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我国,对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理论研究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至少还存在如下一些不足,即学理性研究不够、脱离"社会转型"的实际以及对成年人因素的忽视.与此相关的是,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研究的两种主流研究路径,即对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一般性背景揭示和孤立地就未成年人论未成年人,也存在一定的缺陷;而以社会转型期成年人与未成年人所构成的代际关系为框架探讨未成年人道德建设,不失为一种与时俱进的新进路.当然,这种新的研究路径,也存在居高临下的成年人立场与成年人和未成年人平等互动这两种观察视角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2.
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与过去未成年人的道德景象--未成年人没有进入成人社会的视野,因而其道德地位难以确立,其道德形象也基本不会受到负面评价--明显不同,当代未成年人的道德境遇呈现了鲜明的现代特征,即未成年人的道德权利得到成年人社会的空前尊重和保护与成年人社会对未成年人空前的道德恐慌这两者之间的双重变奏.这种双重变奏展现了当今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总的现实背景,使未成年人道德建设既必然成为现代社会一个重要的现代性问题,也必然成为社会和成年人的现代性中心话语之一.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社会,道德价值观出现了代际分化和代际整合的趋势,且构成了社会整体价值观分化和整合的重要方面.道德价值观代际分化的本质是道德价值观在成年人与未成年人之间出现了断裂;道德价值观代际整合的基本向度就是成年人与未成年人对对方道德价值观的整合.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紧迫性和艰巨性,以及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任务和目标,能分别在道德价值观的代际分化和代际整合中得到深刻的阐释.  相似文献   

4.
计算机网络的出现给我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同时也给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面临这样一个没有国界、充满诱惑力的网络“虚拟世界”,如何有效地利用计算机网络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对未成年人出现网络道德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的策略,这对他们健康快乐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程嘉  段鑫星 《理论界》2007,(7):100-101
文章论述了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包括特种类型家庭教育方式偏差、过多强调才智教育、言传与身教的背离等问题。随后,进一步明确了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并提出了完善家庭教育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6.
网络信息传播的快捷和互动,网络信息的广泛与丰富给人们带来了方便,然而,网络中的不良现象却影响了网络环境建设,并干扰正常秩序,危害传统道德,侵蚀人们思想.为了确保网络环境建设的健康进行,网络道德的建设是必要的,也是紧迫的.网络道德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一种以"慎独"为基本特征的自律性道德;坚持网络道德自律,要坚持诚实守信的原则,要遵守网络协议履行网络职责,要加强道德修养、自觉维护网络秩序.  相似文献   

7.
优化社会环境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社会大环境、软环境、小环境决定和制约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状况.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状况影响和反作用社会环境,推动和促进良好环境的形成。要努力营造和优化社会环境,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深刻变革对社会道德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快推进大学生道德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加强大学生主流道德价值观教育;深入挖掘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精华;占领网络阵地,积极营造有利于大学生道德建设的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9.
在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中,"以人为本"的具体含义就是以未成年人为本,其中包含了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凸显对未成年人的主体地位的肯定,强调未成年人是道德建设的主体;二是实现着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未成年人自身的需要和特点;三是体现全面发展之价值取向的要求,强调尊重未成年人的价值和尊严,实现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熊孝梅 《学术论坛》2005,(6):182-185
未成年人的教育问题是当前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必须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第一,未成年人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勇于防范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不良影响;第二,家长要营造一个健康的家庭人文环境,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做到与时俱进,提高家教水平;第三,学校要重视德育,创新学校管理体制,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建立师德培育机制;第四,社会各组织要建设一个健康的社会道德环境,加强教育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创造一个"绿色"文化空间,强化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化的导向作用,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1.
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影响的成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思想品德的养成具有双重影响,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三个方面:从网络文化的特点看,网络文化丰富多彩,形式新颖,良莠不齐,难以驾驭;从未成年人自身看,他们正处于成长发育期,好奇心、模仿力和自我意识较强,但认知能力较差;从网络文化的社会环境看,社会、家长和教师对未成年人的引导保护不到位.研究和探索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影响的成因,有助于增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林贵长  艾丹 《兰州学刊》2007,(1):203-205
博客是继E-mail、BBS和即时通讯(ICQ、QQ、MSN等网络寻呼工具)之后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是互联网为个人提供发布个人日志的交流平台.负责任的博客提倡共享,崇尚奉献.博客给未成年人提供了表达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新途径,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利他品性的养成.同时,博客现象也容易造成未成年人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淡化,婚恋道德意识淡薄.博客实际上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的道德教育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景涛  王良滨 《南方论刊》2022,(11):43-45+48
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严重阻碍了网络空间道德建设,对网络秩序产生了较为消极的影响。在网络空间中,网络的特有属性使得网络主体道德认知与情感弱化、道德自律意识薄弱,加之网络道德教育薄弱、网络法律法规不健全,是故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屡见不鲜。为此,以先进文化引领网络道德建设、以联动机制肃清网络失德内容、以道德律己开展网络道德实践是网络道德失范治理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4.
范鹦 《兰州学刊》2005,(6):336-337
在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未成年人思想的道德建设比任何时代更加引起关注,只有让家庭成为未成年人德育教育的"第一课堂",成为与学校、社会一起相互支撑的教育阵地,才能使未成年的道德教育落实到实处.  相似文献   

15.
网络问题的伦理向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社会问题的出现及它对社会的严重负面影响 ,使网络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日益显露。网络道德建设必须处理好既有道德与网络道德、普适性道德和民族化信息、一元道德与多元道德、道德调控与法律调控四种关系。  相似文献   

16.
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刍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互联网在大学校园的迅猛发展,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日益增大,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在大学生中日渐凸现。但由于网络运行规律的独特性,对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问题可采取相应对策:即奠定网络道德建设的思想基础;营造网络道德建设的良好环境;健全网络道德建设的有效机制;规范网络道德建设的网上行为;造就网络道德建设的得力师资。  相似文献   

17.
徐振祥 《云梦学刊》2007,28(6):150-153
电视娱乐节目对青少年的影响非常大,在青少年成长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湖南电视的诸多娱乐节目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方面付诸了很大的努力,但客观上还是很多娱乐节目存在内容过度成人化、喜欢拿儿童“开涮”、不利于未成年人语言学习、节目价值导向模糊、助长未成年人的浮躁心态等消极影响。湖南电视娱乐节目对未成年人成长的消极影响是媒介道德缺失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18.
信息时代,网络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使信息传播突破了原有的时间和空间的束缚,更兼有开放性、交互性和综合性。网络已经深深的扎根于当今大学生的生活,网络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及由此引发的道德层面的讨论也一直在继续。净化网络,去弊留益,这不仅要靠提高维护网络安全环境的技术,更要加强网络的使用主体———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建设,使大学生在充分享受信息化带来便利的同时,规避网络风险。网络道德建设应该纳入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范畴,统筹规划,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9.
为未成年人构建绿色网络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广生 《理论界》2005,(9):121-122
计算机及网络已经成为未成年人学习、生活的必要工具,但其危害和负面作用也接踵而来,对学校德育教育形成强烈的冲击。我们只有不断认识和研究网络的特点,因势利导,努力构建一个为未成年人乐于接受的绿色网络环境,才能抵御网上不良信息的侵害。  相似文献   

20.
《江西社会科学》2016,(10):195-201
未成年人已经越来越早地接触互联网,然而网络空间存在大量不适宜于未成年人的信息。为给未成年人提供绿色的上网环境,对网络信息进行分级管理是大势所趋,既符合对未成年人"特殊、优先保护"的法律要求,又可兼顾成年人的利益。域外网络信息分级制度的成功经验表明,建立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未成年人网络信息分级制度,需要遵循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并重、适度监管、社会共同参与和惩罚相济等原则,明确分级范围、分级标准,确立统一的监管机构,同时还需运用过滤软件等技术手段来配合制度的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