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韩非政治哲学直接指导秦朝政治建设,并深刻影响了两汉及其以后的政治发展,它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及各种政治思想,严重熏染了传统的政治观念。由于它有悖于社会政治运动的规律和民众的自然天性,统治者不得公开彰显,而以"独尊儒术"的方式将其"潜抑",成为隐藏在政治语言系统背后,影响政治行动的思想逻辑。同时由于"百代都行秦政制",韩非政治哲学也决定性地影响了政治领域的制度文化。通过对观念文化与制度文化的影响,韩非政治哲学沉淀于民族的政治文化之中,构成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
历来认为 ,秦始皇完全接受了五德终始学说 ,并把它运用于政治实践之中。本文研究指出 :秦始皇对五德终始学说加以了改造 ,去掉这一学说的道德约束因素 ,用以说明秦朝代周的合理性 ;改换五德循环代替的内容 ,制造秦朝江山永固的神话 ;淡化水德养育万物、谦和卑下的特性 ,突出其阴暗冷酷、严刑竣法的要求。从而把”五德终始学说”这一既维护君权又限制君权的理论改造成了只维护君权不限制君权的理论 ,并对秦朝政治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雷戈 《人文杂志》2004,(2):150-155
"功德论"是中国古代一种极富实践性的政治评价体系.在秦汉之际它得到了广泛而灵活的运用,成为一种有效的政治工具和普遍的政治共识.在对人性与政治相互关联的理论思考中,中国人始终缺乏一个终极维度.功德概念在实际政治中的广泛运用恰恰与它同中国社会古老习俗中那种尊祖敬宗的礼制观念有关.  相似文献   

4.
毋有江 《人文杂志》2006,(1):119-127
宗藩入继作为皇位继承制度的一个方面,是对嫡长子继承制度的一项重要补充。在两汉历史上多次出现宗藩入继的现象。本文重点考察了西汉文、宣、哀三个皇帝宗藩入继之后对西汉政治产生的影响。通过西汉一代的考察,可以发现宗藩入继对王朝的政治运作具有体制上的必要意义,其对前汉刘氏皇统的延续、政治格局及大政方略的承继与修正,构成西汉政治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但是这种体制性安排只适应汉初宗藩强大的政治状态,与随后汉室限制宗室活动的政策存在内在的冲突,其对西汉政治发展的积极作用具有很大的历史特殊性。本文试图提供另一种观察汉代政治体制的视角,并适时评估了宗藩入继对两汉政治演进的多方面意义。  相似文献   

5.
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社会和谐及政治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西汉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较为完善,包括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的价值观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保障的信仰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封建等级教育和政治伦理教育。通过统治阶级与汉代学者的一系列开创性努力,西汉社会风气较秦朝有了较大改变,为国家稳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具有科学、合理的成分,对后世影响深远,对当今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启示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6.
忠与孝均为中国传统政治道德,在不同时期二者的次序并不相同。两汉至唐前期,孝居于核心政治道德的地位;中唐以后,忠的地位上升并超越孝。本文即对此差异及其影响略予分析。  相似文献   

7.
汉代省官制度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省官制度是秦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产物。汉代在秦的基础上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宫省制度。省宫与宫省不同 ,与中朝官也有很大的差别。秦汉之省官、宫官、朝官的权势有一个相互不断消长的过程。汉代的省官和省官制度与两汉政治休戚相关 ,并对以后王朝的政治和政治制度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当代学术语境中的移民内涵与秦朝移民内涵之间有重大差异,与秦朝移民有关的史料中并未使用"移民"一词,其相关性表述是以各种不同动词形式表达,而当前学术界把移民作为名词指称一系列与人口迁移有关的活动。秦王朝对移民身份的确定、移民动机的考量、移民目的的选择和移民方式的采取均具有政治性,总目的是为其疆土扩张与统一、长远而稳定的政治统治服务,移民性质皆属于政治性移民,其移民类型皆是在政治性移民之下的政治军事型移民、政治经济型移民、政治犯罪型移民和为特殊政治目的的移民。由于秦王朝先天存在的政治认同隐患、大规模和高频次移民活动加剧的政治认同危机、移民方式不当引发的政治认同危机等要素,最终秦王朝的移民活动完全政治化,其政治性移民必然招致移民的报复。  相似文献   

9.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重要内容。中国古代的民本政治哲学从先秦开始发端,经过先秦、两汉、唐宋、明清等各阶段的发展,最终成为以“新民本”思想为代表的政治哲学,是有其逻辑必然性的。  相似文献   

10.
王道是司马迁心目中的理想政治.司马迁认为王道治天下是政权长治久安的根本.司马迁以王道标准来"原始察终,见盛观衰".在<史记>中通过大量的史实,从对上古三代帝王的修德、修政;秦朝的兴亡;楚汉相争的成致;汉初的与民休息;文景盛世的辉煌;到汉武帝政治的功过的评论;有力地证明了帝王政治兴衰与王道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韩琦是北宋仁宋、英宗、神宗三朝重臣, 由于他在处理北宋内政上的突出贡献以及抵御外患的赫赫战功,先后被封为魏国公和魏郡王 。安阳老城内建立了韩王庙,其正殿为元代重建。像这样为纪念 有确切记载的历史名人建造的祠堂,在全国也为数不多。据最新研究,韩琦是我国原国家名 誉主席宋庆龄的直系祖先。韩王庙又赋予了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汉《易》与《汉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怀祺 《齐鲁学刊》2001,(3):113-119
班固的《汉书》没有割断历史联系,他把西汉历史和古史联系起来,表明“汉绍尧运”,历史过程是天意决定的。汉《易》与今文经学是班固架构历史的理论依据。班氏论学术渊源流变体现出易学的通变思想。易学对班固写史产生多重影响。  相似文献   

13.
14.
昝风华 《兰州学刊》2008,(9):167-170
汉代风俗文化对汉赋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这主要表现为:风俗文化是汉赋题材内容的重要来源;汉赋喜用铺陈夸张手法、风格闳富奇丽等艺术特点的形成与汉人喜爱奇谈虚语的风气、汉代的神仙信仰、汉人追求完整繁富的审美风尚以及其他种种多姿多彩的风俗事象都有一定关联;汉代文人赋对本时期民间文学有较多借鉴。  相似文献   

15.
汉代审美心理较之先秦有很大发展,对比汉赋和汉画像两种异质媒介在艺术旨趣上的同构可以发现,汉代审美心理明显异于先秦审美心理。张扬、宏放、繁丽、朴拙共同构筑了汉代的审美情趣,这是大汉气象的体现,也是楚文化的再次张扬。在根本上,这种转变离不开国家的强盛,但从人类文明进程的角度来看,则这一审美心理的变化也是中华民族认识水平进步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文人的文学家身份经历了一个由文人的崛起到文人文学家色彩的彰显、加浓,再到文人文学家身份的确立的长期发展过程。这个过程起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后经过两汉文人文学创作活动的不断展开,文人文学化的印痕愈来愈鲜明。这为以后文人文学家身份的基本确立积蓄了比较充分的力量。  相似文献   

17.
现存汉赋及其相关背景资料显示,汉赋实以儒家思想为主.其政治思想主张以史为鉴,王道天下;其教化思想主张以礼法治国;其圣贤王道思想主张以圣贤为榜样,将历史圣贤化.以儒家为统治思想全面影响了汉赋的创作,而汉赋的创作又对儒家思想产生影响.在儒家思想为主的态势下,道家、百家思想依然存在.老子为代表的玄学经扬雄发扬,出现新气象,而谶纬之学时有表现.  相似文献   

18.
黄灯 《江汉论坛》2005,(5):114-117
韩少功的精神世界显示了中国当代知识分子不同阶段对现代性的思考。20世纪80年代以对现代性的确认和追求、对启蒙的执着坚守为明显特征,寻根理论的提出和此时的创作实践体现了其精神特质。到90年代则发生了根本转变,怀疑主义与实践品格的文化性格凸显出来,对现代性的思考已上升到反思层面,对启蒙的态度不再为单纯的坚守,而是质疑与坚守并重,其思想呈现出成熟而清醒的特质,他90年代的随笔以极强的思想穿透力记载了作为一个时代见证人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韩琦是北宋时期重要大臣,他曾拥立英宗、神宗两代君主,为北宋政局稳定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20.
刘运玺 《学术论坛》2007,30(9):164-167
两汉刺史制度是在不断的制度创新中发展起来,在武帝元封五年正式确立,并以其独特的"居无定所"、"分部行刺"、"秩卑权重"为两汉吏治清明提供了很好的保证.但同时剌史制度也在刺史的不断越权中异化,逐渐成为中央统治上的隐患.东汉末年,刺史州牧藩镇割据,两汉刺史制度寿终正寝.可以说,保证刺史的独立性和纯粹性是刺史制度良好运行的关键.深入研究两汉刺史制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也为我们今天的监察制度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