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中国传统的意境理论,多有简约的勾勒描述,而鲜有系统的理论阐释。这是古典美学的一大特征,也是它的一大缺陷。今天我们要使中国美学走出古典的藩篱,就必须对其进行理论上的阐释。这种阐释包括许多方面,其中既应有哲学的思辩,也应有美学的探究。还应有文化学、心理学、社会学的追索。本文试就意境问题作些粗浅的心理学的分析,祈有同好者予以匡正。  相似文献   

2.
杨朔的散文以浓郁的诗意著称于世。其作品深邃、高远的诗情画意是通过情、景、理三者的水乳交融、和谐统一而体现出来的。其中,“情”是意境创设的基础,“景”是浓情、哲理的形象外壳,“理”是统摄情、景的点睛之笔。三者高度统一,使其作品志存高远、充满诗情画意。  相似文献   

3.
一九○六年,鲁迅在东京和他的同学顾琅一起编著出版的《中国矿产志》是一部记述我国地质状况和矿产资源的自然科学著作,它发行时,另附有《中国矿产全图》。全书分导言、本言两编。导言四章,记述我国矿产、矿业的概况和地质形成、发展过程。本言十八章,列述我国十八省的矿产分布和蕴藏情况。这本书,在中国近代地质学历史上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中国人自己撰写的第一部地质学专著。著作者从我国各个地质年代中矿产和生物形成及变化的客观事实出发,以最大的努力传播科学的地质学知识,批判当时统治阶级的封建、守旧、迷信思想,宣传朴素的唯物主义。著作者饱含深情地描述祖国大地丰富的矿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法律极具伦理性,其情、理、法的位阶排列亦很有特色,但对今天法治化进程而言,其缺陷也日益明显.有必要重新架构,将法的位阶提高,变为法、理、情的位阶排列,才能与现代法治精神相契合,同时又弘扬了传统.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十年文学除了艺术上的多元探索、异花纷呈之外,与前段的文学相比,另一特征是人物塑造上的世俗化倾向。伴随着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全面改革的实现,这一倾向在未来文学中将愈来愈显豁。英雄的失落和普通人的崛起,,将是未来文学在人物塑造上合乎规律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贝多芬说:“音乐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罗曼·罗兰则以其亲身体受为这句名言作了注解。他写道:“当我还是个十四、五岁的孩子时,被从乡下给带到了巴黎。那时,我孤苦伶仃,,既无朋友又无领路人,被淹没在大都会拥挤不堪的人群中。在这种状况下,只有贝多芬是我呼吸困难时的空气,是梦寂以求的大自然,是丧失信仰而感到惘然若失时所渴望的宗教,是在黑暗之中朝无限广阔的世界敝开的一个窗户。”其实,歌曲也有这种功能,特别是歌词,经过各种旋律渲染,有不可替代的引人向上、使人燃烧、催人奋进、益人意智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试论文学翻译中艺术意境的再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意境是文学翻译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艺术意境的再现是文学翻译的核心内容.文学翻译说到底是原作艺术意境的再现,文章从艺术意境的审美构成、艺术意境的再现过程以及再现的两条常用途径--对应法和重建法等三个方面对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提起沈福馨,人们自然会想起他对安顺地戏的研究,即便是美术界的朋友,大都仅知道他偶尔弄弄笔墨罢了。他默默地创造着,积累着,不欲为人所知,也不炫耀卖弄,无怪乎他的画展开幕之后,引起人们的惊讶和赞叹。我与福馨是邻居,虽然在笔墨与宣纸间败北下来,操起文字生涯,但总算与国画有了那么点渊源,偶尔串串门子,有缘也零星地看过他的一些画。虽是一鳞半爪,但他对物象把握的准确,精细的描绘,清雅、净洁的格调,已使我耳目一新了。  相似文献   

9.
从广义文化学角度 ,适当参考西方有关理论 ,比较并研究了中国美学五个重要范畴──情、欲、理、志、意──的内涵、走向及其关系。这些问题在世纪之交尤显重要 ,却较少有人作专题探讨。  相似文献   

10.
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认为高师声乐教学除了要重视歌唱技能技巧训练外,还必须注重"声、情、理、心"的训练,即:重视发声练习,处理好技巧与情感的平衡,加强学生对歌唱原理的认识和把握,培养学生良好歌唱心理等方面的训练。  相似文献   

11.
一些人之所以对西方现代派文学抱有拒斥的态度,大多是因为其在文体上所特有的那种多义的晦涩性、象征性,以及非情节化以至非人物化所导致的“审美经验的陌生化”造成的。事实上,人们容易忽视的恰恰是它的内质——即形式所隐喻或象征的关于人生本身不可理解的非理性意识。正如美国一位著名学者论述西方现代派文学时所指出的:“我认为,二十世纪的文学在两个方向上表达出价值观的多元化和人类的进退维  相似文献   

12.
在秦末农民起义的浪潮中,刘邦奉命西向攻秦。他在进军途中曾经遣使与秦丞相赵高勾连。此事在《史记》、《汉书》中仅留下片言只语,且记载舛错。清代学者说到此事,各持己见,莫衷一是。弄清这一史实,对我们了解刘邦入关前的政治活动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意境是作家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诗、赋、词、曲、小说、散文等各种文学体裁,以及绘画、音乐等艺术种类都可以创造出意境。注重意境的创造,是中国文学艺术共同的特点。诗歌鉴赏需要运用想象和联想,才能进入它的意境。  相似文献   

14.
近日拜读了钱钟书先生发表在《文学评论》一九八一年第一期上的文章《诗可以怨》。钱先生的大作旁征博引,议论横生,读后获益不浅。且因受到此文的启发,产生了一些感想,虽不过是一些固陋之见,但愿意说出来,就正于钱先生和其他同志。钱先生的文章,从中外文学史中举出大量事例,论述了“怨”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的确,文学史上表现“怨”的诗歌占了很大的数量,而且其中有很多好的作品。不仅诗歌如  相似文献   

15.
意境是主观情思与客观景象交融互渗的艺术化境。作品的意境只有达到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并由此形成都市一个艺术空间,这个意境才算是成功的意境。因此,在创造意境时,最重要的是处理好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即情思与景物的关系。朱自清先生在他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中,用精美独到、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巧妙地借用化情为景、化实为虚的艺术手法,成功地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淡雅、迷离、令人神往的朦胧意境。  相似文献   

16.
叶燮“理、事、情”说三者的客观性似已成为定说,但笔者认为其中“情”的虚位性正是破解三者非客观性的关键。本文从叶燮对“情”规定性的重新解释,以“情”的虚位以待性,“情”在诗歌中的实现性,“情”在阅读中的延展性,围绕诗歌意象的特点,情境再造中意象的释放,来说明“情”的通向性和在诗歌审美创作活动中不同阶段的不同指向,因之,客观“理、事、情”之“情”与中国古代抒情言志主观之“情”的背离一说,也似应该重新考虑。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个大学写作课教师,如果光指导学生如何去写,而自己却不动手,拿不出一篇象样的文章,那么即使他教学时讲得天花乱坠,号称“张铁嘴”或“李铁嘴”,然而他的笔却象那“银样蜡枪头”,这就很难说是完全合格的写作课教师。当然,这样说也许并非无偏颇之处。但是,尽管教师讲得头头是道,而自己却眼高手低,学生心里也不佩  相似文献   

18.
强调在法治社会,我们应对“情、理、法”重新认识,应该挖掘其合理因素;分析了“情、理、法”三者的结合在实现法律体系本土化,保障司法公正以及增强判决执行力中的价值;建议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应该合理地运用“情、理、法”。  相似文献   

19.
王国维以其敏锐和丰富的审美感受,拈出“境界”(即意境)二字作为词创作与鉴赏活动中,作者与读者共同的审美核心。这一标举为我们在探寻唐宋词魅力的茫茫大海中指点了迷津。境界是创作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对立统一的产物,这对立统一的过程也是美感产生的过程,境界的出现便是美的显现。然而对创作主体与审美客体的认识是一个无穷尽的活动。我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意境是一个蕴含了诗人全部情感和人格精神的自足宇宙,诗人在创作中完成他对人生的思索及人格的塑造,继而在诗歌的意境中传达出这一生命轨迹,因而意境本身具有鲜明的人格形象和丰富的人格精神。意境的创造过程实为人格化的过程,意境的永恒价值在于其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