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海德格尔的名篇《艺术作品之起源》的三个版本,展现出它在文本、思路方面与《存有与时间》的呼应性关联,尤其关注到几乎未被讨论过的《存有与时间》中对古代希腊神庙废墟的书写。海德格尔所讨论的梵高的绘画、希腊神庙与《存有与时间》的第一部、第二部具有一定的呼应关联:在梵高的《鞋》那里,历史的向度尚未完全敞开,此在(即农妇)尚未真正地展开其时间性;而在希腊神庙那里,此在(即希腊民族)作为未来性而在场,或者说展开了其时间性。艺术作品是一种独特的"物",它具有一种特殊的开启世界的力量,把原本隐秘、不显眼的事物携入作品所开启的世界之中,并且让大地是大地,这些都是同时间发生的本成事件,是一种否弃了事物作为认识论或是美学对象所具有的规定性的存有—历史性事件或者说"跳跃"。这种跳跃(Sprung)即促成艺术作品之起源(Ursprung)。  相似文献   

2.
海德格尔贯穿其一生的最主要思想就是对存在问题的追问,对艺术作品本源的探讨,就是探讨"存在"的一种方式。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一文中,海德格尔主要通过对艺术作品之本源的思考,来进行对"存在之真"的追问。其中希腊神庙、梵.高的油画、罗马喷泉等艺术作品作为其追问的中介,但希腊神庙更加集中地体现了海氏关于"存在"的思想。希腊神庙作为海德格尔"道说"的一种方式;希腊神庙作为"天、地、人、神"的协奏曲,突出体现了海氏"存在在世界中"的思想;希腊神庙作为真理之生发与保存的典型。  相似文献   

3.
《存在与时间》之后,海德格尔在思想上进行了多种突破尝试,其中"大地"概念的提出具有标志性意义.这个概念从根本上拓展了海德格尔思想的规模和深度.通过对农鞋、希腊神庙和艺术作品中的质料的描述,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发展了"大地"作为自然的显现与隐匿的涵义,并着重发挥了作为遮蔽者、庇护者的"大地"概念."大地"在此具...  相似文献   

4.
谢友鄞作品中所展现的"辽西边地世界",在自然风貌、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三方面显示着自己的独特面貌和美质,而作者在这种内涵的展示中,显现出其建构这种艺术世界的独特的艺术魅力."辽西边地世界"这一文化符号连同谢友鄞的作品一起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对诗和艺术作品的思考渗透着他对于存在问题的真知灼见,他从分析作品之物性开始,进入到物与作品的中介亦即器具的分析中.然后追问那使器具之器具性敞开的东西.最后,他认为作品之创作就是建立一个世界和创建大地.这样,世界为显为明,大地为隐为暗,两者共同构成为作品之存在.  相似文献   

6.
当代"大地艺术"可以被视为沟通中西"自然美学"的会通.这是由于,大地艺术反对艺术与自然的对峙关系,要求艺术活动真正走向广袤的"天地之际",也就是回到"天地有大美"的自然那里;其次,大地艺术重新思考了天、地、人的三位一体的关系,人在其中决不是"顶天立地"的,而是"与天地参"的,顺应自然规律的;再次,在大地艺术里,就连自然本身亦是"无中心"的,这同中国传统美学的"游观"相当接近;第四,大地艺术强调要尽量保存自然的原生态,反对未经深思熟虑的人为重建"第二自然",亦即要"原天地之美";第五,从艺术手法上看,大地艺术要采取"极度写实主义"这种"无法之法".  相似文献   

7.
苏童的小说所具有的艺术魅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中独特艺术空间的营造,无论是江南景致的描写,还是叙事氛围的营造,均服务于这一艺术空间.小说中所描绘的许多事物除了具有构成故事情节的作用之外,还有强烈的意象色彩,这一点是外在于故事情节的,但它却指向故事的精神本质.在苏童的小说里,艺术空间的存在划定了现实世界与小说世界的界限,成就了这些小说作为"虚构"之艺术的实质.  相似文献   

8.
海德格尔认为,艺术作品以自己的方式开启存在者之存在,器具是自然物和艺术作品的一个过渡形式或媒介;艺术作品的本质特征是通过照亮大地而建立一个世界;真理在作品中发生作用,艺术让真理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9.
作为小说艺术的创新者,意大利小说家伊塔洛·卡尔维诺是一位公认的"元小说"大师.他以"世界正在变成碎片,我在这些虚悬着的碎片上奔跑……让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重新存在,重新恢复"的艺术理念,并通过其大量的小说创作,尤其是<寒冬夜行人>的写作实践,把"元小说"这一命题演绎得淋漓尽致,实现了他"伟大的艺术把不同信仰的人们带到一起,因为它好像是把他们的不同词汇转变成为一种合并了这些词汇所有含义的一种综合经验,属于各种哲学之间"的写作目标.  相似文献   

10.
"兴象"释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兴象"这一诗学用语,唐人偶一用之,明清两代则使用较为普遍.学界一般认为"兴象"是指诗人之"兴"与客观外物紧密结合、情景交融所形成的艺术形象.但细察古人原意,"兴象"之"象",应理解为泛指诗人所写下来的东西,亦即诗篇、诗句所包含的内容和艺术形式.它包括今之所谓"形象",但是大于"形象",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兴象"中的"兴",则是指诗歌所传达的兴致、感触、情怀、情趣等.古人用"兴象"称说作品时,其注意点大多不在于"象",而在于"兴",在于诗中是否蕴含"兴"以及"兴"的传达是否自然、悠永.明清时期的论者,认为兴象乃诗之特质所在,是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诗歌美学要求,而汉魏、盛唐诗乃是兴象高卓的典范.他们所要求的"兴象",其实就是严羽所谓"兴趣".正确理解"兴象"的含意,对于研究古代诗学颇有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试图探究海德格尔思想中的"艺术家"。根据他的阐释,艺术家几乎像一条在创作的过程中自我消亡的通道,而且不仅仅是创作的艺术家,甚至每一位观赏者都被卷入"世界"与"大地"的争执之中并参与真之置入。因此艺术家的问题就涉及到艺术的本质。但若不了解其思想主题,即"是"这一主题的话,所有这些疑问都得不到解决。跟随他我们将看到,他给予了艺术家一个恰如其分的位置。  相似文献   

12.
老子"无为而治"的当代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老子>以"道"为核心,阐述了关于宇宙之起源、世界存在方式、事物的发展规律,以及人类社会中的种种矛盾与其解决方式,充满辩证逻辑体系和智慧的光芒."无为而治"是老子社会政治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观点,主要有两层意义:首先它是道法自然的引申,认为天道与人道相殊而相通,主张以天道统摄人道,既可使天道与人道统一,又可使社会关系和谐.第二,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要求在客观中显现主体的能动性,通过柔弱胜强之途,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目的,这正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体现."无为而无不为"是一种理性自觉的思维方法,自古以来便深受重视,其"无为而治"被喻为"南面之术"而宝之,是很自然的.当今人类面临着天道与人道关系的种种问题,自可从中受到启迪,寻求借鉴."无为"、"不治"的主张,开启了"治"与"为"的另一扇大门,使管理者入乎其内,又出乎其上.  相似文献   

13.
在沈从文所精心构筑的"湘西世界"里,<边城>无疑是其中的核心之作.在这部作品中,沈从文通过一个美好单纯又略带忧伤的爱情故事,对"湘西世界"里的人性爱和人情美作了充分理想化的表现,抒发了自己对"湘西世界"里特殊的爱与美的讴歌,探究了这种爱与美因受到时代无情摧折而行将凋零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缺失"话题渊源悠久.亚里士多德第一次阐释了"缺失"概念.所谓"缺失"就是当某物本性自然应有的某种属性,它却没有,就是"缺失".其基本表征为"质料-缺失-形式"三本原要素构成图式,以及从"潜在者-现实者"的存在流变图式.主要特征有:"缺失"作为"非存在"的否定性存在,构成事物变化发展的基本原动力,它既是一种"居间性"对立关系存在,也是一种"不定性"流变状态."缺失"概念的提出,破解了事物的存在与生灭的不可调和之矛盾,达到了对事物之"不存在的存在"的认识高度;彰显了亚里士多德实体哲学体系构造的独特生命张力;对于其后不同哲学语境中"缺失"话题的延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奠基性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风"与"水"之喻是中国诗学中一组意蕴特别丰富的象喻,常用于艺术品评和理论探讨.描述作品风格和审美鉴赏的境界,揭示艺术创作的奥妙,说明文艺的源流、传播和功能等,不仅形象地表现出中国艺术的特点.而且隐含着与自然的亲和力、原初的生命力和深刻的人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埃德加·爱伦·坡的作品世界由小说和诗歌分呈黑白两色.坡之小说探索罪恶和阴暗的心灵,刻画来自自然、他人及自我的恐怖,是一百多年来"黑色文学"的源头.而坡的诗歌则似这恐怖王国里白色的栖息地.它一心一意地追逐美与爱的光芒,以天使般的少女为主角,写一种幸福或伤逝.实际上这两色的艺术世界又是交融共生的,它们构成了独特而统一的爱伦·坡的创作世界.  相似文献   

17.
安部公房是日本少数几位享有世界声誉的"现代派" 作家之一,有日本的"卡夫卡"之称.其文学的根底中深藏着"失去故乡"和"追寻故乡" 两个相反的潜意识.这都缘自安部公房"没有故乡"的人生背景.而其文学中"故乡"的意象是这些问题交织在他文学中的一个迷阵.从文学本质论出发,以安部公房主要作品中所出 现的"故乡"为线索,以此揭示其文学上的象征及其现实寓意.  相似文献   

18.
文学史研究中一直存在着这样的尴尬:"史"的序列性、规定性解释系统反过来会破坏作品原初存在的"活性"成分.为此,我们不得不用"原生态"的理论来回溯作品的历史情境,以期减少必定存在的文学性的散失.《世说新语》之与魏晋文学研究,恰是一个难得的"原生态"视角.  相似文献   

19.
相比于前期把时间看成存在之领悟的境域,海德格尔后期则把空间看成与栖居-体相关的问题,出现了从"存在与时间"到"栖居与空间"的转移.海德格尔的空间化转向,一方面表现在更加强调本真时间的"同时性"与"时-空"本性;另一方面则表现在突出强调空间问题的源始性,并力图在与"大道"的关系中从空间本身思考空间问题.而大道是通过"道说"成其本质的.从"大道道说观"出发,空间是天地神人四方世界澄明、切近和自由游戏的场所,人的栖居也就是在"四重整体"中存在并"保护"四重整体.海德格尔这种与栖居相关的空间化转向联系着他对现代技术造成的"新时代的无家可归状态"的深层忧虑,对生态美学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妾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极为醒目的现象.妾没有妻的名分、地位,也不享有妻的一切权利、待遇,这一现象严格说来是宗法制度走向成熟的产物,其转折是在殷末周初.对这一事物的阐释,见诸史籍,最早且相对完整的观念形态表达是<周易>.文章探讨了<周易>中"妾"的功能、价值及其存在意义的诸种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