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海洋社会学是社会学领域一门新兴的学科,它主要研究在海洋活动中个人、群体及其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及规律性的科学。海洋社会学应用社会学理论、范畴、方法等对海洋社会进行分析、研究,围绕实现沿海社会和谐发展这一主题,探讨海洋区域社会结构变迁的规律。海洋社会学的兴起与发展,将为海洋发展的战略选择提供科学的政策依据,为建立健康、和谐的社会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张品 《东岳论丛》2023,(9):186-190
城市内部特定社会过程是城市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和理论建构的根基。立足城市内部特定社会过程建构城市社会学理论的经验内蕴着一种共性模式:依据城市居住样态,结合所在社会,形成城市内部特定社会过程的现状认识;综合前两者,建立分析单位;为提升研究的解释力,借鉴相关理论,对具体城市内部特定社会过程体现出的社会组织化模式进行概括,确定理论对象,据此发展出理论。这一模式既承认城市的多样性,又肯定城市的一般特征。参照共性模式,中国城市社会学理论建构一种可供选择的思路是:立足中国城市工作组织过程,借鉴社会组织理论,对城市工作组织引发的社会整合进行研究,发展出符合中国实际且有解释力的理论。  相似文献   

3.
王英 《兰州学刊》2009,(3):127-130
知识、科学与科学知识三者在词义上有许多不同的解释,在社会学研究视域中形成了不同的学科,他们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关于知识与科学问题的诸研究在对象设置、内容分析、研究方法上存在差异性,这是认识过程的表现。文章从概念界定、语义分析、认识论等三个层次上分析了知识、科学与科学知识三者的意义建构。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经典社会学中实证主义范式、人文主义范式和批判主义范式内蕴的社会学观的反思,从理论基点、方法论准则及理论功能等向度,敞开马克思社会学的理论结构与思想主张。在同当代社会理论的对话与互动中,彰显马克思社会学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5.
在一个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哲学的当务之急是要回应现实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因此,当代哲学建构的社会学面向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建立起一种全新的社会认识范式,这是摆在当代哲学理论面前的时代课题。围绕着现代性批判和后现代性矛盾的反思,围绕着技术发展和文化多元的讨论,当代哲学进入社会学领域,从而演变出各式各样的“社会理论”。这些“社会理论”可以说是当代哲学逐渐社会学化的产物,也可以说是社会学研究不断哲学化的体现。当代各种社会理论不断地更新其社会研究的问题视域和方法论原则,因而呈现出一种跨学科的或者后学科的理论研究样式。在危机中孕育着发展,这应该是当代哲学发展的社会学面向的正面效应。不过,作为某种社会学化的新兴哲学,这些“社会理论”的解释力和批判力是有待实践验证的,其理论研究的方法论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经典社会学中实证主义范式、人文主义范式和批判主义范式内蕴的社会学观的反思,从理论基点、方法论准则及理论功能等向度,敞开马克思社会学的理论结构与思想主张.在同当代社会理论的对话与互动中,彰显马克思社会学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7.
科学知识社会学:缘起、发展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萍 《中州学刊》2006,(2):98-101
科学知识社会学指出,传统的科学知识观抹煞了科学的社会性,从根本上是错误的。通过科学争论、实验室研究和科学文本话语分析,科学知识社会学为自身研究的合法性进行了重要论证,并试图促进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然而,科学知识社会学彻底否认科学的客观性和真理性,宣称“科学知识只是一种社会建构”,结果导致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裂隙进一步加深。  相似文献   

8.
赵孟营 《人文杂志》2004,(6):156-163
本文在深入分析组织社会学学科体系的建构性张力特征基础上 ,提出消解张力的途径和组织社会学理论研究的旨趣。期望这一讨论有助于提升组织社会学的学科化水平 ,以推进组织社会学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9.
当前中国社会学理论建构的努力与不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如何加强中国社会学理论建设,郑杭生认为,时代在呼唤社会学观念的变革,社会在要求社会学理论创新,中国社会学界应当以宽容的理论胸怀、广阔的理论视野、崭新的理论观念、深邃的理论思维,创造植根于中国社会现实、回答中国社会问题的新理论。刘少杰分析了经验描述社会学方法的形成过程及局限性,肯定了费孝通所创建的重视经验考察,同时又不忽视理论概括的社区人类学研究,认为应当将社会学的经验研究提升到理论思维的层面上。谢立中从当前中国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发展中,分析了五个具有明显理论自觉的研究范式或框架式理论雏形,认为这些理论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社会学“重经验、轻理论”的实用型面貌。  相似文献   

10.
冯婷 《学术论坛》2001,(4):124-127
在社会学研究中,文化一直被当作结构的"配角",但是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却使文化获得了自主,甚至凌驾于结构之上,这引起了当代社会学家们对文化研究的高度重视,也导致了他们对文化内涵的重新理解,从而推动了当代文化社会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金延 《人文杂志》2003,(6):10-16
客观性问题是哲学研究中的基础性问题之一。 19世纪中叶以后自然科学的新发展与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的兴盛 ,对传统哲学的客观性观念提出了挑战。客观性观念是一个认识论问题 ,而不是事物在自身的存在性问题。坚持客观性观念有其内在的人的存在性根据。立足人的主体性存在重构符合当代文明发展的客观性观念是紧迫的哲学课题。  相似文献   

12.
社会学和城市学作为两个各自独立的庞大学科群,都将城市社会学作为自己的分支学科.在这两个母学科面前,城市社会学理论的现代化建设,面临着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如何在社会学和城市学的双重视野及其所属学科群的多维交叉中,实现新的综合.而这种新的综合的实现,首先必须丰富和发展城市社会学的下属学科或专题研究.而开展城市社会发展与预测研究,不仅可以为构建新的城市社会学框架打下基础,而且对于我国的城市规划、城市发展战略的制定具有现实而又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辩证概念、辩证命题形式质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念是人的理性认识,它要随着人的认识和实践发展而不断完善丰富,这是一种内涵方面量的积累,但这种内涵的逐步丰富并不会使理性认识中产生出一种辩证类型的概念,因而把概念分为普通概念和辩证概念是没有根据的。辩证思想、辩证命题的辩证性来自思想的内容,不取决于它的命题形式。思维中不存在也不需要有某种独特类型的辩证命题形式。《辩证逻辑应是逻辑而不是哲学》一文关于“光既是粒子又是波”是辩证命题,其中联结词是辩证联结词的论证是不能成立的,说这一命题是辩证思维的结果,是违背科学史实际的。  相似文献   

14.
曼海姆通过对知识社会问题的分析与思想史考察,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知识的知识社会学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对意识形态进行了分层解读,提出了意识形态只是政党与阶级基于利益与权力的需要而形成的谬误意识。这些理论在某种意义上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但其过分强调意识形态知识论层面的含义而忽视意识形态社会存在论方面的意义,并由此表现出的"价值中立论"立场,也是有明显局限的。  相似文献   

15.
在传统法律思想中,法律的确定性被视为法治的基础,但这一基础正受到不同法学理论的的质疑。当今法学理论针对该问题可以分为两个阵营,一派强调法律的不确定性,却没有认识到法律不确定性的真正本质;一派否定法律不确定性的存在,却无法从根本上解答对法律确定性的质疑。笔者认为法律的不确定性源于法律与产生法律并由法律调整的社会之间的内在张力,根源于这样一个从社会现象中抽象出法律概念、构建法律体系与用抽象的法律调整复杂、具体的社会事实这一对立统一的过程。从本质上说,法律思维是一个辩证思维的过程。单方面地肯定或否定法律的确定性都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民族团结始终是关系国家统一、国家安全、国家治理的大事。民族团结教育的使命、实践路径等有利于促进“五个认同”,有利于解决民族问题,有利于国家和社会治理。“民族团结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社会治理、国家治理的过程”,中央提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思想和实践有助于消解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失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中国社会学的价值追求与理论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实现民族复兴的价值追求,中国社会学在发端之初融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为一体,既接受了西方社会学的影响,也承继了中国学术传统之精华,展开了广阔的学术视野,建构了具有丰富内容的社会学理论,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做出了显著贡献。中国社会学应当认真总结因人文精神而兴、借科学精神而实的历史经验,突破单纯经验化和技术化的狭隘倾向,摆脱由此而产生的表层化和边缘化困境。  相似文献   

18.
19.
王娅 《东岳论丛》2011,32(6):131-135
从1845年起到1895年,恩格斯始终是马克思在理论上和政治上的坚定支持者及密切合作者。二人除了在研究专业上有不同的分工之外,没有什么坚实可靠的证据表明他们之间在理论上或思想上存在原则性的"分歧"。尽管如此,依据一些似是而非的"证据"炮制出来的所谓"马恩分歧论"仍然时不时地出现在学术刊物上。本文拟站在"无产阶级专政"这一马克思的核心概念的视角来论证马克思恩格斯在理论上的高度一致性,力求从思想源头上或原则上来反驳那些无根据的"马恩分歧论"。  相似文献   

20.
李欣 《河北学刊》2004,24(3):44-47
本体论的原初意义决定了它必然具有形而上学的特性,这就意味着它必然是理性的超越用途。在理论理性的任何超越使用中,都会发生辩证法,从而使理性处于辩证困境之中,本体论也不例外。经过一代代学者的彷徨追寻,本体论最终转成了认识论,这成为了拒斥本体论的先声。在康德哲学中,实践理性领域的开辟为本体论的辩证困境提供了转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