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梅溪学堂的“优胜记略” 1904年2月,春寒料峭。在皖南通往浙江的崎岖山道上,尚不足13岁的胡适随着他的三哥,外出求学。此行的目的地是上海,在家乡已经开蒙的胡适,一意外出,寻求“新教育”。此后,胡适在上海,一共呆了六年,直到放洋赴美。其间换了四所学校:梅溪学堂、澄衷学堂、中国公学、新中国公学。  相似文献   

2.
<正> 一九一九年七月,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右翼代表胡适抛出臭名昭著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以下简称《问题》)一文,公开向马克思主义宣战。八月,共产主义者李大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给胡适以迎头痛击,开始了一场“问题与主义”的著名论战。这年九月一日,毛泽东在长沙发起成立一个“问题研究会”,并拟定和散发了二份《问题研究会章程》(以下简称《章程》)。在“问题与主义”的论战中,《章程》究竟站在哪一方面的立场上?有的同志认为,“问题研究会”是在胡适“影响下”发起成立的,“《章程》的主旨,同胡适的口号完全吻合”;《章程》所列一百四十多个问题,有的“本来就是胡适提出的”,有的与胡适的提法是“一回事”,有的比胡适提得“更具体了”;《章程》提出的“问题之研究  相似文献   

3.
《竞业旬报》与胡适早年文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06年夏间胡适离开澄衷学堂考进了中国公学,那年他十五岁。中国公学在中国近代教育史、革命吏上有其特殊的地位。前清戊戌变法之初,朝廷大量派遣留学生赴日本求学,至1905年时留学生数已达万余人,其中有不少是反清革命志士,一时政治活动频繁,排满言论激烈。在清政府的要求下日本文部省于1905年冬颁布了“取缔清国留学生规则”,严定学生入学资格。登时群情忿激,酿起风潮,风潮最烈的时候湖南陈天华,即《警世钟》、《猛回头》的作者投海自杀,勉励国人努力救国,人心益为震动。一大批中国留学生愤慨回国,集中回到上海的留学生在郑孝胥的资助下决定在国内自办一所大学。1905年12  相似文献   

4.
对于胡适成为文学革命首倡者乃至成为中国现代思想启蒙者和自由知识分子来说,20世纪初他在上海新式学校的数年求学经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正是在这一期间,胡适确立了青年时期的自我。他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己,自命为"新人物",在中国公学求学期间,胡适还主办《竞业旬报》,这种早期的以写文章方式关怀社会、启发民众的训练,以及熟练地使用白话文进行自我表达的成功经验,为胡适后来选择"秃笔救国"道路、成为新文学前驱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蔡爱丽 《兰州学刊》2006,(5):42-44,104
1930年5月,马君武接替胡适执掌中国公学。时隔不久,中国公学发生“倒马”“拥马”学潮,学校权威受到严重挑战,正常教学秩序无法维持,中国公学元气大伤,从此走上衰途。“权威在”就有权威不在,无论是挑战权威,还是重构权威,中国公学师生在备受影响的同时积极做出回应,这也就导致了中国公学的混乱。亦即,权力更迭是导致“倒马”“拥马”学潮此起彼伏的根源。从中可见国民党是如何通过学潮来挑战学界权威,并重构权威,从而完成权力更替,达到加强对学界控制的目的。同时也能了解当时学界在国民党高压控制下发展的艰难。  相似文献   

6.
(一) 一九一八年一月, 《新青年》四卷一号刊登了胡适、沈尹默、刘半农的白话诗九首,这是在“五四”前夕“文学革命”口号提出后首先出现的新文学作品。过了两年,即一九二○年,胡适的《尝试集》初版问世,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现的第一部新诗集。集名“尝试”,是胡适反陆游的诗句“尝试成功自古无”之意,主张“自古成  相似文献   

7.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历史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和中山大学历史系等单位合编的《孙中山年谱》(中华书局1980年7月版),对于孙中山的事迹记述甚详,不过略有遗漏。读《胡适来往书信选》(中华书局1979年5月版),其中所收廖仲恺和沈定一致胡适的几封信,亦记有孙中山的言行,根据该年谱的凡例,似应补入以下这些材料:1.1919年6月上旬,孙中山嘱廖仲恺把《孙文学说》卷一《知难行易》一书五册寄给胡适,并约请胡适在《新青年》或《每周评论》上对此书作评论。〔见1919年7月11日廖仲恺致胡适信:“前月承孙先生命,寄上新版书五本。……孙先生拟烦先生在《新青年》或《每周评论》上对于此书内容一为批评,……”〕案:《孙文学说》卷一《知难行易》于1919年6月5日由上海强华书局出版,廖信中所说新版书当系此。2.1919年6月中旬,有人闻陈独秀和胡适(系误传)被捕,要求孙中山打电报营救,孙中山说:“你们要我发电给谁?”稍后(8月上旬),孙中山在上海接见北洋军阀徐世昌和段祺瑞的代表许世英时,对许说:“独秀我没见过,适之身体薄弱点,你们做得好事,很足以使国民相信我反对  相似文献   

8.
袁昌英是我国辛亥革命后受到资本主义文化薰陶的第一代知识分子,更是当时极少数在国外留学并获得硕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之一。她一生著译约二百万字,八十年代初期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袁昌奖选集》,她是一位勤勉的学者、教授,是一位在新文学早期有过一定影响的作家和翻译家。1894年10月11日,袁昌英生于湖南配陵农村的一个官僚地主家庭,青年时代留学英法,回国后相继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上海中国公学和武汉大学任教。解放后,她努力工作,积极进取;1957年被错划右派,接着又联系她早已交待的历史问题(1926年公开著文称胡适、蒋…  相似文献   

9.
谭双泉同志在《五四时期‘问题与主义’论战——兼驳‘四人帮’对李大钊同志的诬陷》和《论五四前后马克恩主义反对胡适派改良主义的斗争》两篇文章中,将五四时期“问题与主义”论战具体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第一阶段是胡适发表《不朽——我的宗教》(1918年冬)、《实验主义》(1919年春)和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1918年11月)、《我的马克思主义观》(1919年5月)的战斗;第二阶段是胡适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1919年7月)和李大钊的《再论问题与主义》(1919年7月)的战斗;第三阶段是胡适的《新思潮的意义》(1919年11月)和李大钊的《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1919年12日),《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1920年1月)的战斗”作者提出的新看  相似文献   

10.
胡适于1929年在上海以《新月》刊物为载体,联合罗降基、梁实秋等发表了一系列有关“人权”的文章,倡导起“人权运动”,尖锐地批判国民党当局的专制独裁、扼杀人权,宣传了民主与法制。胡适等人发动的“人权运动”虽然在国民党当局镇压下只是昙花一现。但其历史意义是应当肯定的。1933年胡适应蔡元培等人的邀请参加了宋庆龄领导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简称“同盟”)并担任了“同盟”北平分会主席。但不久胡适即与“同盟”的主张发生重大分歧、公开发表与“同盟”相左的政见,以致被“同盟”除名。胡适为什么于1929年发动“人权运动”能够公开抨击国民党当局的专制独裁、扼杀人权,并宣传了“民主”与“法制”,而到1933年却在加入“同盟”之后又与“同盟”唱反调?笔者认为这应当从胡适的“自由主义”的特点与历史实践的矛盾中探讨原因。胡适的“自由主义”的特点在于既反对“暴力专制政治”.又反对“暴力革命”,主张“自由与容忍”①,这在中国的国情中必然陷于自相矛盾,左右两难,表现为一定程度的摇摆,并只能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11.
林焕平先生,广东台山县人,1911年9月生。早年就读于上海中国公学及暨南大学,后留学日本。1930年参加“左联”,开始革命文学活动。曾任广西大学、大厦大学教授,香港南方学院院长,广西师范大学教授,广西文联、广西作协副主席。林焕平先生作为海内外有影响的学者,名字被收入英国剑桥大学国际传记中心出版的《世界名人录》、《世界名人成就录》及美国传记研究所出版的《世界5000名人传》。  相似文献   

12.
《论形体》是闻先生专为“唐亮西洋画展”所写的一篇说明书,最近于清华大学档案材料里发现。文中唐仲明即唐亮,是清华学校1926届留美预备部毕业生。早年赴美、法等国研究美术,回国后曾任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教授。闻一多曾于1925——1926年间任该校教授兼教务长。该展览于1934年2月在北平南河沿欧美同学会举行,由清华大学和欧美同学会联合主办。《论形体》虽为介绍画展之说明书,但对于我们了解闻一多的美术思想和理论是一个很好  相似文献   

13.
胡适何时投靠国民党政府?这个问题非常重要。耿云志先生在其《胡适研究论稿》中认为“九·一八”事变后到1933年胡适投靠了国民党政府,这个观点很值得商榷。我认为,胡适是在1946年伪“国民大会”后,才投靠国民党政府的.  相似文献   

14.
林庚,原籍福建闽侯,1910年2月生于北京。1928年入清华大学物理系,二年后转入中文系。1933年毕业并留在清华大学中文系为朱自清先生担任助教。“七七事变”之后,南下厦门大学中文系执教。1947年回京,任燕京大学中文系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之后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执教至今。林庚先生早在30年代就以《夜》、《春野与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诗集著名于世,成为卓然自立的新诗人。在担任厦门大学教授之后,虽然仍在进行新诗写作的探索,但主要精力已转到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与学术研究方面,成为一位专业的学者。不过,…  相似文献   

15.
唐志勇 《江汉论坛》2005,(6):103-107
《黎昔非与独立评论》一书主要的史料价值是揭示了黎昔非对《独立评论》做出的重大贡献,为全面考察《独立评论》成功的原因从一个崭新的方面提供了充分的证据。《独立评论》之所以办得如此成功,过去只知道胡适等编辑和撰稿人,而不知道还有黎昔非的作用。黎昔非出任该刊经理人,直接关系着《独立评论》的顺利创刊、高质量的出版发行和保质保量、善始善终地存在了5年多时间,表明《独立评论》的成功是胡适等与黎昔非通力合作的产物。此外,本书对于研究《独立评论》的性质、《独立评论》时期胡适政治思想,该时期出现的冀察政务委员会、西安事变等重大政治事件,以及20世纪30、40年代中国现代报刊史、文学史、诗经学史研究,胡适的为人,罗尔纲、吴晗、闻一多等著名学者的生平事业等,都提供了难得的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16.
胡适与杨杏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杨杏佛诞生于1893年4月5日,比胡适小一岁零四个月,两人可谓同时。两人自小都入“蒙馆”读过“经书”,古文、诗词基础差不多。两人也差不多同时接受资产阶级新教育和接受革命党人的影响。1908年,新中国公学成立,胡适正十七岁,受聘为该校英文教师。杨杏佛与饶毓泰、严庄、张奚若等从胡适受业。自后,两人长时期以师生加朋友相待。  相似文献   

17.
胡适早期诗文创作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改平 《河北学刊》2001,21(3):52-55
胡适研究多集中在探讨胡适的文学理论的得失和新诗集《尝试集》上。然而胡适的诸多思想在青少年时期就已经萌芽。因此 ,研究胡适的早期诗文很有必要。胡适在上海期间所做诗歌基调多悲愁沉痛 ,初到美国后的部分思乡诗也有悲愁 ,但胸怀已渐宽广 ,终于以乐观代替了悲观 ;留学前的文章是受梁启超影响为“新民”而做 ,重在说教 ,故艺术性差些 ,留学期间的文章多偏重于学术 ,也有部分体现胡适思想的长篇大论 ,如《非留学篇》  相似文献   

18.
一九七九年以来,不少同志对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所起的作用及他的学术观点,进行了重新评价,现将有关主要论点介绍如下: 一、关于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 《文汇报》、《复旦学报》和《学术月刊》去年先后发表文章,评论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文汇报》一文指出:“对于白话文的提倡,胡适是  相似文献   

19.
1952年1月5日,流亡美国的胡适在日记中写道:“胡家健从香港寄来剪报《大公报》,有十二月二日《大公报》在上海开的‘胡适思想批判座谈会’的记载与资料……沈尹默的一篇则是全篇扯谎!这人是一个小人,但这样下流的扯谎倒是罕见的!”  相似文献   

20.
胡适的《校勘学方法论》,本来是1934年为陈垣《元典章校补释例》(1959年中华重印本改名《校勘学释例》,以下简称《释例》)写的一篇序文。陈垣在1930年用故宫发现的《元典章》的元刻本对校沈家本刻本,后来又用诸本互校,校得沈刻本讹误衍脱颠倒之处,凡一万二千余条,写成《元典章校补》六卷。接着陈氏又从一万二千余条错误中,挑出一千多条,各依其所以致误之由,分别类例,写成《元典章校补释例》六卷。这是现代校勘学上的一部杰作,为我们提供了校勘学的范例,也为我们指出了校勘学的最重要的方法论。胡适的《校勘学方法论》(以下简称《校勘论》),就是在总结陈垣校勘实践的基础上对校勘学方法提出他自己的看法。《校勘论》在1955年批判胡适的运动中,没有例外地也受到了批判,其中有代表性的是赵俪生先生的一篇文章。该文批判胡适的考据方法和校勘方法。去年赵先生根据实事求是的精神,写了《胡适历史考证方法的分析》一文,在对胡适的历史考证方法重新作出恰如其分评价的同时,对胡适的《校勘论》也作了新的评述,承认胡适在《水经注》的校勘上,“确确实实花了很老实、很大的力气”;承认他自己二十四年前,对胡适校勘方法论的某些论点“做了挖苦”,“是不合适的”。赵先生还由此“认识到在校勘工作中,一个字一个字地校,一句话一句话地对,一个本子一个本子的比,是无可选择的方法”。赵先生的这些意见话虽不多,含义却很深刻。可是如果作为对胡适《校勘论》的全面评价,那就很不够了。我以为给胡适《校勘论》以适当的肯定,这是对的,但必须同时看到它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因此,有必要重新对胡适的《校勘论》作出比较全面的评价。下面谈我的一些看法。为了行文方便,我把它分成两个部分,先谈它正确的方面,再谈它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