道观诠释和构建过程中,对"科学"和"伪科学"进行了划界:把天文测算与吉凶占候区分开来;把地理观察与风水堪舆区分开来;把"科学"含义上的"数"与吉凶含义上的"数"区分开来。在他之前,徐光启、熊明遇、方以智都曾对占验文化进行过批判,使其划界工作有了理性自觉的思想基础。而这种划界,又使他构建的儒家天道更加倾向于科学天道,使儒学天道在不放弃人文理性的前提下,达到科学理性和人文理性的和谐。这种划界,既符合其研究天文历法的主旨,也对应于天道和人事联系的理性内核。当然,他的划界也具有不彻底性,其根源在于:他的科学理性和儒家性命文化中与占验有关的内容有融合的成分;但这并不影响其在学术思想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孟子的"仁治"之道,涵盖了道德观、法治观、文化教育观等,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中国早期儒家的上层建筑体系.对中国儒家治国的思想追根溯源,并对其道德预设、内在理路和治国理念进行深度分析与思考,在目前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下,探求孟子"仁治"思想对当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2.
韩星 《天府新论》2014,(3):33-39
儒家之道是文武之道,文武兼备之教。在儒家影响下,中国文化形成了刚柔相济、文武兼备的基本精神。儒家的"教"包含教育、教化、宗教三重含义。儒家或儒教的宗教性或宗教成分通过内在超越和外在超越体现出来。以三祭之礼为代表的"神道设教"是一种典型的儒教形态。以人文理性为主、宗教为辅是儒家的本质特征。今天,儒家的更新发展应以儒为主,兼容诸教,整合多元思想文化,构建现时代中华民族的文化体系,重构新的国民信仰体系,重建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3.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是历代文人尊崇的圣人,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2 500多年。然而大家都认为孔子学说中的“樊迟请学稼”、“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等,是孔子轻视体力劳动者、轻视农业生产劳动的体现。其实不然,相反,孔子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农业教育思想。他的农业教育思想以管仲的“仓癝实而知礼仪,衣食足则知荣辱”思想为基础,进而提出足食富民、使民以时、厚施薄敛、开禁利民、天人合一的农业教育思想。这些农业教育思想虽然亘古久远,但仍给我们以启示。  相似文献   

14.
儒家入世思想自形成以来,对中国的社会影响深远,对当今大学生的教育管理也有着深刻的启示。本文主要从儒家入世思想的基本内涵入手,分析其现代意义以及对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启发,倡导大学生要具有实践精神和责任意识,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把个人、家庭和社会利益有机统一作为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语言论的角度透视儒家在经典文本上的“立言”,由此考察了经学对儒家诗学的整体生成的影响。作者认为,儒家诗学在“立言”这一命题上,与海德格尔的语言观相近,即把语言设定为主体存在的家园,并进而以在经典文本上“立言”的方式,追求学术宗教的崇高地位。在这里,经学对儒家诗学整体生成的影响表现为:它既使在儒家诗学语境下的文学获得了崇高的地位,也导致了儒家诗学的政治教化深度模式。于是,儒家诗学在赋予文学以思想深度的同时,也使文学付出了某些思想自由和艺术美感的代价。因此,儒家诗学的实质乃是经学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16.
儒家和道家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两个主要流派,它们对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有独到的见解,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发展以及现代社会政治构建都有深刻的影响.儒家的和谐思想的精髓主要表现为身心和谐(自我和谐)、社会和谐(政治和谐)、中庸之道(人际和谐)和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几个方面;道家关于和谐思想的精髓主要体现在自然无为、道法自然、相反相成、“柔弱”之道等.儒道两家对和谐的理解既有相同点也有差异,但都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有着很好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赵振 《兰州学刊》2007,(6):179-181
北宋中期,由于社会变革和思想文化的发展,儒家经典文献的真实性和传统注疏之学的合理性遭到了质疑.在时代思潮的影响之下,为了构建自己的理学思想体系,二程一方面对儒家经典进行了大胆的怀疑,甚至不惜移易经文次序;另一方面对传统注疏之学给予了批判,注重经典义理的阐发,从而表现出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把中国古代熠熠生辉的生态文明思想同马克思关于"人、自然、社会"的生态理论思想做对比,可以发现两者有共同之处,如儒家的"天人合一"与马克思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儒家的"人为天地立心"与马克思的"人化自然"、儒家的"周而复始"与马克思的"循环经济"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当然也存在着差异,如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解决生态问题的方法不同、对后世的影响也不同。通过比照,从中国古代生态思想与马克思生态思想中汲取适用于我国的理论思想,不断地丰富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构建适合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9.
儒家的法律道德化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体法用是儒家的德法关系论 ,引礼入法是儒家立法道德化思想 ,原心论罪是儒家司法道德化思想。儒家法律思想中的“以礼入法”、“德主刑辅”和重视道德教化对当前我国立法、司法乃至精神文明建设有借鉴意义 ,但儒家法律思想在本质上是与当代社会的法治建设相冲突的 ,从总体上说 ,其影响是必须克服的。  相似文献   

20.
隋芳 《河北学刊》2006,26(2):29
儒家学说在整个传统文化体系中居主导地位,其对整个历史的作用与影响是其他学说所不能比的。儒家学派建立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是儒家对管理理论所作的第一贡献。儒家管理思想有着鲜明的人本主义色彩,它始终把人作为研究对象,明确断言,管理、治理的核心是人,管理的主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