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国环境污染转嫁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环境污染转嫁是将原生地产生的环境污染转移到“异地他乡” ,其危害不言而喻。我国目前 ,污染转嫁呈上升态势。因此 ,必须充分重视对污染转嫁的基本特征、产生原因、表现形式、立法和防治对策进行认真探讨 ,采取切实措施 ,从政策、法律、制度诸方面加大对污染转嫁的打击力度。  相似文献   

2.
目前,环境安全问题特别是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严重影响我国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重大问题,并成为困扰中国企业迈向世界市场的制约因素。这当中环境污染转移是重要原因。因此预防并采取积极措施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应对污染转移,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必须关注和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基于此,着重分析了当前我国环境污染在消费领域的转移对消费者的损害与影响,以提出相关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3.
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立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移支付法律制度是实行分税制国家的一项重要的财经法律制度,它在加强宏观调控、促进地区均衡发展、维护国家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缺乏法律保障,严重制约了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改进,社会各界对加快转移支付立法的呼声很高。本文基于我国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现状分析和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在财政转移支付立法方面的经验总结,提出了对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立法的构想。  相似文献   

4.
新型城镇化与产业转型过程中,城市环境污染发生了新的变化,在工业污染防控受到重视的同时,社会生活类环境污染频频成为市民环保投诉与举报的焦点,处理不好一旦酿成环境突发性事件,既不利于社会管理,且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城镇化进程中社会生活类污染防治问题应该引起各方关注。生活类污染具有不同于工业污染的特点,从法律上讲,应重视生活类污染防治法治建设,厘清工业污染与生活类污染的界线,完善环境标准体系,建立跨部门的信息共享、工作沟通与联合执法机制,重视城市规划的作用,化解环境“邻避冲突”,加强环境教育,普及环保知识,完善公众参与制度。  相似文献   

5.
环境压力的与日俱增使得产业转移效应理应同时考虑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那么,污染产业转移究竟能否兼顾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为此,采用产业转移相对量指标以及粘性指标对广东省2000~2014年污染密集产业的转入和转出情况进行了测度,并通过构建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污染产业转移对转入地、转出地及全省的环境经济综合效应。结果发现:(1)广东省污染产业转移无法兼顾转入地的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却可以兼顾转出地的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2)工业二氧化硫和烟尘重污染行业在各地级市的转移无法兼顾全省的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但工业废水重污染行业在各地市的转移可以兼顾全省的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3)工业经济规模与环境污染呈现"倒N型关系",并且技术进步可以显著抑制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6.
《江西社会科学》2013,(12):51-54
环境污染损害责任保险衍生品作为一种环境污染责任保险风险管理创新工具,其一方面可为保险公司提供向资本市场转移风险的渠道,规避大规模污染损害赔偿风险,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保险公司承保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为广大投资者提供金融投资工具,使得一部分愿意承担风险者参与金融市场交易,在吸纳风险的同时牟取利益。中国环境污染责任强制保险刚开始试点,为缓解保险公司的赔付风险,应建立一套新的且能有效分散和转移保险公司经营风险的衍生品交易机制。  相似文献   

7.
8.
环境污染治理向来被视为公关部门的独角戏,排斥私人资本的参与。但当前公共部门在环境污染治理中出现了资金不足、资金利用率低下等问题,引入ppp机制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选择之一。研究环境污染治理PPP机制应以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为依据,以PPP机制的原理以及环境污染治理的特殊性为基础。处于PPP机制支配地位的是特许经营合同,其本质上是公法关系。环境污染治理PPP机制法律关系的内容涉及公共部门的权责、公共部门与私人投资主体之间的风险分担以及社会公众在该机制中的参与。  相似文献   

9.
对江西承接产业转移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区域转移是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 ,当前也成为推动江西经济快速发展的着力点。江西承接产业转移的有利之处在于地理优势、资源优势和交通优势 ;不利之处在于制度环境不够完善 ,产业规划以及所有制结构均不合理。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 :外资企业要作为产业转移的主力 ,其次是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 ;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突破点主要应该分布在南昌、九江、上饶、鹰潭和赣州 ;应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 ,降低企业综合成本。  相似文献   

10.
关于大学生犯罪问题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大学生犯罪呈上升趋势 ,其犯罪特点和手段均有新的变化 ,犯罪后果严重 ,社会危害性很大。高校应深刻分析大学生犯罪的原因 ,建立预防犯罪机制 ,特别应注意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 ,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 ,增强大学生依法办事能力。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一个长期而又迫切的系统性问题,对它的解决不能操之过急,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制定综合性的解决措施或政策。这既需要各级政府或机构提供可行的政策和方向性的引导,又需要劳动者苦练内功使自己的素质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潮流,以一种全面的、发展的观点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污染转移研究理论、国际社会以及国外立法实践的考察与反思,可以发现,污染转移的法律应对无论是理论界还是立法中都存在一些不足。为应对发达国家的污染转移和国内的污染区域转移,中国需编织一张大网,将污染转移置于全球环境保护的视野下,推动应对污染转移的国际立法,完善环境法律制度,加强应对污染转移的地方立法,促进应对污染转移的行业立法。  相似文献   

13.
环境污染治理中政府作用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污染问题的负外部性实质呼唤政府的参与,但是政府政策失灵与环境管理失灵往往会导致环境污染问题,为此,政府在环境管理中要采取几个重要措施:打击地方保护主义,加强环境执法力度;建立宏观综合决策机制,健全中央——地方协商制度;进行有效管理,促使环境外部性内在化。  相似文献   

14.
从发展不平衡理论框架来看,我国西部地区环境污染监督主要表现在增长极理论下相对于东部的信息公开体系的发展不平衡。极化理论下西部民族地区地方政府污染源信息公开的落后,以及累积性因果循环理论下行政监督、媒体舆论、传播人才等多方面的发展不充分。解决西部民族地区环境污染舆论染监督不平衡,需要在辽阔西部扩大国家公园治理范围,建立以PRTR为基础的全国统一数据库,来突破区域限制以实现全国统一面向污染监督的舆论场,以三角舆论监督为核心在西部环境污染共治的社会管理上实行创新突破。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为了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各国采取了多种措施。本文分析了征收环境保护税的理论依据及其现实意义,在借鉴国外环境保护税立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我国环境保护税制的原则和思路。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我国目前社会保障体系改革中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提出:扩大保障对象,实行全民保障,开征社会保障税,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机构,建立健全立法,理顺管理体制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我国产业区域转移粘性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白小明 《北方论丛》2007,(1):140-143
根据产业梯度转移理论,高梯度地区产业会不断地向低梯度地区转移,但是我国处于高梯度的东部地区在经历了长达20余年的发展与繁荣之后,其边际产业并没有像理论界所预期的那样,向中西部地区的大规模转移,主要原因在于产业区域转移粘性的存在。产业区域转移粘性由劳动力成本因素、行政因素、产业集群效应、文化、技术与体制等因素形成,只有通过宏观政策、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共同努力,才能克服产业区域转移粘性,促进产业转移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8.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一步加快 ,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我国对环境治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但是城市环境状况仍不容乐观。着重从环境政策方面分析我国城市环境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环境问题的政策建议 ,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分析我国的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政策并探寻体制机制创新,有利于解决当前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防治中的难题,也有利于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在构建政策文本三维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对615份政策文本进行统计与聚类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1979-2019年政策演进的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政策经历了起步、发展和成熟阶段,政策发文主体多元化并呈现联合化趋势,政策文本类型多样,政策内容逐步完善,政策工具体系已经建成.以上特征均表明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已具备了较好的政策基础,但是现有政策和政策工具也存在一些不足.基于此,分别就政策制定和政策工具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中西部地区由于环境政策相对宽松,要素成本低廉,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逐年上升,工业园区建设日益完善,再加之丰富的自然资源、潜在的市场,因此会吸引污染密集型产业的转入.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应加大环境规制力度,严格执行环境评价与监督管理,科学布局生态工业园,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建立公众参与制度,鼓励公众环保参与,构建政府、市场和社会三维框架下的多中心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